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舔B一个3人个人换着玩,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一猛片,1级黄片免费观看,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播放,免费看毛片黄片y,精品人妻少妇久久大尺度免费

  • 歡迎訪問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 網站

吳良鏞

   日期:2019-03-15     瀏覽:961    

吳良鏞(1922年5月7日—)江蘇南京人,著名建筑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獲美國匡溪藝術學院碩士學位。曾任國際建筑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現任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教學、科學研究與實踐工作。教學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倡導建筑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為北京、桂林、三亞、深圳等城市的規劃,特別是舊城區改造整治規劃設計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專著《廣義建筑學》對建筑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進行了重要的理論探索。

個人履歷

1922年生于江蘇南京。1940年畢業國立二中,1944年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1946年開始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大學建筑系。

  1948年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系學習,1949年獲碩士學位。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1950年獲美國羅馬獎金競賽榮譽獎,兩次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亞洲建協金質獎章。主持編寫城市規劃設計報告多種。

1951年回國后歷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系主任等職。還與北京農業大學合辦園林專業,創辦建筑與城市研究所并任所長。曾兼任建筑工程部科學規劃建筑城市規劃組副組長、國際建協、人類聚居學會的副主席、美國建筑師學會榮譽資深會員,中國建筑學會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建設人才和師資隊伍作出貢獻。在建設實踐方面,多年來參與天安門廣場改建工作,北京圖書館設計,唐山地震改建規劃,北京市亞運會建設研究,北京市危舊房改造等。

 

                                

  吳良鏞教授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為培養建設人才和師資隊伍做出了杰出貢獻,多次獲得國內外嘉獎,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此外他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和科研課題,如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京津冀北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項目——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基本理論與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東北亞地區城市化發展新途徑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等。

1999年6月23日,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一致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北京憲章》總結了百年來建筑發展的歷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紀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成就與問題以及各種新思路和新觀點的基礎上,展望了21世紀建筑學的前進方向。

這一憲章被公認為是指導二十一世紀建筑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標志著吳良鏞的廣義建筑學與人居環境學說,已被全球建筑師普遍接受和推崇,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西方建筑理論占主導地位的局面。

吳良鏞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1992年度的亞洲建筑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2000年獲得國家建設部頒布的首屆“梁思成建筑獎”。先后出版了《中國古代城市史綱》(1985,西德英文版)、《城市規劃論文集》(1986)、《廣義建筑學》(1989)、《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1994和1999,中英文版)、《迎接新世紀的來臨》(1996)、《建筑學的未來:世紀之交的凝思》(1999)、《人居環境科學導論》(2001)、《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中英文版)》(2002)、《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2002)等著作以及近200篇學術文章。他參與創建了中國建筑學會等多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擔任副理事長、理事長等職,并擔任建筑和城市規劃專業雜志和刊物的主編。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聲望,擔任過多個學術團體的領導人,被美、日、英等國的建筑師學會聘任為榮譽資深會員、俄羅斯建筑科學院外籍院士,并獲法國政府頒發的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2012年2月14日,吳良鏞院士與謝家麟院士一道獲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研究領域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長期從事建筑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該理論以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為目標,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筑論等創新理論;以整體論的融貫綜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復雜問題、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突破了原有專業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該理論發展了整合人居環境核心學科──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的科學方法,受到國際建筑界的普遍認可,在1999年國際建筑師協會通過的《北京憲章》中得到充分體現。

他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在京津冀、長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規劃建設成果;主持開展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對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天津總體規劃修編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取得的創新方法,被納入《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有力推進了城鄉建設的科學發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工程,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為達成從“個體保護”到“整體保護”的社會共識,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設計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筑,創造出一批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藝術整體性相統一的建筑。

人物生平

·         誨人不倦

 

                                     

自入清華始,吳先生一直從事建筑教育工作。1946年,抗戰勝利后,吳良鏞協助梁思成先生在清華大學創辦建筑工程學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講學,只有林徽因教授與吳良鏞二人執教。1947年梁先生講學返校后,逐步在教學中開始增加歐美現代建筑教育內容。1948年夏,經梁思成推薦,吳良鏞赴美,在著名建筑師E·沙里寧主辦的匡溪藝術學院進修。1950年當他獲得該學院碩士學位時,梁思成來信:“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他毅然回國,重新執教清華。

