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濤,男,1937年1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縣。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結構工程專家。
1961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1965年6月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從事土木建筑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工程實踐。
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預應力混凝土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建筑FRP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是我國預應力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呂志濤院士領銜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人物經歷
呂志濤,1937年11月生,浙江新昌人。
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教授會主席。
1956年考入南京工學院(1988年復更名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五年制)。
1965年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研究方向是混凝土結構,畢業后留校從事混凝土結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
1965年至今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工作
成就榮譽
1986年以來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南京首屆十大科技之星”、“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和獎勵。
1994年12月22日,被稱為亞洲第一的“國門工程”首都北京西客站,舉行隆重的主站房結構工程封頂儀式。儀式上,被安排在前排就座與北京市領導親切交談的建站功臣中,有一位年過半百的科學家顯得格外激動;此刻,他傾注于主站房中的數百個日日夜夜的甘辛仿佛象電影一樣從腦海里一一閃過。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預應力學科學術帶頭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呂志濤教授。[3]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召開,呂志濤院士領銜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4月,在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人物評價
四十多年來,呂志濤院士為我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抗剪設計方法和雙向偏心受拉計算公式等,發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開拓了預應力技術應用的新領域。同時,為珠海拱北海關、北京西客站及南京電視塔等國內重大工程的設計、研究、計算以及解決關鍵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工作勤奮,卓有成效,富于創新。迄今在國內外已發表學術論文140多篇,出版專著7本。曾榮獲國家級和部、省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2003年其“巨型框架結構的研究與應用”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在科研工作中,他還特別重視產學研的結合和科技成果的轉化。他十分重視人才培養,迄今為止已培養博士生56名、碩士生64名、國內訪問學者13名。
呂志濤院士為人正直,治學嚴謹,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河海大學、江蘇大學、徐州工程學院、金陵科技學院等十多所高校聘為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