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互聯網
總的看來,日本建筑的抗震水平是首屈一指的,雖說無法在強震和海嘯面前做到屹立不倒,但是跟中國建筑比起來,實在是好了太多。原因當然有很多,日本作為島國,地震海嘯時有發生,抗震當然是重中之重,但這似乎并不能成為在中國建筑抗震指標不合格的原因。日本一直以來的高設防標準、高警惕意識還是有效地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來看看日本建筑良好的抗震性是如何做到的吧!
民居多是木結構 抗震性能較好
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鋼結構房屋,其次是木結構房屋,再次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房屋。日本的民居大多正是木結構,木結構是一種柔性結構。在房屋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動時,木結構可以更好地釋放力量。因此木結構房屋更不容易散開和松動。“比如我國的一些古老的木塔,遇到強震也不容易倒塌,是因為其采用的是木結構。”
高樓多用鋼結構 抗地震性能最好
除了老民居外,日本后來新建的高樓多采用鋼結構,或者鋼筋混凝土結構。“但他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的比例比較大。”目前國內一些大城市的新建高樓也逐步開始采用鋼結構。記者了解到,廣州新電視塔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外筒均采用了鋼結構。
圖片來源:互聯網
地基與地震隔絕術
“地狹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層建筑。為了抵御地震的破壞,日本的高層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種地基地震隔絕的技術。”中國建筑研究王瑋,在撰寫論文《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評估標準及加固方法》時,對日本建筑的抗震性能進行過一番研究。 根據她的解釋,這種技術,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裝彈性橡膠墊,或者摩擦滑動承重座緩沖裝置來抵抗地震。比如,三井不動產公司在東京都杉并區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結構公寓,建筑物的外圍使用了高強度16積層橡膠,建筑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在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時,這種保護裝置能使建筑物的受力減少一半。 此外,日本建筑在選材上也格外講究,比如在歐洲、中國經常被當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磚瓦,現在在日本建筑上幾乎已經找不到蹤影。“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證明磚結構房屋不抗震。從那以后開始,磚結構建筑在日本幾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墻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業專家認為,這種結構的建筑既安全抗震,又節省能源。
日本最高的公寓樓之稱的埼玉縣川口公寓,就采用了與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相同的建筑材料——168根cft鋼管。這種鋼管的直徑最大達800毫米,厚度達40毫米,管芯中還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強度高3倍的特種混凝土。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傳統木結構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體設計——地震發生時,房屋整體翻滾,不至于損毀。專業技術人員還會定期對民房進行抗震加固等級評定,政府會酌情給予居民適當的補貼鼓勵。在冬天經常下雪的日本東北地區,為了應付積雪,當地人在建造房屋時,房頂多采用鐵板材料。工作人員的解釋是:“用鐵板作為屋頂,比使用瓦片的建筑物質量要輕許多。此外,為了御寒,這個地區民居的房間門、窗開口的幅度較小,這使得房間更具有抗震性。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死傷。”
圖片來源:互聯網
不斷完善的建筑法律:
“每一次日本發生特大地震后,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進行建筑抗震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筑基準法》的修改意見。”上海世博會日本產業館建筑制作人寺崎由起,曾在世博會期間接受專訪時表示,日本建筑師在設計建筑時,會嚴格按照《建筑基準法》的抗震要求。而且這部法律每幾年就會重新修訂一次。
比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筑法律就有兩次重大修改。首先,這部法律否認了傳統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筑方法——木造軸框架法的抗震性能。這種建筑方法是用石條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后放上木造框架,房頂則使用瓦片。經過專家認證,木造軸框架,這種本來就是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框架結構,上沉重的瓦塊屋頂對地震的搖晃毫無抵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員損傷。”在1974年,日本從歐美引進了木造框架組合墻壁構造法 (two-by-fourmethod)建筑技術。1982年重新修訂的《建筑基準法》給予了這種施工方法支持。之后的地震證明,當時這個支持法案是對的。因為,根據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沒有一間倒塌。
1995年經過修訂的《建筑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筑必須能夠抵御里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寺崎由起表示:“一個建筑工程,要從政府部門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要上交設計圖紙、施工圖紙等文件外,還必須提交建筑抗震報告書。”抗震報告書的內容包括,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其后這部法律已經在1992、2000、2006年又經過三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