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舔B一个3人个人换着玩,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一猛片,1级黄片免费观看,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播放,免费看毛片黄片y,精品人妻少妇久久大尺度免费

  • 歡迎訪問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 網站

中國近代建筑

   日期:2019-03-15     瀏覽:331    

    中國近代建筑所指的時間范圍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中國在這個時期的建筑處于承上啟下、中西交匯、新舊接替的過渡時期,這是中國建筑發展史上一個急劇變化的階段。

    中國近代建筑(15張)
  清王朝的閉關政策阻擋了西方建筑的傳入。一直到19世紀中葉,除了北京圓明園西洋樓、廣州“十三夷館”以及個別地方的教堂等少數西式建筑外,中國基本上沒有接觸西方近代建筑文化。鴉片戰爭后,各種形式的西方建筑陸續出現在中國土地上,加速了中國建筑的變化。
  中國近代建筑包含著新舊兩大體系:舊建筑體系是原有的傳統建筑體系的延續,基本上沿襲著舊有的功能布局、技術體系和風格面貌,但受新建筑體系的影響也出現若干局部的變化。新建筑體系包括從西方引進的和中國自身發展出來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術和新風格,其中即使是引進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滲透著中國特點。從數量上說,舊建筑體系仍然占據著優勢。廣大的農村、集鎮、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舊城區,仍然以舊體系的建筑為主。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間建筑基本上保持著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傳統品格和鄉土特色,雖然局部地運用了近代的材料、結構和裝飾。從建筑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近代建筑的主流則是新建筑體系。
    編輯本段發展階段
  中國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1840~1895)

    中國近代建筑
  這是西方近代建筑開始傳入中國的階段。主要有兩方面的新建筑活動。一方面是帝國主義者在中國通商口岸租界區內大批建造各種新型建筑,如領事館、工部局、洋行、銀行、住宅、飯店等,在內地也零星地出現了教堂建筑。這些建筑絕大多數是當時西方流行的磚木混合結構房屋,外觀多呈歐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傳入印度、東南亞一帶,適應當地炎熱氣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當時稱為“殖民式建筑”。另一方面是洋務派和民族資本家為創辦新型企業所營建的房屋,這些建筑多數仍是手工業作坊那樣的木構架結構,小部分引進了磚木混合結構的西式建筑。上述兩方面的建筑雖然為數不多,但標志著中國建筑開始突破封閉狀態,醞釀著新建筑體系。
    甲午戰爭到五四運動(1895~1919)
  這是西式建筑影響擴大和新建筑體系初步形成的階段。19世紀90年代前后,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設銀行,辦工廠,開礦山,爭奪鐵路修建權。火車站建筑陸續出現,廠房建筑數量增多,銀行建筑引人注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中國民族資本成長的“黃金時代”,輕工業、商業、金融業都有長足發展。引進西式建筑,成為中國工商事業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在這個時期,中國近代居住建筑、工業建筑、公共建筑的主要類型已大體齊備。水泥、玻璃、機制磚瓦等近代建筑材料的生產能力有了初步發展。有了較多的磚石鋼骨混合結構,初步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國近代建筑工人隊伍成長起來。辛亥革命后為數不多的在國外學習建筑設計的留學生學成歸國,中國有了第一批建筑師。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1919~1937)
  這是中國近代建筑事業繁榮發展的階段。20~30年代,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和一些省會城市,建筑活動日益增多。南京、上海分別制定了《首都計劃》和《大上海都市計劃》,建造了一批行政建筑、

    中國近代建筑化建筑、居住建筑。上海、天津、廣州、漢口和東北的一些城市,新建了一批近代化水平較高的高樓大廈。特別是上海,這時期出現了28座十層以上的高層建筑。建筑技術在這20年間有較大進步。許多高層、大型、大跨度、復雜的工程達到很高的施工質量。一部分建筑在設計上和技術設備上已接近當時國外的先進水平。中國建筑師的隊伍壯大了。從國外留學歸國的建筑師紛紛成立中國建筑師事務所,并且在中等和高等學校中設立建筑專業(見中國建筑教育),引進和傳播發達國家的建筑技術和創作思想。1927年成立了中國建筑師學會和上海市建筑協會,分別出版了專業刊物《中國建筑》(1932年創刊)和《建筑月刊》(1932年創刊)。1929年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在學社進行的研究工作,為中國建筑史這個學科奠定了基礎。中國近代建筑在這一階段不只是單純地引進西方建筑,而且是結合中國實際創作出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近代建筑。
抗戰爆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37~1949)
  這是中國近代建筑的停滯時期。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建筑業處于蕭條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許多國家積極進行戰后建設,建筑活動十分活躍。通過西方建筑書刊的傳播和少數新歸國建筑師的介紹,中國建筑師較多地接觸到國外現代建筑思潮。只是這時期中國處在國內戰爭環境中,建筑活動很少,現代建筑思潮對中國的建筑實踐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編輯本段建筑類型
  中國近代建筑主要有下述三類。
    居住建筑