  1951年,吳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呼吁重視建筑教育,建議“更有效地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的生力軍”,其后又多次提出建筑專業和建筑教育要結合實踐等建議。他與農業大學汪菊淵教授聯合建議清華大學與農業大學合辦園林綠化專業,并在清華大學招收了我國第一批園林規劃設計專業學生,這就是后來北京林業大學園林規劃系的前身。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華,建筑系規模迅速擴大。吳先生在擔任建筑系副主任期間,負責主持日常教學行政管理工作。他注意汲取國外經驗,并注意從國情和本專業教學特點出發,開始制定建筑系的全新教學計劃。經數年努力,清華大學建筑系師資隊伍不斷充實,學生數量進一步增加,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很快成為在全國最有影響的建筑教學中心之一。數十年來,他以嚴謹的學風,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50年代初,他就是指導建筑學專業第一批研究生的導師;1981年,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4年,為中國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培養出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他所主持的研究課題“北京奧林匹克及亞運會建設規劃研究”被評為國家教委的科技進步一等獎;現在他正在指導2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論文都以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效益得到很好的評價。這幾年試行全中國博士論文評選制度,在入選的3名建筑類博士論文中,有兩篇是吳良鏞教授指導的。

  80年代以來,吳先生悉心研究現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與不足,總結了我國建筑教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對中國建筑教育的系統設想與建議:關于“建立多層次的教育結構,廣泛培養多種建筑人才”、“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生產實踐結合”、“注意職業教育的地區性”、“重視建筑師的社會培養與社會聯系”、“教學上將建筑設計擴展為人類居處環境的創造與設計”等,是對我國建筑教育特點的概括,也是對建筑事業發展戰略的倡議。在他的積極推動下,1988年清華大學建筑系改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培養出一批批建筑學、城市規劃學園林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他所致力探索開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教學道路,也為推動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影響。

  鑒于他在建筑教育領域做出的貢獻,1996年被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         中體西用

 

                                     

  西方的建筑是“石頭的史書”,中國的古建筑是“土木的史書”,保護起來更為不易。從1978年起,吳先生即開始對北京舊城區中心地段的整治進行研究,其后又深入到對破舊危房地區改造和新型四合院的規劃設計工作。依據他提出的“有機更新”理論及建造“類四合院”住房體系構想,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又能適應舊城環境及其肌理的原則,1988年,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吳先生主持了北京菊兒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規劃設計。吳先生認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如果把城市當作“木乃伊”去保護,當然矛盾重重。要把它當作有生命的機體,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通過城市的“新陳代謝”,進行循序漸進式的有機更新,保護城市文化,清除“死亡細胞”,更生“新細胞”,恢復城市的“微循環”,做好舊建筑的適當再利用。吳先生將胡同的房屋按照質量分為三類:質量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現存較好的四合院經修繕加以利用;破舊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兒胡同按照"類四合院"模式進行設計,高度基本上是2-3層,維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優點,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戶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間。

  菊兒胡同改造得到國內外建筑學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兒胡同試點被評為北京市優秀設計一等獎,獲1992年度亞洲建筑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1990年,英國一位知名建筑評論家曾說,菊兒胡同的改造對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危改都具有指導作用。吳先生認為,這才是菊兒胡同改造的實質所在。他所做的項目,都是依據這種思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吳先生強調說,現在大家都在說創造性,不能只說空話,而要做實事。20年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城市規劃建設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擁而至,對我國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短短20年時間里,盡管房子蓋了不少,但是“千城一面”,這些未經消化的舶來品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文脈與肌理,以致中國的一些城市成了外國建筑大師或準大師“標新立異”的建筑設計的“實驗場”。談到這個問題,吳先生不免有些神情激憤,“并不是說不能借鑒西方,我也不是反對標新立異,恰恰這是文化藝術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學生,也經常出國和國外的建筑師接觸。這其中當然得學習國外的東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們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我們有的人甚至認為曇花一現的東西也是中國的未來,這是不能認同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準則,漠視中國文化,無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和發展,放棄對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探索,顯然是一種誤解與迷失。可惜我們自己的建筑師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還不夠,鉆研不深。吳良鏞對此深為擔憂,“我們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學習吸取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全球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更要有一種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尊態度、文化自強的精神。中學和西學要結合起來”。

