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的“地方行動”
上有國家戰略布局,中有部委力量支撐,但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責任主體——城市人民政府的積極推行,才是海綿城市建設穩步推進的關鍵所在,需要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調控引導作用。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30個城市人民政府制訂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而正在制訂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或已開展實質性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試點的城市數目更多。毫無疑問,一股海綿城市建設熱潮正席卷著神州大地。那么,目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到底進行到了何種程度?不妨通過梳理海綿城市建設在實施意見、技術應用、投資建設、試點推進等方面的情況管窺一豹。
實施意見方面。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精神,全國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陸續發布了地方版《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2016年1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印發,確定了“重點抓好遂寧市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5個地級城市、10個縣級城市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開展省級海綿城市項目示范。到2017年,全省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示范片區和項目,以點帶面、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能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到2030年,全省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以上目標”的目標。
2016年1月13日印發的《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建設目標——“2016年編制完成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海綿城市建設3年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到2017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大理州、麗江市等省級海綿城市先行先試建設取得成效,70%的降雨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有緩解,并積極爭取納入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到2020年,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到2030年,全省所有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要求”。
此外,今年發布了實施意見的還有安徽、遼寧等省份。
2015年12月3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印發,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轉變觀念,強化責任意識,加大工作力度,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和求真務實的作風,大力科學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同日印發,提出“到2020年,我省年降雨量在150毫米以下的設市城市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其他設市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城市嚴重內澇積水點基本得到解決。到2030年,所有設市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2015年1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發布,要求“到2017年年底,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均要規劃不少于20平方公里區域進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遷安市完成21平方公里海綿城市建設目標,達到國家試點城市建設要求;唐山灣生態城、正定新區、北戴河新區、黃驊生態城、涿州生態示范基地和承德市北部新區生態城作為省級示范區,先行先試建設海綿城市取得成效;張家口市結合舉辦2022年冬奧會,在城市建設和改造工作中積極推進。到2020年年底,設市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完成海綿城市試點建設,試點區域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5%以上,并實現連片示范效應。到2030年年底,設市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技術應用方面。各地遵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線,展開了探究。重慶市悅來新城借助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的技術實力、因地制宜開展的山地海綿城市建設應用技術研究,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綜合徑流系數、雨水利用技術等科研項目。安徽省印發了《安徽省海綿城市規劃技術導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和《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等地方標準;正在組織編制《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手冊》以及《海綿城市評價和考核驗收標準》,初步形成貫穿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考核全過程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為適應全省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需要,成立了安徽省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中心,整合不同專業技術人員,從事海綿城市建設科研、技術研發,提高對各地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技術服務能力。除了自主創新,汲取國際先進經驗也至關重要。1月22日,中德海綿城市技術應用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德國弗勞恩霍夫物理建筑研究所、德國駐華大使館等中外專家分享和交流了海綿城市的理論進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創新,探討中德海綿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合作途徑。
投資建設方面。1月中下旬,全國各地“兩會”陸續召開,海綿城市建設成為投資的重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在上海、河北等十省市“兩會”上,已亮出今年近8.5萬億元的建設投資菜單,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等成為投資重點。河南選定的10大重點領域,涵蓋了水利、新型城鎮化、生態環保等方面。福建將完成基礎設施投資7300億元,明確今年新建改造城區雨水管網、污水管網、燃氣管網、城市道路、供水管網各1000公里以上。此外,還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省在建地下綜合管廊超過50公里,加快解決城市內澇和“馬路拉鏈”問題。廣東將安排省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5000億元,包括重點建設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內蒙古將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啟動煤炭、電力、交通、水利等一系列工程,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在1.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水利方面,開工建設“引綽濟遼”工程,加快推進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完成水利投資200億元以上。
試點推進方面。除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2015年公布的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外,各級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積極開展了省市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建設。1月19日,福建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公布今年福建省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讓群眾看到變化。福州、泉州、平潭、武夷新區同步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并做好申報第二批國家試點準備。2017年底完成廈門海滄馬鑾灣片區和翔安南部新城的試點建設。福州、廈門建成區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據悉,即將下發的《陜西省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則選擇兩個城市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每市每年給予2000萬元資金支持,連續3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分析認為,海綿城市建設熱,從小點上講,主要源于各大城市和地方政府有需求。當前,地方政府領導迫切要搞城市的轉型發展,只是不知道怎么干,現在國務院倡導的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指明了方向,還給出了方法論,跟地方政府的需求高度契合,再加上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從更深層次的大面上看,海綿城市建設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城鎮化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對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不過,無論是小點上的轉型升級,還是大面上的國家戰略,海綿城市建設,對今日之中國而言,都是實實在在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