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簡稱,包含三個方面:BIM數據、BIM應用和信息管理。最早是1975年在美國提出的。相對于CAD制圖,它最顯而易見的特點是將設計者的意圖從3D展示轉變為4D。BIM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
BIM技術作為建筑施工領域的第二次革命,近年來在國內建設領域掀起了熱潮。
中鐵四局在(北)京沈(陽)客專TJ-5標段就采用了BIM技術。這也是目前國內首次在鐵路施工中應用BIM技術。(北)京沈(陽)客專TJ-5標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境內,標段跨越朝陽市龍城區和朝陽縣,全長42.43公里。工程主要內容包括路基、橋梁、隧道以及箱梁的預制和架設。全標段設四個工區和一個龍城梁場。中鐵四局在拌和站、路基壓實、箱梁靜載、智能張拉、試驗、隧道圍巖監測、隧道安全管理等方面均開展了BIM技術應用的試點。
負責BIM技術研發的中鐵四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伍軍介紹說,在龍城梁場施工中,相對于傳統的現場技術管理,BIM在計量精確性、技術指導性、現代化管理、現場可控、成本控制五大方面,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計量精確性上,BIM能夠更精準地掌握實際的材料消耗和使用情況。通過該系統初步建立的機械、工裝結構庫,可以大大提高建模速度。建立的工法庫,除含有施工工藝外,還含有精確的機械、材料等定額信息。
“傳統意義的物資供給,一般而言,是由工程部計算工程量,提供給物資部,然后由物資部核準后向現場供料。但實際情況是,由于工程技術人員技術水平高低的不同、責任心的差別,計算的物資量往往與現場的需求差異很大。物資供多了浪費、供少了影響施工進度。但通過BIM建立模型后,就可以精確計算箱梁的工程數量或者指定部分的數量,并導出工程數量表,直接提供給物資部和施工現場。”京沈梁場工經部部長胡偉說。
在技術上,BIM可充分發揮技術指導的作用。通過生成3D指導書,能夠在電腦和IPAD上自由播放。在電腦上能夠精細展示每道工藝流程,大大降低了現場作業工人對下一步工序的接受難度,起到了指導工人施工的作用。尤其是在梁場大規模的鋼筋加工中,將鋼筋模型導入到鋼筋數控加工設備中,進行鋼筋自動化加工,可以大大提高鋼筋加工進度、提升效率。
在管理上,BIM技術可以單獨生成每道工序的管控二維碼,現場技術人員通過手機掃描,向遠程系統發送指令,啟動相關工序流程,并實時反映在系統界面上,使系統畫面始終與真實場景保持一致。比如在混凝土澆筑前、報檢結束后,用手機向系統發送GET指令,并啟動混凝土澆筑流程,系統會自動發短信提醒生產指揮員、實驗室管理員等相關工作人員及時開展澆筑工序的生產組織和設備調配。當出現滯后工序時,在系統上能備注滯后產生的原因。通過對比分析,系統還能夠給出影響箱梁生產進度的主要工序和影響該工序進度的主要原因,為改進生產組織提供依據。
在成本上,BIM因可視性強,可以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合理計算。在每一個工序都合理的基礎上,尋求1+1<2的效果,最終實現成本的降低。
中鐵四局四公司BIM技術組副組長馬海賢說:“鐵路信息化是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結果。在鐵路施工上引進BIM技術,也就意味著鐵路施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通過BIM技術信息系統的應用,讓我們體會到通過信息數據的自動采集,可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信息不準、誤差過大等問題。工程建設信息的快速傳輸、數理統計自動分析給各級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江龍余 許乃見 舒郁仁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