劉加平,建筑熱工與節能專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綠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領域的教學、研究和工程應用。在西部低能耗與綠色建筑模式,地域性民居建筑再生與發展,太陽能富集地區建筑節能設計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果。 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簡介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
1956年11月5日生,陜西省大荔縣人。
中共黨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版《建筑物理》、《城市環境物理》等學術專著和教材8部,發表論文百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世界人居獎優秀獎2項。2001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7年全國模范教師,2009年國家創新研究群體《西部建筑環境與能耗控制》學術帶頭人。
履歷
1982年7月,西北大學物理學專業本科畢業;
1986年1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工學碩士;
1991年副教授(破格);
1996年教授(破格);
1998年博士生導師。
1997-1999,天津大學兼職教授;
2001-2002,清華大學訪問教授(1年)。
研究工作
學術成績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負責人之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日本學術振興會),建設部科研基金項目1項。
1.提出了在現場動態環境條件下測量建筑圍護結構熱流密度的工程方法,給出了消除和修正測量誤差的計算模型,成果應用于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93)之中。
2.建立了零輔助能耗被動式太陽房適宜區域設計判據—“輻射溫差比”,并將其引入被動式太陽房的熱工設計之中,進而得到了新的太陽房評價指標體系,并應用于零輔助能耗窯居太陽房的創作設計之中。
3.提出了適合于寒冷氣候區的新型節能住宅建筑構造體系;綜合運用建筑節能技術,成功地在西安設計建造了西北地區首例建筑節能50%試點工程,理論成果應用于《建筑節能設計標準(50%)陜西省實施細則》中。
4.依據綠色建筑理念,建立了傳統與新型窯居建筑室內外熱過程的模擬分析與現場測試評價程序,創作出了多種新型窯居建筑方案并在延安棗園建立了黃土高原綠色住區示范基地,已逐步在陜北地區推廣;由吳良鏞院士、齊康院士和彭一剛院士等專家組成的重點項目驗收小組對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5.首次提出并開展了定量研究庭院式傳統民居自然采暖與自然空調效應,建立了庭院建筑室內外環境風場溫度場模擬分析軟件。
貢獻及評價
劉加平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技術科學學科帶頭人,我國建筑學學科第一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西部建筑環境與能耗控制研究”學術帶頭人、我國建筑物理學科第一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主持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和國家863計劃項目等國家級課題1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5項,國際學術獎1項;在國內外發表高水平論文150余篇,出版專著和編著8部,主持和參與編制國家和地方設計標準6部;培養博士后6名,畢業博士31名,碩士79名,在西部低能耗建筑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擬開展研究工作設想的要點及科學意義
擬從兩個方面開展傳統民居建筑中生態建筑經驗的科學化技術化研究;理論上將民居建筑自然采暖與自然空調等效應定量化,尋求建筑空間尺度、構造材料、平面布局與生態建筑環境的內在關系;然后運用于現代民居建筑設計之中并建立試驗示范點進行反復驗證。研究方法上,將新舊民居現場環境實測、室內外流場溫度場數值模擬、新民居方案創作設計等有機結合。課題研究對促進鄉村建筑走向節能、節約資源的生態建筑,并逐步把傳統建筑經驗的研究引向科學化、實用化,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具備和可利用的研究工作條件
申請人多年來一直從事“被動式(Passive)”建筑環境控制理論和方法研究,對建筑學科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具備研究建筑熱物理過程及聲光環境的理論基礎和經驗,擁有DOE2等模擬軟件,有20多名博士生和碩士生組成的研究隊伍,配備有實驗設備較好的建筑物理實驗室;同時,申請人與日本東北大學、日本大學建立了良好的研究伙伴關系,有共同的合作研究項目和經費。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副理事長,建筑熱工與節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綠色建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建設部建筑節能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劉加平教授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建筑類僅有2名),國內建筑類唯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曾獲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標兵等榮譽稱號。劉加平教授一直致力于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和人居環境的研究,是我國在這三個學科方向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鄉村建筑節能和生態民居建筑方面,曾帶領研究團隊主持完成了包括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技術研究計劃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在內的十余項課題的研究工作,成果突出,多次獲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三大索引(SCI,EI,ISTP)收錄論文50篇,出版專著3部,在國內外享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