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舔B一个3人个人换着玩,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一猛片,1级黄片免费观看,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播放,免费看毛片黄片y,精品人妻少妇久久大尺度免费

  • 歡迎訪問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 網站

國家圖書館

   日期:2019-03-15     瀏覽:478    

中國國家圖書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白石橋高粱河畔,紫竹院公園旁。坐落在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家圖書館1987年落成,總館占地7.24公頃,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國家圖書館的主樓為雙塔形高樓,通體以藍色為基調,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樓采用雙重檐形式,孔雀藍琉璃瓦大屋頂,淡乳灰色的瓷磚外墻,花崗巖基座的石階,再配以漢白玉欄桿,地上書庫19層,地下書庫3層,書庫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設計藏書能力2000萬冊。2008年9月9日二期館舍(現稱總館北區)建成并投入使用,國家圖書館建筑總面積增至25萬平方米。

館舍簡介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中國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舊稱北京圖書館,一般簡稱“國圖”。1987年落成的白石橋新館(現稱總館南區)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裙樓分布在主樓兩側,并形成兩個面積甚大的天井,天井內為花園,形成樓中有園的獨特景致,裙樓地上5層地下1層,分布著圖書館的各個功能單元,設有各具特色的閱覽室46個,其中開架閱覽室23個,日均可接待讀者六、七千人次。該建筑還曾被評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2011年起閉館維修改造,2014年初改造完成后重新開館)

總館南區包括北海公園附近的文津街分館,館舍面積共17萬平方米。2008年9月9日二期館舍(現稱總館北區)建成并投入使用,國家圖書館建筑總面積增至25萬平方米。國家圖書館每年大約要接待海內外讀者400多萬人次。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豐富,品類齊全,古今中外,集精結粹。作為國家藏書機構,中國國家圖書館依法接收中國大陸各出版社送繳收藏的出版樣書,此外還收藏中國大陸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學位論文均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收藏之列。是圖書館學專業資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國年鑒資料收藏中心。從藏書量和圖書館員的數量看,中國國家圖書館(即原北京圖書館)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圖書館,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圖書館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緝熙殿藏書,最早的典藏可以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文獻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國古舊輿圖、敦煌遺書、少數民族圖籍、名人手稿、革命歷史文獻、家譜、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萬冊(件)。截至到2012年底,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容量達3119萬冊,其中價值連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萬冊,著名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舉不勝舉。其中尤以“四大專藏”即“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文津閣四庫全書”最受矚目。

開館時間

總館南區:自2011年5月10日起,進行封閉維修改造

總館北區:周一至周五9:00--21: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少年兒童館:周一至周日9:00--17:00

籍 館:周一至周五9:00--17:00

注:

1.除“五一”、“十一”假日的最后一天例行線路檢修外,法定節假日其他時間不閉館,詳見“按服務布局引導”及主頁公告欄開館變動通知。

2.南區改造維修期間中外文外借圖書臨時歸還地點在“24小時自助還書處” (僅可歸還中文外借圖書,總館南區東門南側)和文津廳(總館南區二層東樓門,工作日9:00--17:00)。

入管須知

國家圖書館接待年滿十六周歲以上的讀者(少年兒童圖書館接待六至十五周歲的少年兒童);雙休日及國家法定節假日可接待中學生及在家長陪同下的少年兒童參觀;全年接待中小學校組織的集體參觀。

憑身份證、戶口簿、軍官證、士兵證、護照、港澳通行證或臺胞回鄉證、首次免費辦理國家圖書館讀者卡,享有讀者卡基本功能并在符合其他相應條件的情況下按手續辦理擴展功能;少年兒童憑有效身份證件(身份證、戶口簿、護照、港澳通行證、臺胞回鄉證)、學籍卡、學生證辦理少年兒童圖書館讀者卡(詳見辦證相關規定)。

進入閱覽室、服務點須持國家圖書館讀者卡。年滿十六周歲以上的中國公民可以憑第二代身份證進入開架閱覽室閱覽,少年兒童憑國家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讀者卡進入少年兒童圖書館。

