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步履與行蹤越來越成為行業的文化追求。秋去冬來,時光已近2014年歲末,萬紫千紅的春天正在陣陣寒風瑞雪中孕育,可以想見,那噴薄欲出的2015年曙光定能帶來磅礴發展之輝?;赝?014年的悠悠往事,我以為它一定能成為中國建筑文化發展進程中的標志性年份,這里試以本人傾力的建筑文化研究、傳播的實踐表達一些認知與感悟,權且作為一個學術交流與年度匯報:
感悟建筑文化的新理念。自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提出城市規劃的重要原則,“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焙?,國家3月中旬頒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2020年)》,它使建設人文城市及“鄉愁”觀被目標化;2014年9月至10月,習近平總書記又深刻闡示要遏制中國建筑文化的“亂象”,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從而使“山寨媚洋”、“貪大求奢”、“好大喜功”、“權力建筑”等問題暴露出來,這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與華夏文化基因相悖的錯誤導向。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讓我們在重塑新的中國建筑文化認知觀中深刻醒悟:當下讓城市失去“鄉愁”、因高速化發展形成的丑陋風景,不僅讓公眾沮喪,更成為中國城市建筑之劫難、文化之悲哀,非糾正不可。
感悟建筑文化人的榜樣之力。2014年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可謂碩果累累,他的“拜萬人師、謀萬人居”理念正在深入傳承。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他的“人居藝境繪畫書法建筑藝術展”;他歷時多載、兢兢業業的專著《中國人居史》首發式暨人居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此外,《匠人營國——吳良鏞清華大學人居科學研究展》開幕……不僅體現了吳院士“讓人居環境思想真正利民”的理想,更彰顯了他跟隨梁思成,作為一個身先士卒、回報社會的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2014年9月下旬,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榮獲國際文物修護學會最高學術榮譽“福布斯獎”,表彰單霽翔博士幾十年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上的創新貢獻;2014年,正值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傳承的20世紀重要組織者朱啟鈐(1872-1964)辭世50周年,也是中國建筑文化的前輩莫伯治(1914-2003)、洪青(1913-1979)誕辰百年,國內建筑界舉辦了不同規模的學術紀念及緬述活動,這確值得記憶。
感悟建筑文化的論壇。2014年系新中國誕辰65周年,公正審視建筑歷程、客觀評價當代發展,9月17日一個別開生面的“反思與品評——新中國65周年建筑的人和事”建筑師茶座召開,該會的意義是老中青幾代建筑師,暢談65年來經歷的印象深刻的事,作為該茶座的策劃及主持者之一,筆者尤其感到它的特色及建筑文化價值;2014年有意義的會議還有:10月31日值聯合國首個“世界城市日”;4月29日,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員會成立,單霽翔、馬國馨出任會長,此舉被媒體界稱為“從此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有了專家團隊……”;10月28日筆者有幸主持了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追尋歲月,師承藝傳”的建筑師茶座,并同與會建筑師捧讀《歲月·情懷》一書,無論是那場“建筑師茶座”,還是這本《歲月·情懷》的紀念集,其感人之處是數十位平均年齡過80歲的建筑界前輩不言放棄、潛心求索、樂觀豁達的精神,為新中國建筑設計界積淀了最珍貴的財富,恰如王俠守老院長、崔愷院士在書中所言,面對新中國建筑事業發展歷程,若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認知撿拾起來,那定會形成對每個設計院乃至一個行業最確切、最全面、最立體也最中肯的評價。這就是歷史的價值,更是中國建筑文化應格外彰顯的,不如此我們會忘記過去,丟失成長的脈絡和“基因”,難有發展之后勁。
如此簡要且碎片化的感悟2014年所經歷的建筑文化“事件”,雖欠深度也不全面,但它是真實的,因為通過這一年對中國建筑文化的求索,令人更加理解:建筑歷史是什么?建筑文化是什么?在建筑這個人類文化的紀念碑面前,所有人物都是渺小的,都是需要在不斷啟迪中成長并受教育的。要發展中國建筑設計的品牌,絕非建筑創作那樣簡單,要持之以恒地去挖掘深藏其中的文化價值,尤其要尋到中西建筑文化比較的絕妙之處。面對未來,建筑師與建筑文化工作者的任務尤為艱巨,但開放胸襟、返本開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求索創新之真正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