    南京中山陵
  近代中國的農村、集鎮、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舊城區,仍然采取傳統的住宅形式。新的居住建筑類型主要集中在通都大邑的部分地區。這種新的住宅有獨戶型、聯戶型和多戶型等基本形態。
  獨戶型住宅  1900年前后出現了獨院式高級住宅。這些住宅基本上是當時西方流行的高級住宅的翻版,一般都處在城市的環境優越地段。房舍寬敞,有大片綠地,建筑多為一、二層樓的磚(石)木結構;內設客廳、臥室、餐廳、衛生間、書房、彈子房等,設備考究,裝飾豪華,外觀大多為法、英、德等國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國官員和資本家。辛亥革命前后,中國上層人物也開始仿建。從近代實業家張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別業”,可以看出這類中國業主的獨院式高級住宅的特點:建筑形式和技術設備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裝修、庭園綠化等方面則保存著中國傳統特色。
  20年代以后,獨戶型住宅形態逐漸從豪華型獨院式高級住宅轉向舒適型花園住宅,建造數量增多,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園住宅區。
  聯戶型、多戶型住宅  包括里弄住宅、居住大院和高層公寓三類,大都是由房地產商投資統一建造,再分戶出租或出售。
  ① 里弄住宅最早于19世紀50~60年代出現在上海,是從歐洲輸入的密集居住方式,后來漢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島等地也相繼在租界、碼頭、商業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區。上海的里弄住宅按不同階層居民的生活需要分為石庫門里弄、新式里弄、花園里弄和公寓式里弄。早期石庫門里弄明顯地反映出中西建筑方式的交匯。里弄住宅布局緊湊,用地節約,空間利用充分。
  ② 居住大院在青島、沈陽、哈爾濱等地相當普遍。“大院”大小不等,由二、三層高的外廊式樓房圍合而成,多為磚木結構,院內設公用的上下水設施。一個大院居住十幾戶甚至幾十戶,建筑密度大,居住水平較低。
  ③ 高層公寓是大城市人口密集和地價高昂的產物,高的達十層以上。例如上海百老匯大廈(現上海大廈,圖1)高21層,上海畢卡地公寓(現衡山公寓)高15層。這些高層公寓多位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不同間數的單元組成標準層,采用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框架等先進結構,設有電梯、暖氣、煤氣、熱水等設備,有的底層為商店,有的有中西餐廳等服務設施,外觀多為簡潔的摩天樓形式。 中國近代建筑
    工業建筑
  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已經有了各種近代工業建筑,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