持卡者須遵守國家圖書館借閱規則及相關規定。違反規定情節嚴重者,其讀者卡/第二代身份證借閱功能將被置停,待接受處理并糾正后恢復使用。

持有優待證的老年讀者可優先借閱;持殘疾證的殘疾人讀者免收因特網上機瀏覽費。

隨身攜帶的包、飲用水、及其它與借閱無關的物品請憑有效讀者卡或身份證免費寄放到存包處。

因座位有限,為保證查閱資料讀者的需要,請勿帶個人書籍(含從本館借出的圖書)在館內自習。

注意儀表著裝,請勿穿汗背心、趿拖鞋入館。

請勿在館區內吸煙和使用明火,請勿帶易燃、易爆物入館。

請在指定地點就餐、飲水,請勿攜帶食品、液體物品入館。

請勿在館內娛樂和從事交易等與查閱書刊資料無關的活。

請保持館區內安靜,入室請將移動通訊設備置于靜音狀態,除特別批準外,閱覽室內禁止照相、攝影。

請自覺遵公共秩序和國家圖書館各項管理規定,服從工作人員管理。

百年記憶

中國國家圖書館(1909—2009)

一九〇九年九月九日,清政府批準籌建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調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書,以及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劫余遺書作為基本館藏。一九一六年,教育部飭京師圖書館,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庋藏,國家圖書館職能開始體現。

百年來,京師圖書館陸續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北京圖書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改稱國家圖書館,通過國家撥交,社會捐贈和館員努力購藏,形成了兩千七百萬冊件藏書、兩百TB數字資源的浩瀚館藏。館舍面積達到二十五萬平方米,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三位,承擔著為國家立法決策機構、教育科研單位和社會公眾服務的重任。

國家圖書館先后有繆荃蓀、陳垣、梁啟超、蔡元培、任繼愈等出任館長,團結社會賢達共襄館務,培養出眾多圖書館人才。還有一代代默默奉獻的普通員工,他們立志崗位成才,恪盡職責,甘為人梯,愛崗敬業,求實創新,支撐起國家圖書館這座知識大廈,也形成了貫穿百年的國圖精神。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國家圖書館大膽開拓,銳意改革,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承擔了許多國家重要文化工程。國家圖書館以人才興館、科技強館、服務立館為宗旨,在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和諧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909—1927年

1909年9月9日(清宣統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朝廷批準軍機大臣、學部尚書張之洞的奏請,籌建京師圖書館。

京師圖書館成立后,繆荃蓀首任監督。江翰、夏曾佑、梁啟超等先后任館長。魯迅等知名學者為它的建設付出了巨大努力。盡管清政府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國庫空虛,無力維持圖書館的經費,但京師圖書館古籍館藏豐富,同時因接受全國繳送而具有國家館地位,它的成立是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一大進步。

1928—1949年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國立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隸屬大學院。為解決經費問題,經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談判并簽定協議,國立北平圖書館與中基會屬下的北海圖書館于1929年8月合并。合并后,館名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直接接受南京政府教育部和中基會合組的國立北平圖書館委員會領導。中海居仁堂為一館,北海慶霄樓為二館。這一時期,由于經費有了保障,館藏豐富,關心圖書館建設的各界知名人士眾多,又聘用了大批高水平的館員,采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管理方式,并于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館舍。這一切,使中國國家圖書館的事業發展出現了飛躍。

抗日戰爭期間,該館部分館藏和館員南遷,并陸續在上海、香港、昆明、重慶等地建立了辦事處。抗日戰爭勝利后,該館駐各地辦事處及藏書,除存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善本書和自南京運臺北的18箱內閣大庫輿圖外,陸續運回北平。在此時期內,該館多次遇到嚴重的經濟困難。直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該館才重獲新生。

1949—196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館歸屬文化部領導。1949年9月27日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6月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58年6月,該館改屬北京市領導。1960年11月,該館重歸文化部領導。

伴隨著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步伐,該館也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藏書量年均增長40萬冊,并接受了國內很多藏書家和知名學者捐贈的珍貴圖書和手稿,充實了國家書庫。讀者人次和圖書流通率均有成倍增長,并積極開展為科研和生產提供的參考咨詢服務,出版了多種聯合目錄與專題書目,還舉辦了多次展覽和報告會,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1957年,根據國務院通過的《全國圖書協調方案》,該館作為全國第一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在主持編輯圖書分類法、全國聯合目錄、統一編目卡片和圖書館人員培訓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發揮了國家圖書館的作用。