  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是由吳先生主持設計的。吳良鏞說:“現在有些建設本來位于非常好的地點,特別是一些文化建筑,卻沒有中國文化的內涵在里面,我心里很難受。我們做孔子研究院的設計,就把其定位于在特殊地點(孔子家鄉)的特殊功能的建筑(以研究和發揮儒學文化為內容)。它必須是一座現代建筑,又屹立在這個文化之鄉,必須具備特有的文化內涵。在對戰國時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對中國書院建筑發展的沿革、形制進行一番探討之后,從建筑構圖、總體布局、室內外造型包括裝飾紋樣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運用西方和中國建筑的技巧予以現代形象表達,創造一種'歡樂的圣地感。”整個設計獨樹一幟,被譽為該市的現代標志性建筑。

  吳先生認為,像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可以讓建筑師、規劃師“借題發揮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幾乎所在皆是。有了豐富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科學和藝術在建筑上應是統一的,21世紀建筑需要科學的拓展,也需要藝術的創造。藝術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經比較即可顯現,這是我們的建筑師必須補上的課。”吳先生諄諄告誡

·         人居環境

 

                                     

 藍天、綠地、碧水,清潔、安寧、宜人的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渴望,也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半個世紀人類對資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破壞,幾乎相當于有史以來的總和。人類在享受人類大腦所創造文明的同時,也在遭遇大自然的懲罰。在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后,人類終于認識到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必須改變。如何創建優美的人居環境成為永恒的主題。

  作為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創始人,吳先生認為,當今科學的發展需要“大科學”,人居環境包括建筑、城鎮、區域等,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面對錯綜復雜的自然與社會問題,需要借助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從整體上予以探索和解決。他舉例說,過去我們以為建筑是建筑師的事情,后來有了城市規劃,有關居住的社會現象都是建筑所覆蓋的范圍。現在我們城市建筑方面的問題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可通過從聚居、地區、文化、科技經濟、藝術、政策、法規、教育、甚至哲學的角度來討論建筑,形成“廣義建筑學”,在專業思想上得到解放,進一步著眼于“人居環境”的思考。

  吳先生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創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能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一個建筑師的追求和情懷。1989年,吳良鏞把數十年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心得,寫成了15萬字的專著——《廣義建筑學》出版。這本分為聚居論、地區論、文化論、科技論、政法論、業務論、教育論、藝術論、方法論及廣義建筑學構想等10章的學術論文,是中國第一部現代建筑學系統性理論著作,是他對建筑學進行廣義的理性探討和觀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書從更廣范圍和更高層次論證了建筑的本質、建筑學科的重要性和科學性,揭示其內涵的廣博和綜合性質。在總結歷史經驗及對國外相關理論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針對當前我國建筑界存在的問題,展示了一個系統的建筑學理論研究框架,并對實際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議,熱情地提倡建筑工作者必須培養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寧的影響下,一直努力從中與西、新與舊之中尋求適合于中國建筑學術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該書出版后,引起中國建筑界的廣泛關注,被推薦為“一本建筑師的必讀書”。1991年,被授予國家教委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9年,國際建協第20次世界建筑師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了由吳良鏞教授起草的《北京憲章》。作為對憲章的詮釋,吳教授同時發表了《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筑學的未來》一書,在建筑學發展歷史的關鍵時刻提出了一些嶄新的觀點,在國際設計領域廣為流傳的兩種傾向,即崇尚雜亂無章的非形式主義和推崇權力至上的形式主義,形成了強烈對比。非形式主義反對所有的形式規則,形式主義則把形式規則的應用視為理所應當;盡管二者的對立如此鮮明,但它們卻是源于同一學說,認為任何建筑問題都是孤立存在的,并且僅僅局限于形式范疇。此外,出于獲取愉悅、表達象征或者廣告宣傳的考慮,為數眾多的先進技術手段被用于滿足人們對形式的熱切追求,成為當今時代的另一特征;從分析形式的風格和類型,到表達復雜的形式構成,再到構筑最奢華的形式夢想,其中的技術手段從來沒有像這樣先進和發達,也從來沒有像這樣屈從于對形式主義的幻想、好奇和迷戀。