    中國近代建筑
  木構架廠房  中國手工業作坊一向采用木構架結構。中國近代工業興起的前期,許多廠房仍沿用這種傳統結構,如1865年創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1867年創立的號稱“軍火總匯”的天津機器局都是這樣。到了后期,在新建的大中型工廠中,舊式木構架廠房已被淘汰。
  磚木混合結構廠房  以磚墻、磚柱承重,上立木屋架的磚木混合結構廠房,是19世紀下半葉大中型廠房最通用的形式。建于1866年的福州船政局,車間小者幾百平方米,大者2000余平方米,全部采用這種形式。建于1898年的南通大生紗廠,主車間面積為18000平方米,也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到了20世紀,中小型工廠也仍在繼續沿用。
  鋼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 鋼結構廠房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中國出現,到20世紀20~30年代已普遍應用于機器廠、紡織廠等工業建筑。1904年建造的青島四方機車修理廠,是大型鋼結構車間的較早實例。20世紀初,鋼筋混凝土結構首先為單層紡織廠房所采用,以后框架、門架、半門架和各種拱架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各類大跨的單層廠房中普遍應用。多層廠房最普遍的形式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主要有框架、無梁樓蓋和混合結構三種形式。20~30年代許多紡織廠、卷煙廠、食品廠、制藥廠的主要車間和倉庫都向多層發展,五層以下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廠房較為常見。
    公共建筑
  近代各種類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紀下半葉陸續在中國出現,到20世紀30年代,其類型已相當齊全了。主要有:
  行政建筑和會堂建筑
  20世紀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建筑和會堂建筑,主要是外國使領館、工部局、提督公署之類的辦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動機構、軍閥政權的“咨議”機構以及商會等的建筑。這類建筑基本上仿照資本主義國家同類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脫胎于歐洲古典式、折衷式宮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例如青島提督公署、江蘇省咨議局等建筑都有這種特色。從20年代后期起,國民黨政府在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造了一批辦公樓和大會堂,如上海市政府大樓,南京外交部大樓、交通部大樓,南京國民大會堂,廣州中山紀念堂等,這些都是中國建筑師設計的具備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銀行、交易所、郵電局、火車站、汽車站、航運站等。銀行為金融機構,控制著社會經濟的命脈。為顯示資力雄厚、博取客戶信賴,許多銀行競相追求高聳宏大的建筑體量,堅實雄偉的外觀和富麗堂皇的內景,大多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也有少數采用民族形式。建于1921~1923年的上海匯豐銀行,占地14畝,高8層,采用鋼結構而模仿磚石結構造型,以古典主義形象顯示了宏偉、威嚴、華貴的氣勢。建于1936年的上海中國銀行(圖2),以高達17層的塔樓,用經過簡化了的中國建筑細部作裝飾,含有淡淡的民族風韻,在上海外灘建筑群中十分突出。 中國近代建筑
  火車站建筑外觀多移植國外建筑形式,如建于1898年的中東鐵路哈爾濱站,是當時流行于俄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建于1912年的濟南火車站(圖3),是仿中世紀后期德國風格。這兩個火車站以及建于1900年的京奉鐵路北京站和建于1927年的京奉鐵路沈陽總站(見彩圖)等,建筑水平大體相當于同時期國外的火車站。
  文化教育建筑
  近代文化教育建筑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大學、中小學、醫院、療養院、體育館、體育場、公園以及各類紀念性建筑等。國民黨政府設立的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以及營造的紀念性建筑,明文規定采用“中國固有形式”。教會系統的學校、醫院幾乎也都采用“中國式”。一批中國建筑師和少數外國建筑師投入這種民族形式創作活動,創造出像南京中山陵(見彩圖)那樣成功的作品,以及北京燕京大學(今北京大學)、北京圖書館、北京協和醫院、南京中央博物院(圖4)等不同處理手法的近代民族形式建筑。
  商業服務業建筑
  這類建筑在中國近代公共建筑中數量最多、分布面最廣,同廣大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可分為舊式的和新式的兩類。
