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湖北省首次推出鼓勵社會資本投資95個示范項目,涵蓋交通基礎設施、清潔能源、油氣管網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保護與開發和保障性住房7個領域。2015年1~4月湖北省基礎設施投資額達到1724.36億元,目前,正篩選一批PPP項目示范典型,總結經驗、大力推廣,使PPP模式在省內有突破性進展。所以,推廣PPP模式,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接下來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的定義和特點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大創新,即政府采取競爭性方式擇優選擇具有投資、運營管理能力的社會資本,雙方按照平等協商原則訂立合同,明確責權利關系,由社會資本提供公共服務,政府依據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向社會資本支付相應對價,保證社會資本獲得合理收益。
PPP模式有4個鮮明的特征:全生命周期、物有所值、風險共擔、激勵相容。PPP模式的組織形式非常復雜,可能既包括私人營利性的企業、私人非營利性組織,同時還可能包括公共非營利性組織(如政府)。合作各方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同層次、類型的利益和責任上的分歧。只有政府與私人企業形成相互合作的機制,才能使合作各方的分歧模糊化,在求同存異前提下完成項目的目標。
PPP比較適合有較長后期經營的項目,如軌道交通項目、污水處理廠、供水廠等。PPP的本意是讓社會資本來經營,利用社會資本專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來提高效率。
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是追求利潤回報的,政府必須在稅收上讓利、財政上給予補貼,在公共空間如土地上適度讓渡經營權。
1.建立獨立、透明、可兌現、專業化的PPP項目工作機制和監管體系,即為PPP機制的正常運轉提供長期、全方位支撐,形成由政府監管部門、投資者、社會公眾、專家和媒體等共同參與的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
2.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公開PPP項目的合作方選擇、價格管理、回報方式、服務標準、違約處罰、工作流程、評審標準、項目信息和咨詢服務等相關信息,確保信息發布的準確及時、審批過程公正透明,對政府、企業建立一視同仁的市場約束。
3.可選取具有穩定收益和社會效益的項目,由點帶面,積極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并及時總結經驗、大力宣傳,發揮好帶動作用。
4.強化合同契約的約束。完善的PPP權責規定,突出涵蓋性和權威性。國外很重視PPP合同范本的制定,而監管有效與否在于合同的明確程度。PPP項目各方應依托國家PPP綜合服務平臺,在特許權協議中詳盡規定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風險應對及違約處理事項,強化涉及公私方的利益條款,一旦出現問題可依章辦事。
5.由于PPP項目合作關系建立在特許經營合同基礎之上,因此監管首先是依托合同實施,落實政府監管機構在公共項目實施中的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對監管者的兌現和執行,探索建立針對政府監管的純凈評價體系,引入民眾參與,對政府監管越位、缺位和失信行為進行監督。
6.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對供水、供氣、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經營性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主體。
加強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確保PPP項目成功的關鍵。除此之外,政府要科學決策,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要依法行政,防止不當干預和地方保護。要認真履約,及時兌現各類承諾。社會資本要守信自律,提高誠信經營意識。
來源: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