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舔B一个3人个人换着玩,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一猛片,1级黄片免费观看,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播放,免费看毛片黄片y,精品人妻少妇久久大尺度免费

  • 歡迎訪問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 網站

現代混凝土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創新與應用綜述

   日期:2019-03-14     瀏覽:553    

張希黔1,王軍2

 

1.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施工技術專業委員會;2.中建商品混凝土公司

 

 

摘要:依托重大建筑工程項目,綜述現代混凝土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現狀,主要包括:C100、C120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在超高層建筑工程中的研究與應用;超大體積混凝土水化進程的研究在典型工程中的應用;鋼板剪力墻混凝土裂縫控制的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綠色混凝土的開發與應用;預拌混凝土綠色化生產創新技術。

關鍵詞:現代混凝土,建筑工程,研究與應用,綜述

1   高強高性能混凝土在超高層建筑工程中的研究與應用

1.1  C100混凝土在廣州西塔工程中的研究與應用

廣州西塔項目(圖1.1)成功將C100混凝土超高泵送至411米高度。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45 萬 m2,高度為432 m,地下 4 層,地上103層。主塔樓為鋼筋混凝土核心筒和鋼結構斜交網架組成的筒中筒結構。

C100混凝土為了達到超高強度、高耐久性要求,單方用水量很低,其流動性的產生主要依靠高效減水劑的強吸附分散作用,但由于膠凝材料用量大,W/B低,導致混凝土拌合物的粘性極大,泵送壓力大大超過現有設備所能達到的程度。

配制C100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及UHP-SCC(超高性能自密實混凝土)并滿足超高泵送的技術要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有:

(1)    低W/B與大流動性之間的矛盾;

(2)    拌合物高粘度與易流動的矛盾;

(3)    高壓泵送與抗泌水、離析分層的矛盾;

(4)    高溫施工、長距離運輸、超高泵送與長時間保塑的矛盾;

(5)    泵送設備研發等。

                               

                             圖1.1 廣州西塔效果圖

依托該項目,主要進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1)    通過進行混凝土原材料優選及搭配比例的控制、配合比設計優化、混凝土力學性能、耐久性能等內容的系統研究,成功研制出大流動性C100 UHPC,并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配制了自密實性能良好的C100UHP-SCC;

(2)    研發了混凝土出口壓力最大達40MPa的泵機,成功將上述混凝土進行了411m超高泵送;

(3)    對泵機的選位、水平泵管的長度及平面布置、豎向彎頭設置、單元泵管固定節點及其他各種特殊節點進行詳細設計,保證泵送系統合理可靠,避免因非硬件問題帶來堵管、爆管等泵送施工事故,其選用 φ125mm,壁厚 12mm 的耐高壓泵管,泵管設計計算按照 5 萬 m3壽命考慮,保證泵管一次布設能完成主塔樓所有混凝土泵送工作。

1.2  C120混凝土在深圳京基金融中心工程中的研究與應用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項目(圖1.2)是深圳新的地標性建筑,位于深圳市羅湖區蔡屋圍,項目占地面積4.2 萬m2,總建筑面積約60萬 m2,主樓深圳京基100 大廈高 441.8m,地下4 層、地上100層。

主樓核心筒剪力墻柱和外框鋼柱主要由C60、C80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經超高泵送而成,其中C60混凝土最高需泵送至 427.33m。

在上述 C60、C80 超高性能混凝土大量應用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外混凝土配制及泵送技術的發展趨勢,通過使用常規商品混凝土所用原材料,進行 C120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并進行超400 米以上的超高泵送。

                                                                       

                          圖1.2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

主要進行了以下研究內容:

(1)    通過使用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常用原材料,配合微珠超細粉技術來配制超高強度、高性能混凝土;

(2)    通過使用聚丙烯纖維以及膨脹劑,提高混凝土的斷裂韌性及耐火性能,以及抑制混凝土收縮;

(3)    通過使用特種功能外加劑,保持混凝土保塑時間達到3h以上,并控制混凝土粘性,使之能夠進行400米以上米超高泵送;

(4)    海砂使用技術研究

通過使用淡化海砂以及在粉料中摻入氯離子吸附劑,研究海砂資源化的問題。研究中使用的海砂為深圳周邊海灘的海砂,由砂廠直接處理后供應給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經過淡化工藝后,海砂的質量比較穩定,取樣檢驗測得淡化海砂的砂中氯離子含量為0.024%,低于行業標準中的要求。

2   超大體積混凝土水化進程的研究在典型工程中的應用

2.1中央電視臺新臺址超大體積混凝土工程

CCTV 主樓整個基坑南北長292.7m,東西寬219.7m,基礎型式為樁-筏結構。底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R60;抗滲等級為0.8MPa。塔Ⅰ底板厚度為4.5m、6.0m、7.0m、10.8m 不等,一次澆筑混凝土量為3.9 萬m3;塔Ⅱ底板厚度為4.5m、6.0m、10.9m 不等,一次澆筑混凝土量為3.3 萬m3。

