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廳
1909年清政府在京設游美學務處,1911年2月,游美學務處與肄業館(后改稱清華學堂)遷入清華園,辦公場所由史家胡同遷到了清華園中的工字廳。工字廳成為游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最早的行政辦公場所和教職員宿舍,因此被當時的外籍教員稱為“yamen”(衙門)。學務處負責肄業館生源的考選等事務,考生入學通知就張示在工字廳前的布告欄。辛亥革命后清華學堂又改名清華學校,游美學務處被撤銷,所掌事務歸屬清華學校。從此,工字廳成為學校管理的中心、文化和對外交往中心。1949年后至今,這里成為學校黨政機關的辦公場所,校長辦公室等校機關各部辦公室的所在地,對內外接待室、會議室也設于此,是學校主要的對外窗口。
工字廳原稱“工字殿”,始建于1762年,以它為主體的一組清代皇室園林即是最早的“清華園”,距今已有近250年的歷史。工字廳所在地屬當時清康熙帝的行宮熙春園的東半部,熙春園的建園時間約與圓明園同。在道光初年,道光將熙春園一分為二賜予兩個弟弟。西半部名為“近春園”,即后來的“荒島”(因同圓明園一樣遭破壞荒蕪而得此名)、現今的“近春園遺址公園”;此園賜給皇四弟綿忻,俗稱“四爺園”。東半部仍襲用“熙春園”名,賜給皇三弟綿愷;綿愷無子,將道光五子奕 過繼過來,于是由奕 承襲熙春園,俗稱“小五爺園”。1851年咸豐即位,咸豐(道光四子)與其弟關系甚好,特將熙春園易名為“清華園”,現今工字廳入口門庭上方所懸的匾額即是咸豐御墨。在清華初建時,“清華園”的叫法在當時尚不如“小五爺園”的名氣響亮。所以1910年老學長章元善得到清華學堂的入學通知,拿著行李到西直門,對招攬生意的趕驢者說:“我要去清華園”,聽者面面相覷而言道:“沒聽說過”。結果章元善以一吊錢的代價卻被誤帶到萬牲園(今動物園),后來路人聽他提到“洋學堂”的字眼,很有把握地建議他奔“小五爺園”,這才找到了清華園。
清華園初建時有兩道宮門,其大宮門在現今的停車場偏東一帶,二宮門即今天的“工字廳”大門。工字廳是清華園的主體建筑,園內有前后兩個大殿,因此兩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恰似一個“工”字而得名。現在人們提起工字廳,多指以工字殿為主體的整座古式園子。除了工字殿,院中有院的園中尚有許多其它的房屋建筑。院內曲廊迂回,奇花異石,樹木扶疏,青竹成蔭。古色古香的園內“有房屋135間,游廊69條,垂花門一座(根據當時修理房屋的工程單據)”。關于這些房屋的初建年代,早年的記載未見提及。但在“樣子雷”(清代一家傳世的雷姓宮廷建筑設計工匠)所藏的一幅繪于道光二年的“熙春園”平面圖中,已經完整地存在;加之《養吉齋叢錄》的作者吳振棫(生于乾隆年間)提到,嘉慶年間這座園子曾大加修葺,故有人推測這些房屋似應最早建成于嘉慶年間。
工字廳是學校重要交往中心,原先其后廳常有重要外賓駐足。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應梁啟超之邀訪華時,就曾在此下榻半月有余。同時這兒又不乏濃郁的文化氣息,因為早期各小院的房屋多是教師住宅;他們給自己的小屋都起過一些雅號,如“三省廬”、“四丁香院”等等。其中,從后廳到以“三步廊”、“花燈窗”相接的“西花廳”,初建時“是一所書房,自領一小院,院內紫藤罥架,欞外紅蓮映窗,是工字廳大院內最幽美的所在。”1914年秋,梁啟超曾在這里“賃館著書”,起名“還讀軒”。后來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出自他當年所作題為《君子》的演講。1925年起吳宓在此居住,取名“藤影荷聲之館”,又名“空軒”。后來葉公超住藤荷西館,與吳比鄰,“一浪漫,一古典,而頗為相得。”這里,遂成為校內外文人沙龍之場所。
打開工字廳后廳北面的廳門,可見一脈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兩座古亭。這正是校友們常與頤和園的“諧趣園”媲美的、稱為園中園的“水木清華”,其出自晉人謝混的詩句“水木湛清華”。廳門外上方正額“水木清華”四字,傳說是康熙帝御墨(尚待考證);兩旁朱漆圓柱懸有清咸、同、光三代禮部侍郎殷兆鏞撰書的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文革期間,楹聯被當作“四舊”取締,現在這副是后人摹寫的)。梁實秋回憶這里的景致道:“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在木陰’之致。.……我在這個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黃昏。”
現在,工字廳一帶的園林建筑是熙春園僅有殘存的遺物了。工字廳的建筑經歷了多年風雨,曾幾次維修過。2000年為迎接90周年校慶,對工字廳進行了改造重建。我校建筑學院和美術學院設計,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從保護古文物出發,盡量恢復工字廳的原貌,突出其原來的古建筑特色”。如今,工字廳這座古建筑,作為清華歷史的見證正煥發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