  ① 舊式商業服務業建筑一般都沿用傳統建筑形式,適當采用新材料、新結構進行局部改造。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擴大活動空間,以接納更多的顧客和爭取更多的商品陳列空間,在立面處理上極力加強店面的廣告效果。一般百貨店、西服店、理發館、照相館,多采用擴大出入口,開辟玻璃櫥窗,突出招牌和模仿洋式門面的方式。大型綢緞莊、澡堂、酒館等,除改造門面外,還在四合院樓房天井上加帶天窗的鋼架天棚,把各進庭院變成室內營業空間,同周圍樓房營業廳串連起來,成為貫通上下的大片營業面積。這種建筑最初是利用舊房改建而成的,后來新建商店也采用了,北京謙祥益綢緞莊就是這種建筑的實例(圖5)。至于大型的綜合性商場,則突破舊商店的獨立布局,在密集的縱橫街弄上面搭蓋屋頂,下面設店擺攤,把露天的街弄變成室內營業面積,形成聚集成片的大型商場。占地2萬多平方米,容納600戶商販的北京東安市場就是這種運用簡易技術創造的近代大型綜合性商場的典型實例。
  ② 新式商業服務業建筑包括大型百貨公司、大型飯店、影劇院、俱樂部、游樂場等,是近代中國城市商業區規模最大、近代化水平最高、建筑藝術面貌最突出的建筑。這類建筑中不少是多層、高層或大空間、大跨度、高標準的高樓大廈,如上海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1926~1928)、上海國際飯店(1931~1934,見彩圖)。這類建筑有些是下幾層作為商店營業廳,上幾層作為餐廳、茶室、影院、舞廳,并開辟屋頂花園,實際上是綜合性的商業、娛樂業建筑。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1934年建,基泰工程司設計)是這類建筑中規模較大、設計水平較高的實例。
    編輯本段建筑技術
  近代中國的廣大農村、中小城鎮和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使用土、木、磚、石等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的結構形式。主要是在一些大城市采用了近代建筑技術。現就結構技術、施工技術兩個方面,作如下的介紹。
    結構技術
  中國近代建筑的主體結構大致可分為磚木混合結構、磚石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鋼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三種基本形式。最先采用的是磚石承重墻、磚石拱券、木梁樓板、木屋架構成的磚(石)木混合結構,所用材料仍是傳統的磚、石、木材。砌筑磚石墻體、拱券,制作新式木屋架,都是傳統技術很容易適應的。磚(石)木混合結構從19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后,就廣泛推行開來,一直是近代中小型建筑的主要結構形式。20世紀初開始,磚石鋼骨混凝土混合結構逐步興起,1902年建造的哈爾濱中東鐵路管理局辦公樓,1905年建造的青島提督公署都用這種結構。以后,鋼筋取代了鋼骨,磚石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便為近代多層建筑所常用。以1908年建造的上海電話公司大樓和1916年建造的上海天祥洋行大樓為起點,多層建筑開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鋼框架結構。20~30年代,鋼框架結構層數不斷增加。1931~1934年建造的上海國際飯店采用鋼框架結構,共24層,高86米,是中國近代最高的高層建筑。新結構和近代力學的引進和發展,突破了中國古代建筑工程世代沿襲的傳統法式和依賴老經驗的落后狀態。中國的建筑師和工程師掌握了進行科學分析和定量計算的結構設計方法,這是中國當時建筑技術的重大進步。
    施工技術
  在辛亥革命前,中國近代城市的建筑施工組織主要是各種專業性的“作”。辛亥革命后,營造廠逐步發展,到20年代已很普遍。抗日戰爭前,上海一地有點規模的營造廠已達 500多家。營造廠是繼承清代中葉的“包商”發展起來的,通過投標方式承包建筑施工任務。有單包施工和工料兼包兩種。營造廠一般沒有固定工人,規模大的擁有一些施工機械。營造廠得標后,分工種經由“大包”、“中包”層層轉包到“小包”,由“小包”臨時招募工人應工。中國近代施工隊伍主要通過這樣的組織方式,承擔了近代建筑工程的繁重的施工任務。一整套采用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多層、高層、大空間、大跨度的工程施工,包括施工工藝、施工機械、預制構件和設備安裝的技術,很快為中國建筑技術人員和工人所掌握,工種分工也達到相當精細的程度。中國近代建筑工人擅長以簡易的工藝設備和“土法”技術,克服復雜的技術難題,建成許多工程質量優秀的建筑。另一方面,掌握近代建筑技術的施工隊伍,總的來說人數有限,而且幾乎全部集中在若干大城市。新的建筑技術同小城鎮幾乎無緣,更不要說廣大農村了。這反映出當時中國還沒有真正形成大范圍內的近代化建筑的生產能力。
    編輯本段建筑風格
  中國近代建筑的風格面貌相當龐雜。這個時期,既有舊建筑體系,又有新建筑體系;既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建筑,又有西方各種風格的建筑。于是,中與西,新與舊,民族化與近代化,出現了錯綜復雜的交織情況。舊建筑體系數量上占據優勢,除了局部的改進外,整體風格缺少新的變化。中國近代建筑的風格發展,主要反映在新體系建筑中,由新體系建筑的外來形式和民族形式兩條演變途徑構成中國近代建筑風格的發展主流。