基本概況

世紀回眸國圖日新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師圖書館。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 ,有識之士力奏清政府興辦圖書館和學堂,以承揚民族文化,吸收先進科學。1909年(清宣統元年)9月9日宣統皇帝御批興建京師圖書館,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首任監督,館舍設在北京廣化寺。辛亥革命后,京師圖書館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1916年京師圖書館按規定正式接受國內出版物呈繳本,標志著她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的部分職能。1929年8月與北平北海圖書館合并,仍名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文津街館舍落成(現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馮仲云、丁西林、劉季平、任繼愈先后任館長。隨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公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文津街館舍雖幾經擴建,仍不敷使用。1975年3月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提議并批準興建北京圖書館新館,這意味著在世紀更替的重要時刻,國家和社會賦予國家圖書館更重要的使命。1999年4月16日江澤民主席為國家圖書館題寫館名。

冊府恢弘知識寶庫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宏富,品類齊全,古今中外,集精擷萃。截止2003年底,館藏文獻已達2411萬冊(件),居世界國家圖書館第五位,并以每年60-70萬冊(件)的速度增長。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緝熙殿藏書,最早的典藏可以遠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國家圖書館的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金石拓片、古代輿圖、敦煌遺書、少數民族圖籍、名人手稿、革命歷史文獻、家譜、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萬冊(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為1473-1477年間印刷的歐洲“搖籃本”。這部分藏品極為珍貴,聞名遐邇,世界矚目。

并大量入藏國際組織和政府出版物,是聯合國資料的托存圖書館。隨著信息載體的發展變化和電子網絡服務的興起,國家圖書館不僅收藏豐富的縮微制品、音像制品,還入藏了國內外光盤數據庫近百種,電子出版物8000余種。

加工整理書目中心

國家圖書館主持編制了《中國國家書目》、《民國時期總書目》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30余種書目,建立起全面反映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書本式目錄體系。隨著國家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建立,各種書目數據庫和各類專題數據庫正在逐步興建和完善。國家圖書館聯合國內諸家圖書館完成的《中國國家書目回溯數據庫(1949-1987)》,與國家圖書館編制發行的《中國國家圖書數據庫(1988年起)》構成一個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中國國家書目數據庫。聯合編目中心面向全國提供中文機讀書目數據,參加成員館已達806家(截止2003年6月底),形成了加工、制作、發行一體化的書目數據中心。

履行職責全面服務

從“知識寶庫”到“知識噴泉”,形象地揭示了圖書館的性質和功能。中國國家圖書館憑借豐富的文獻資源,為中央國家領導機關和社會公眾提供良好服務。

領導機關重點服務國家圖書館以中央國家領導機關和重點科研、教育、生產單位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重點服務。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提供專題研究資料;完成中央國家領導機關交辦的專項任務;為國家立法決策提供有效服務。在每年“兩會”期間,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完成議案、提案提供咨詢服務。館內還設有專門研究室,為重點讀者提供特種服務。館內閱覽常規服務國家圖書館設有個各具特色、滿足讀者不同需要的閱覽室46個。其中開架閱覽室23個,約210萬冊書刊供讀者自行選閱。實行365天“全年候”開館,日均接待讀者1.36萬人次,日文獻流通量70000余冊(件)次。

書刊外借拓展服務國家圖書館有中文書刊、外文圖書等6個外借庫、室,截止2003年底,辦理讀者卡19.24萬個,年均外借量240多萬冊。作為全國館際互借中心,與全國558家文獻信息提供單位正式建立館際互借關系,并與67個國家和地區的550家圖書館保持國際互借關系。

參考咨詢深層服務國家圖書館咨詢室創建于1928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咨詢機構之一。現已發展成一個由社科咨詢室、科技咨詢室、法律政策咨詢室、文獻檢索室、信息研究與服務組、剪報中心、文獻提供中心等多個咨詢服務機構組成,針對讀者需求和多元化咨詢特點,開展專題調研、委托

查詢、復制、傳送等全方位咨詢的服務體系,并建有全國圖書館信息咨詢協作網。信息網絡電子服務國家圖書館設有全國最大的電子閱覽室,擁有涵蓋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數據庫和電子出版物,是中國國內最大的電子信息源之一。聯通全國各主要計算機信息網絡,開通千兆以太館域網,建立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運行的國際互聯網信息服務系統,為讀者提供網上導航、網上讀書和書目檢索等內容豐富的電子信息服務。

國家圖書館為發揮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職能,舉辦各種展覽和學術、科普、藝術等講座,使信息更直觀、更系統、更有效地為社會所了解和利用,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服務。