該項目主要進行了以下研究:

(1)    超大摻量粉煤灰技術的應用研究

為了減少水泥用量,對粉煤灰取代率分別選擇20%、30%、40%、50%、60%分別進行了試驗,超量系數1.1,進行正交設計。通過多輪試拌和試驗,經過針對工作性能的調整、篩選后,最終選用基準配合比如表1所示。

 

表2.1底板混凝土基準配合比

水泥

粉煤灰

減水劑

水灰比

基準

水泥

砂率

155

200

810

1039

196

3.96

0.41

378

42%

(2)    主樓底板混凝土的溫度及應力場分析

通過采用 ANSYS 軟件對CCTV 主樓底板混凝土澆注完成后溫度場及溫度應力進行了有限元數值模擬分析計算,提出基于成熟度方法的溫度場計算方法,得到不同時刻的最大溫度應力值,底板3d的溫度及應力分布情況分別如圖2.1和2.2所示,利用這個結果可以預測最先出現裂縫的位置,供預防溫度裂縫來參考。

   

        圖2.1混凝土底板3d 溫度分布云圖                圖2.2混凝土底板3d 溫度應力分布云圖

(3)    混凝土養護

澆筑在冬季進行,澆筑完成后進行收面、抹壓平整之后應盡快覆蓋保溫。根據混凝土保溫方案,首先覆蓋一層塑料布進行保濕,然后覆蓋三層阻燃保溫被,最上層覆蓋苫布一層,保證保溫層的整體性。

對墻柱頭等特殊部位,為保證沒有冷橋,采取插筋外掛保溫被、內部覆蓋的措施,保證節點保溫。根據測溫情況,對保溫層厚度進行實際調整。根據最終測溫結果,塔樓混凝土底板最高溫度為61°,經觀察,沒有發現裂縫產生。

2.2天津117工程大底板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天津117大廈底板下口尺寸為86.2m×86.2m,上口尺寸為100.8m×100.8m,超厚底板成倒棱臺型,底板配筋分為5種,底板混凝土為C50P8。塔樓區域(D區)底板厚6.5m,混凝土總量約65000m3,于2011年12月中下旬一次澆筑成型。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優化

在配合比設計過程中采用高摻量礦物摻合料雙摻技術,選用優質Ⅱ級粉煤灰,礦粉選用 S95 級礦粉。

配合比的設計與計算到系列配合比的試配,再到配合比的初選和優化,在保證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均勻性﹑耐久性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凝結時間、水化熱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經過連續 7個月的反復技術論證、試配和試驗數據分析,最終確定施工配合比如表2.2所示。

表 2.2 C50底板混凝土配合比 kg/m3

水泥

粉煤灰

礦粉

外加劑

250

100

117

697

1090

158

4.7

 

(2)入模溫度及保溫覆蓋層的確定

通過熱工計算,混凝土早期溫度上升很快,2d時達到最高溫度的92%,為保證混凝土內部的最高溫度不超過75℃,需控制混凝土的人模溫度不大于10℃。

由于底板比較厚,混凝土中心溫度最高值較高,且由于冬季施工期間,大氣溫度較低,為了能保證混凝土表面溫度與中心溫度的溫差能在25℃以下,保溫材料需采用導熱系數較小的材料,最終采用2層薄膜+3層保溫層(草簾被、毛氈被和巖棉被)的覆蓋保溫形式(圖2.2)。

                                             

                                                           圖2.2 底板混凝土養護覆蓋保溫情況

(3)混凝土溫度監測

采用無線大體積混凝土測溫儀,布點按平面測溫點和立面測溫點進行布置。通過預埋探頭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升,明確混凝土在強度發展過程中,內部溫度場分布和溫度梯度變化,分別計算各降溫階段的混凝土溫度收縮拉應力,掌握混凝土在強度發展過程中內部溫度場分布情況及應力變化情況,合理調整養護措施,有效的控制內外溫差及降溫速率。底板4號測點測溫曲線如圖2.3所示。

                              

圖2.3  D區4號測點的溫度變化曲線

溫度監測結束后對混凝土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未發現有害裂縫。

2.3深圳京基金融中心大體積混凝土工程

深圳京基金融中心大底板設計厚度為4.5 米,長度為67.5 米,寬度為57.3 米,總面積

3868m2,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50P10。

該工程底板高強大體積混凝土,主要對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從而保證了混凝土的質量。

(1)    大底板混凝土采用90 天強度。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的中心最大絕熱溫升,決定增大混凝土的粉煤灰摻量,充分利用粉煤灰混凝土的后期強度,經過多次試配及專家論證,確定了優化后的C50S10 混凝土配合比總的膠凝材料用量為400kg/m3,其中水泥用量僅為200 kg/m3,強度驗收齡期為90d。

