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溪大橋位于廣州市海珠區與番禺區之間的珠江瀝滘航道上,是廣州市區連接番禺的交通要道。該橋全長1916米,寬15.5米。主橋長480米,雙向四車道,于1984年10月動工,1988年建成通車,北端連接廣州大道,南端連接105國道,收費廣場位于番禺區。洛溪大橋是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先生捐出1千多萬元人民幣興建的,并由番禺路橋公司負責管理。該橋在當時是亞洲同類橋梁之冠,排名更是全球第六位,更有“洛溪飛虹”的美譽。
工程概況
洛溪大橋是l05國道廣州市與番禺市交界的一座特大橋,它跨越廣州港出海的南航道7000噸海輪通過。
大橋全長1916.04米,其中主橋長480米,為(65十125十180十110)米不對稱四孔連續剛結構1988年建成通車。洛溪大橋主橋主跨180米的連續剛構橋,按同類橋型,在當時居世界第六,亞洲第一。
新技術應用與科技創新
洛溪大橋設計時依照當時橋梁向著無支座少伸縮縫的趨勢發展,從技術經濟上比較選定(65十125十180十110)米四跨不對稱連續剛構為主橋結構。在橋型的發展、設計水平的提高、施工工藝的嚴格要求和新技術的采用上都有創新。
1.首先確定了“主橋要先進,引橋要經濟”的設計原則,主橋依航道要求及河道制約采用4跨不等連續剛構,上部構造與墩身剛性連接,省去大噸位支座,引橋布置經濟合理,采用簡支T梁體系,橋面連續構造。實踐證明所定原則正確,使用性能好。
2.先進合理的主橋結構體系
針對已定的主航道中心線,特定的河面寬度,為滿足通航要求,盡可能全河寬達到不同噸位船舶綜合使用,選用不對稱的連續結構,既方便施工、減少水中基礎,又不破壞現有河堤。盡管增加了一些設計難度,但使得在整體布局上得當,外觀美觀大方,視野開闊。洛溪大橋也是我國第一座大跨連續剛構。在此以前,國內預應力橋僅限于設計和建筑T構和連續梁,它的成功,使得連續剛構這種既經濟又合理的橋型在我國全面推廣應用。同時改變了梁橋的經濟跨徑,在此以前跨徑超過200米時一般采用斜拉橋,而現在跨徑超過300米才用斜拉橋,在200。300米之間連續剛構橋型比斜拉橋優越。
3.經濟合理的箱梁斷面型式
主跨180米的連續剛構是當時我國采用懸臂施工跨徑最大的預應力橋梁,此類橋型自重所占比例大,為此首次引進大噸位預應力體系(最大張拉力4360kN)。頂板預應力鋼束全部在承托錨固,取消上齒板,有效地減小箱梁斷面尺寸,為大跨徑連續剛構橋發展創造了條件,其跨中梁高3米,僅為跨度的1/60,為世界先進水平,國內最高水平。
4.橋墩當時在國內首次采用雙墻式薄壁墩,提高了墩身的柔性,改善了主梁的受力性能。
5.主墩上設有漏斗型鋼圍堰作為主墩的防撞設施。
鋼圍堰設計采用二次碰撞原理,從而減少了鋼圍堰工程量,同時人工島使下部樁基和承臺施工變水中為水上施工,極大地改變了施工條件,加快了施工進度,這樣構思獨特的防撞島結構也是國內首創。
6.引進大噸位預應力體系和大型伸縮縫裝置
洛溪大橋根據受力情況采用三向預應力設計,全部縱向預應力和橫向預應力束采用引進的7絲鋼絞線的VSL公司預應力體系。縱向預應力束采用了VSL公司的Ecs31型錨具,極限張拉力達到5704kN。以前我國一直采用張拉噸位僅為580kN落后的弗氏錨具,使我國橋梁的最大跨徑一直停留在110米左右,設計者在洛溪大橋首次大膽引進外國先進的預應力體系,使我國梁式橋跨越能力由最大跨徑110米一躍發展到180米。洛溪大橋引進了H09et公司的大型伸縮裝置,經安裝測試滿足設計要求,性能良好,這也是本橋引進新技術一大特點。
7.自行研制C1DO通用公路架橋機,能使預制的T型梁在曲線上直接安全就位,技術性能先進,加快了施工進度。
8.高墩爬升模板利用墩身結構鋼筋作為爬升支承是新的創造,施工簡易,快速,省工省料,加快施工進度,在國內也是第一次使用。
9.簡易輕型的貝雷托架(1#塊),設計構思考慮先澆的第一層(底板)砼與貝雷托架形成兩種材料結構的組合梁,共同承受后澆的腹板和頂板自重從而達到托架簡便、經濟,也是國內橋梁首次采用,經濟效果很好。
10.洛溪大橋獲得全國優秀設計金質獎等十一項獎項。同濟大學橋梁界著名專家項海帆院士說:“洛溪大橋的建成為我國預應力橋梁建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洛溪大橋的確在推動和發展我國預應力橋梁方面起到革命性的率先作用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