·         總規修編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吳先生為促進北京城市的理性發展一直不懈努力。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開始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進行研究;90年代中后期又對迅速發展的北京城市建設規劃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2002年受北京市政府委托,他作為《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推動者和制定者,把他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軸線和長安街“兩軸”,強化“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兩帶”,構筑以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系的“多中心”空間格局等,都寫進了新修編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真正的城市規劃是區域規劃。因為不能夠通盤解決城市所在地區的發展戰略問題,就無法科學地實現一個城市的發展定位及空間秩序的合理安排。可是,由于區域規劃理論及其實踐的缺失,作為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并列的我國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北地區,城市發展的現狀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由于北京與天津這兩大城市在區域上缺乏分工協調,產業結構雷同發展,導致天津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區域缺乏統籌,導致繁榮的城市周圍凈是落后的鄉村。而作為這一地區的特大型城市,北京長期以來只是圍繞著建成區這一個點做文章,新城放在古城之上建設,不但不利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還形成了以古城區為單一中心、以一圈圈環路向外擴張的“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使得城市的就業功能過度聚焦于中心區,郊區人口每天如潮水般進出城上下班,交通與環境問題持續惡化。

  “我們必須從更大空間范圍研究北京的發展,重點解決包括京、津、冀北諸多城市在內的大北京地區的發展戰略,然后再回到北京的問題上。”他發出的這一聲呼吁,終成現實。

·         水彩畫家

 

                                     

   謙謙風度的吳良鏞,似乎文人的氣質、藝術家的氣質更濃于建筑師的氣質。吳先生自小就喜歡繪畫。特別是他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就讀時,徐悲鴻吳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繪畫大師都在該校的藝術系執教。吳先生有幸聆聽他們的演講,欣賞他們的畫展,觀看他們的教學,深受其藝術熏陶。畢業后的那幾年,他又徒步行走于重慶、貴州、云南一帶,邊走邊畫,曾有很多優秀的畫作問世。吳先生告訴筆者,迄今為止,他已舉辦過7次畫展,第一次舉辦畫展是在1949年,的一次適逢他80歲生日。他也不無遺憾地說,后來由于戰爭以及各種運動或別的原因,很多珍貴的畫作都丟失了。1990年,吳良鏞先生被美國建筑師協會提名為該會榮譽資深會員,并被譽為“新中國的建筑與城市規劃先驅者之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畫家,多產作家。”

  中國的建設大業,需要大量的人才,吳先生說,因為自己的閱歷比較豐富,看問題相對細致,加上理論方面的修養,所以他時刻感覺到一種義務,希望能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多引導年輕的同行們。年逾八旬的吳先生,仍致力于區域規劃、人居環境、舊城改造等多方面的研究,為新世紀的中國城市規劃建設出謀劃策。

成就榮譽

·         主要成果

1946年起協助梁思成教授創建清華大學建筑系,從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曾任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國際建筑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現任建筑與城市研究所所長,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

專著《廣義建筑學》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創建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主持的《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體系規劃設計,研究成果先后獲國家和建設部的優秀設計獎,亞洲建協建筑設計金牌獎和聯合國世界人居獎。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建筑師協會屈米獎、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首屆梁思成建筑獎、荷蘭克勞斯親王獎、陳嘉庚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重要獎項,以及全國先進工作者、當代中國百名建筑師等榮譽稱號。

吳良鏞長期致力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教學、科學研究與實踐工作。教學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倡導建筑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為北京、桂林、三亞、深圳等城市的規劃,特別是舊城區改造整治規劃設計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專著《廣義建筑學》對建筑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進行了重要的理論探索。