網絡化建設數字化發展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自動化工作起步于70年代中期。1989年大型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啟動,進行圖書館自動化應用系統的開發與實踐。從1995年開始,按照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的思路,制定了《國家圖書館網絡建設發展規劃(1997-2000)》,集中力量,在網絡建設、軟件開發、數據加工等方面開展攻關。1999年2月,在中國國內圖書館界率先采用先進的千兆位以太網絡技術,開通了擁有3000個信息節點的館域網,將各個應用子系統連接起來。在互聯網建設方面,開通了國際互聯網中國國家圖書館站點;分別與國務院辦公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實現了100M速率的專線聯接;與中國計算機公用網、中國教育科研網、中國科技網及北京有線電視網、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全國有線電視網、網通等實現了高速互聯,使國家圖書館初步建成網上信息資源的中心樞紐。

2003年10月28日,國家圖書館ALEPH500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已全面投入運行,為國家圖書館邁入世界先進圖書館行列奠定了基礎。

科學研究育人興業

中國國家圖書館堅持“以人為本”,普遍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重點扶植中青年專家和學術帶頭人,為促進人才脫穎而出營造良好的環境。國家圖書館制定了1997-2005年人才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實施“123工程”,有計劃地培養造就一支跨世紀的科研人才隊伍,為國家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積蓄后備力量。

國家圖書館在圖書館學、情報學以及圖書館應用技術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已有12個項目獲部級以上科技獎,其中《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漢語主題詞表》、《漢字屬性標準研究》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主持制定了《中國機讀目錄格式》等若干國內外圖書情報領域的標準與規范;研制開發的“文津”系列圖書館管理軟件系統,成功地應用于中文圖書采訪編目和外借流通業務,已被國內外近百家圖書館和情報單位所采用。正在開發若干個與數字圖書館相關的項目,制作了“數字圖書館實驗演示系統”,為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奠定了基礎。國家圖書館還采取舉辦研討會、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介紹和研究國內外圖書館現代化管理和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已出版的三輯《北京圖書館同仁文選》,是全館員工科研成果的部分記錄和科研水平的具體體現。

國內輔導國際交流

中國國家圖書館設有專門的教育培訓部門,開展正規成人學歷教育。履行對全國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的業務指導和業務培訓職能,舉辦圖書館業務、現代化技術、現代化管理培訓班,推動圖書館工作的標準化、規范化和網絡化。在加強交流,開展輔導的同時,促進全國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教育、科研單位之間的聯合與協作,推動全國范圍內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所屬出版社已出版1500余種有關圖書館學、情報學以及文獻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并出版發行由國家圖書館主辦的《館刊》、《文 獻》、《中國圖書館學報》等學術刊物。中國圖書館學會秘書處常設于國家圖書館。接待外國政府首腦和高級代表團的參觀訪問;致力于增進與世界各國圖書館界、文化界的交流與合作;參與有關國際組織的學術活動。

采用高新科技建設先進文化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日益普及,國家圖書館在各項工作中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加快自身向現代化圖書館的轉型,正在成為國家重要的知識樞紐和信息基地。數字圖書館是當今世界各國視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知識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并逐漸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一個熱點。國際上數字圖書館的進展情況表明,國家圖書館作為一國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核心,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基于此,國家圖書館從1995年起開始跟蹤研發數字圖書館,1998年向文化部提出申請,要求在國家立項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同時著手進行數字資源建設,已建成相當規模的數字資源量,其中部分已經為社會提供服務。200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正式立項,作為國家信息產業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已列入國家“十五”計劃,國家經費總投入為12.35億元,開始付諸實施。

2002年起,國家圖書館還承擔了二項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送書下鄉工程”,工程進展順利,很好地發揮了國家圖書館建設先進文化、傳播知識的職能。

立足新世紀服務新時代

從毛澤東主席的第1號借書證,到周恩來總理新館建設的批復,從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到1998年12月22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國家圖書館視察,并在這里向全社會發出“大興勤奮學習之風”的號召,體現了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對圖書館事業的高度重視;預示著中國圖書館事業在21世紀將有輝煌的發展,國家圖書館也將會有一個新的飛躍。發展是硬道理,創新是推動力。無論是近代還是現代,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推動了文化和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世紀之交,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給圖書館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圖書館這座“知識寶庫”將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和支持下,實現圖書館文獻資源數字化,服務手段網絡化。這既是信息領域的一場變革,也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一個新階段。數字圖書館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隨著數字圖書館的建設,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一切文明成果將跨越時空,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財富,國家圖書館將真正成為“沒有圍墻的圖書館”。