    近代外來形式的建筑風格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的建筑風格經歷了由古典復興建筑、浪漫主義建筑,通過折衷主義建筑、新藝術運動向現代主義建筑的轉化過程,這些不斷變化的建筑風格都曾先后地或交錯地在中國近代建筑中反映出來。在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獨占租借地的城市,如青島、大連、哈爾濱等,建筑風格較為單一;在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占領租借地的城市,如上海、天津、漢口等,則出現建筑風格紛然雜陳的局面。從建筑風格的演變來看,近代中國首先傳播的外來形式是西方各國的古典式和“殖民式”。19世紀下半葉建造的外國使領館、洋行、銀行、飯店、俱樂部以及20世紀初外國建筑師為清末新政活動設計的總理衙門、大理院、參謀本部、咨議局等都屬這一類。進入20世紀后,外來建筑形式逐漸以折衷主義為主流,出現了兩種狀況。一種是在不同類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歷史風格,如銀行用古典式,商店、俱樂部用文藝復興式,住宅用西班牙式等等,形成城市建筑群體的折衷主義風貌;另一種是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風格等各種式樣,形成單幢建筑的折衷主義面貌。
  從20年代末開始,隨著歐美各國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和傳播,中國新式建筑也出現向現代主義建筑過渡的趨勢。從帶有芝加哥學派特點的上海沙遜大廈到摹仿美國摩天樓的上海國際飯店,可以看出這種蹤跡,但真正體現現代主義建筑精神的建筑實踐在當時還極少。
    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風格
  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雛型,在19世紀下半葉就有了。最初出現的是一些新功能、舊形式的建筑,如1865年建造的江南制造局機械廠等。這些建筑具有近代的功能,而沿用傳統的廟宇、衙署的形式,實質上是利用舊式建筑來容納當時還不太復雜的新功能。隨后出現了一批中國式教堂和教會建筑,如上海浦東教堂(1878)、圣約翰書院(1894)和北京中華圣公會教堂(1907)等,已經按新功能設計平面而有意識地采取中國傳統建筑的外觀,這是中國近代建筑運用民族形式的先聲。從20世紀20年代起,近代民族形式建筑活動進入盛期,到30年代達到高潮。形成這一潮流的主要背景是:①五四運動以來,民族意識高漲,“發揚我國建筑固有之色彩”成為當時中國建筑界和社會的普遍呼聲。②國民黨政府推行中國本位文化,在當時制定的《首都計劃》和《上海市中心區域規劃》中,對建筑風格都指定采用“中國固有形式”。③教會系統有意在文化教育建筑中利用中國建筑形式,作出表達教會尊重中華文化的姿態。④當時中國建筑師的設計思想仍然是以學院派思想占主導地位,他們很自然地會把中國民族形式融入他們設計的建筑中去。這樣,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行政建筑、會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紀念性建筑以至某些銀行建筑、體育建筑、醫院建筑、商業建筑中,涌現出一批由中國建筑師和少數外國建筑師設計的不同形態的民族形式建筑作品。這是中國近代探索新建筑的近代化與民族化相結合的有意義的創作實踐,同時涉及引進的國外近代建筑形式和先進建筑技術如何與中國的現實相結合,并在建筑近代化的過程中如何繼承、借鑒、發揚傳統建筑遺產等問題。這些創作探索大體上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仿古式(又稱宮殿式、復古式)。這類建筑從整體格局到細部裝飾都保持傳統建筑的形制。有的完全模仿古建筑的定型模式,如仿喇嘛寺殿閣的南京中山陵藏經樓,仿清代府第門庭的燕京大學校門(今北京大學西門)等;有的嚴格恪守古建筑的基本格局,如上海市政府大樓等。第二種是混合式(又稱古典式)。這類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間組織注重功能性,外觀則是“中西合璧”的,只在重點部位保持傳統建筑的格局。上海市圖書館是一實例,它基本上是平屋頂的近代體型,但在中部聳立重檐歇山頂的殿樓。第三種是“現代式”。當時稱為“現代化的中國建筑”。這是具有新功能和采用新技術、新造型的建筑;不過適當點綴某些經過簡化的傳統構件和細部裝飾來取得民族格調。南京的外交部大樓、國民大會堂、中央醫院,北京的交通銀行,上海的大新公司、中國銀行等都屬這一類。這類建筑追求新功能、新技術、新造型與民族風格的統一,是當時民族形式風格創作探索的重要進展。

 

 
下一篇:

關于召開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工作會議的通知

上一篇:

港珠澳大橋創多個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