此外他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如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1992年度的亞洲建筑師協會金質獎和世界人居獎。先后出版了《中國古代城市史綱》(英文版)、《城市規劃論文集》、《廣義建筑學》、《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 《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建筑學的未來:世紀之交的凝思》、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等著作,并參與中國建筑學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多個全國性學術組織的創建工作

主持參與多項重大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研究項目,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江蘇省南通市城市歷史與發展研究、天津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江蘇省徐州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江蘇省常武地區空間發展規劃、江蘇省無錫縣縣域規劃、江蘇省無錫市空間發展規劃、江蘇省蘇州市及蘇州地區空間發展規劃、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等。此外還參加北京、秦皇島、北戴河、邯鄲、保定、唐山、北海、廈門、桂林、酒泉、張家港、蘇州、無錫、柳州等城市的總體規劃工作。

主持參與多項城市設計、建筑設計項目,如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館、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紅樓夢博物館、江蘇省南通博物館、山東省濟南市城市設計、北京白塔寺地區舊城改造規劃設計、曲阜孔子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及美院附中校園規劃、中國歷史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前期方案、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新四合院工程、海南省三亞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廣西省桂林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北京長安街規劃設計、北京匯通祠修復工程、北京圖書館建筑方案設計(為中選方案的五位建筑師之一)等。

主持參與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如中長期規劃(科技部研究課題)、中國城市化與文化發展(子課題: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國工程院科研項目)、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建設部重點項目)、中國住宅2000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基本理論與典型案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項目)、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東北亞地區城市化發展新途徑研究、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與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合作)、亞洲城市研究網(加拿大國際開發署項目;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人居研究中心合作)等。

長期從事建筑、城市規劃教育工作,培養了大量建設人才;參與創建中國建筑學會等多個全國性專業學術團體,歷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副理事長、顧問,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顧問,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顧問,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并擔任國內建筑和城市規劃專業刊物的主編。此外,曾經任職多個國際性學術組織,如曾任世界人類聚居學會主席、副主席、理事,國際建筑師協會副主席、理事,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家學會理事等。

·         獲獎情況

 

                                 

1990年,國家教委授予其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0年,國家教委授予其著作《廣義建筑學》科學進步一等獎;

1992年,北京市菊兒胡同危舊房改建試點工程獲度的亞洲建筑師協會金質獎,在聯合國總部獲世界人居獎(英國住房和社會住宅基金會);

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1996年,國際建筑師協會授予國際建協教育/評論獎;

1999年,法國政府授予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

2000年,國家建設部授予首屆“梁思成建筑獎”;

2001年,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2年,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授予2002年度克勞斯親王獎;

2002年,出席南京大學百年華誕慶祝活動;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獲第11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2003年,中央美術學院及附屬中學新校園規劃設計獲教育部優秀建筑設計獎;

2004年,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0年,2010年度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2012年2月14日,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2年5月,入選南京大學“2012南京大學杰出校友”,南京大學洪銀興書記向吳老贈送他在校就讀時的學籍卡復印件,并頒發南京大學“校友杰出貢獻獎”。

此外還獲得有國務院、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等頒發的全國先進工作者、特殊貢獻獎、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等獎項。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16部, 此外還參與編纂書籍多套,發表學術文章200多篇。

  1. 《中國院士書系,建筑·城市·人居環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3. 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五種文字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 吳良鏞畫記,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出版社,2002

  5. 學術文化隨筆,北京:青年出版社,2002

  6.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7. 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筑學的未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8. 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環境的保護與發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9. 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英文),溫哥華: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9;

  10. 迎接新世紀的來臨--吳良鏞城市研究論文,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11. 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12. 我國建設事業的和明天(與周干峙、林志群合作),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4;

  13. 廣義建筑學,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臺北:地景出版社(繁體),1992;

  14.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15. 中國古代城市史綱(英文),卡塞爾:西德卡塞爾大學,1985;

  16.城鄉規劃(全國通用教材,清華大學與同濟、南工、重建工四校合作),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61;

詞條圖冊

 

 
下一篇:

關于召開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工作會議的通知

上一篇:

何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