館舍簡史

國家圖書館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西周的盟府、秦代阿房宮的藏書可視為古代國家圖書館的雛形。

中國國家圖書館原名北京圖書館,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師圖書館。20世紀初,在變法圖強和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有識之士力奏清政府建立西式的文化設施,興辦圖書館和學堂。1909年(清宣統元年)9月9日宣統皇帝御批興建京師圖書館,四品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為首任監督,館舍設在北京什剎海北岸廣化寺。直到清帝遜位之日,京師圖書館始終沒有正式接待過讀者。

辛亥革命后,京師圖書館由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將其改名為國立京師圖書館,于1912年8月27日開館接待讀者。1916年京師圖書館按規定正式接受國內出版物呈繳本,標志著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的部分職能。1917年館移方家胡同原國子監南學舊址。1928年7月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館舍遷至中南海居仁堂。

1929年8月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建立的北平北海圖書館合并,仍名國立北平圖書館,歸國民政府教育部領導。1931年文津街館舍落成(現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耗費皆來自退還的庚子賠款,占地面積七十六畝,建筑外觀是華麗的中國傳統宮殿式結構,內部設施則全部為當時最先進的西式設備,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圖書館。先后參與籌劃開館和主持館務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魯迅、梁啟超、陳垣、馬敘倫、蔡元培、袁同禮和李四光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北平圖書館是免費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市民無需交納任何費用,只需每次在圖書館入口處領取具有借書證性質的門牌就可以在圖書館中任意借書閱覽,但并不提供外借。另外,圖書館對進館讀者的衣著有著嚴格的要求,讀者必須著中式長衫或者西式襯衫西褲并衣著整潔方可入內,否則就要被擋在圖書館的大門之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國立北平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京圖書館。1951年6月12日更名為北京圖書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國家圖書館1975年3月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提議并批準興建北京圖書館新館,

1998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對外稱中國國家圖書館。1999年4月16日江澤民主席為國家圖書館題寫館名。

書庫資源

國家圖書館是一個國家圖書館事業的核心,其主要職能是:①完整、系統地搜集和保管本國的文獻,從而成為國家總書庫。②為研究和教學采選外國出版物,使其擁有一個豐富的外文館藏。③開展科學情報工作,為科學研究服務。④編印國家書目,發行統一編目卡片,編制回溯性書目和聯合目錄,發揮國家書目中心的作用。⑤負責組織圖書館現代技術設備的研究、試驗、應用和推廣工作,開展全國圖書館網絡化的設計、組織和協調工作,在推動圖書館實現現代化中起樞紐作用。⑥為圖書館學研究搜集、編譯和提供國內外情報資料,組織學術討論,推動全國圖書館學研究的發展。⑦代表本國圖書館界和廣大讀者的利益,參加國際圖書館組織;執行國家對外文化協定中有關開展國際書刊交換和國際互借工作的規定;開展與國際圖書館界的合作與交流。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綜合性研究圖書館,是國家總書庫。國家建立的負責收集和保存本國出版物,擔負國家總書庫職能的圖書館。館藏資源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古籍善本、特藏專藏、工具書、年鑒、電子出版物、縮微資料、視聽資料。國家圖書館一般除收藏本國出版物外,還收藏大量外文出版物(包括有關本國的外文書刊),并負責編制國家書目和聯合目錄。國家圖書館是一個國家圖書館事業的推動者,是面向全國的中心圖書館,既是全國的藏書中心、館際互借中心、國際書刊交換中心,也是全國的書目和圖書館學研究的中心。履行搜集、加工、存儲、研究、利用 總館和傳播知識信息的職責。國家圖書館是全國書目中心、圖書館信息網絡中心。承擔著為中央國家領導機關,重點科研、教育、生產單位和社會公眾服務的任務。負責全國圖書館業務輔導,開展圖書館學研究。1998年開始,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始立項實施“中國數字圖書館工程”,部分館藏資料實現數字化,部分數據已面向社會提供服務。

國家圖書館全面入藏國內正式出版物,是世界上入藏中文文獻最多的圖書館。同時重視國內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指定的博士論文收藏館,圖書館學專業資料集中收藏地,全國年鑒資料收藏中心,并特辟香港、臺灣、澳門地區出版物專室。

國家圖書館的外文書刊購藏始于20世紀20年代,是國內典藏外文書刊最多的圖書館,并大量入藏國際組織和政府出版物,是聯合國資料的托存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不僅收藏縮微制品、音像制品,還入藏了國內外光盤數據庫近百種,電子出版物8000余種。

國家圖書館在搜集、加工、存儲、提供和開發文獻等方面,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藏用并重的格局。

國家圖書館重視圖書文獻的保護工作,采用傳統的修整技術和先進的縮微攝影技術,對館藏要籍和各類珍稀文獻進行修復和再生性保護。

中國國家圖書館履行全國書目中心職責,編輯出版國家書目、聯合目錄和館藏目錄。國家圖書館編輯全國書刊聯合目錄始于1927年,1957年以后此項工作得到全面加強和完善。1997年10月正式成立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組織與管理圖書館計算機聯合編目工作,共建網上聯合目錄,共享書目數據資源和文獻資源。

開展與國內外圖書館界的交流與合作。接待外國政府首腦和高級代表團的參觀訪問;增進與世界各國圖書館界、文化界的交流與合作;參與有關國際組織的學術活動。與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家圖書館、學術研究機構建立并保持著書刊交換關系。通過設在館內的ISSN中國國家中心,使中國連續出版物的書目信息參加世界范圍內情報信息的交流與共享。與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等圖書館界開展人員交換、技術交流和資源共享等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合作,成功地舉辦了各類以中國文化典籍為主的展覽。

出版刊物

中國國家圖書館履行中國全國書目中心職責,負責編輯和出版國家書目、聯合目錄以及館藏目錄并下設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到2003年,國圖主持編寫了《中國國家書目》、《民國時期總書目》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等30余種書目。同時作為一個文獻情報學研究機構,中國國家圖書館還負責編輯出版《館刊》、《文獻》、《中國圖書館學報》等學術期刊。除了傳統出版物,國圖還牽頭編制和出版了《中國國家書目回溯數據庫(1949-1987)》、《中國國家圖書數據庫(1988年至今)》等電子出版物。

服務對象

中國國家圖書館服務的讀者對象主要為年滿18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和持有有效證件的其他國家公民,依照讀者的受教育程度、專業技術職稱和行政級別不同為讀者辦理不同層次水平的借書證或閱覽證,如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可以辦理最低檔次的中文第二外借庫借書證;在讀的碩士研究生可以辦理中文第二外借庫借書證;在讀博士研究生可以辦理外文圖書借書證;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憑單位證明可以辦理善本庫閱覽證。中國國家圖書館實行年度注冊制。讀者辦理借閱證分長期證與臨時證兩種。國家圖書館多屬于研究圖書館,服務對象主要是科學研究人員。各國都根據自己的國情作出了具體規定。例如,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科學研究部門和重點生產建設單位;美國國會圖書館主要為國會服務,即為國會各委員會、議員及其工作人員提供情報資料,協助制定法律,解答有關咨詢;法國國家圖書館是一所規模較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根據法國政府1977年政令,規定該館為研究圖書館,讀者對象大部分是研究人員;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主要是為蘇共中央、政府、機關、科學和其他機構提供圖書、書目和情報服務;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國會、政府機構,年滿20歲的日本國民也可利用。

主要類型

國家圖書館主要有4種類型:①公共性的中央圖書館,具有公共圖書館的性質,但側重于為科學研究服務。如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等。②國會圖書館兼作國家圖書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等,都設有相應的研究機構,專門為國會提供服務,但同時也履行國家圖書館的職能。③大學圖書館兼作國家圖書館。如1482年建立的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1811年建立的挪威奧斯陸大學圖書館,1640年建立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圖書館等,都兼作為該國的國家圖書館。④科學圖書館兼作國家圖書館。如羅馬尼亞科學院圖書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和美國國立農業圖書館等,都兼作事實上的國家圖書館。羅馬尼亞1955年在布加勒斯特另建了一所大型綜合性的公共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將其作為國家圖書館,但科學院圖書館仍是國家圖書館之一。

二期工程

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和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于2003年~2007年間建設。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33號,位于國家圖書館北側,原預留用地。“中國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暨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總建筑面積79,899平方米,工程分為地下三層和地上五層,內部沒有閱覽室,全部是開放式閱讀空間,讀者座位2,700余個,日均接待讀者能力6,000-8,000人次。擴建完成后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舍面積達到25萬平方米。中國國家圖書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數字資源基地和中國最先進的網絡服務基地。

 

更多圖片請點擊:http://www.zpnoun.com/ile/uploa/201903/15/0.html

 
下一篇:

關于舉辦第十二屆湖北省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論壇的通知

上一篇:

北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