(2)    采用緩凝技術使混凝土的初凝時間達20 小時,保證了大面積施工的連續性和混凝土的完整性。

(3)    為了減少混凝土蓄水養護對后期施工的影響,采取了兩層塑料薄膜加兩層麻袋的養護措施,在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溫度的同時,有選擇地進行后期的測量放線及主體結構施工,與采用蓄水養護相比,加快了工程進度。

(4)    同樣采用溫度監測的方式,對大體積混凝土進行里表溫差及降溫速率的控制,從而調整養護覆蓋措施,保證混凝土質量的完整性。

鋼板剪力墻混凝土裂縫控制的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

3.1天津117工程的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

該工程主塔樓結構形式為巨型框架-核心筒-巨型斜撐結構,總部辦公樓為框架-剪力墻結構(H型鋼骨混凝土柱)。主塔樓核心筒內采用內含鋼板(鋼骨)的型鋼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如圖3.1所示。

鋼板剪力墻由L1~L36、L114M2~TOP,標高為0.55m~190.3m、559.5m~596.2m。鋼板剪力墻總高度227米,約占塔樓總高度的2/5;鋼板最厚達70mm,所有的焊縫均要求全熔透焊,不允許螺栓連接;剪力墻鋼筋直徑大,且非常密集。

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體系中的鋼板及型鋼梁、柱剛度大、構造復雜,且早齡期混凝土的彈性模量遠低于鋼材的彈性模量,鋼材不會隨混凝土一同收縮變形,這使得組合墻體中的混凝土的收縮受到較傳統剪力墻更大、更富足的約束,因此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較傳統剪力墻更易開裂,更易形成早期的非結構性裂縫。依托該工程研究了鋼板剪力墻裂縫綜合控制技術,主要包括設計計算及構造措施;低收縮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制;保溫、加熱、養護等施工措施技術及鋼筋、混凝土、鋼板、栓釘等全方位監測技術。

圖3.1 天津117結構形式效果圖

3.2武漢中心工程的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

武漢中心塔樓地上部分88層,總建筑高度438m,地上建筑面積271770㎡,總建筑面積353800m2。武漢中心工程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從地下室底板頂至F12層,核心筒平面形狀為矩形,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在地下室部分其中三個角有外伸段,在首層樓板處所有外伸段封頭,上部呈現規則矩形形狀,地上部分總高度54.550m。地上部分組合剪力墻如圖3.2所示。

                                                     

圖3.2 地上部分組合剪力墻三維圖

武漢中心工程組合剪力墻混凝土墻體最厚為1200mm,組合剪力墻混凝土為C60自密實混凝土,墻體混凝土強度高、黏度大,鋼筋密集,導致混凝土澆筑困難,同時在智能型施工平臺段,帶模養護的時間非常短,給墻體養護帶來較大的困難。

混凝土的水化熱及自收縮、鋼筋的連接構造、鋼板與混凝土間的熱學性能差異等容易導致墻體開裂,如何通過構造措施的優化降低墻體開裂的風險是保證武漢中心工程組合剪力墻施工質量的難點和關鍵。需通過配合比的設計確保混凝土流動性及均勻性,同時還要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和自收縮,減小墻體開裂的風險。

依托該項目,針對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結構易開裂的特點,開展一系列對比試驗,研究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開裂部分誘因,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控制措施。

針對自密實混凝土的制備,結合已有工程經驗,通過原材料優選、充分對比試驗等,以低熱低收縮為目標,不斷優化配合比,制備出符合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的低熱低收縮高強自密實混凝土。

綠色混凝土的開發與應用

4.1再生骨料混凝土

再生骨料(圖4.1)是將廢棄混凝土破碎、清洗、篩分分級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配合后得到的骨料,利用再生骨料制備的混凝土稱為再生骨料混凝土,利用再生骨料制備的植被混凝土稱為再生骨料植被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發展和應用不僅可節省大量廢棄混凝土的清理費用和處理費用,而且減少了混凝土工業對天然砂石的開采,從根本上解決了天然骨料日益匱乏和大量砂石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了生態環境,保證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10-25 mm再生骨料              (2) 5-10 mm再生骨料

                                     圖4.1再生粗骨料

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    通過對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壓碎指標和孔隙率等基本性能進行研究,成功研發各種強度等級(C30、C35、C40、C45、C50)的大坍落度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

(2)    對大坍落度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配制和施工性能進行測試,對綠色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學性能以及彈性模量進行測試和分析,建立軸心抗壓強度與立方體抗壓強度之間關系以及彈性模量與立方體抗壓強度之間的關系。

(3)    通過電鏡和巖相分析等微觀手段,運用現代微觀測試設備,對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水化產物、水泥石與骨料界面過渡區的形貌等微觀結構進行分析,并與高性能天然骨料混凝土進行對比研究,提出了在新舊水泥石界面處,再生骨料混凝土形成一個由原天然骨料與舊水泥石界面和新舊水泥石界面的雙層界面的觀點。

(4)    通過試驗獲得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應力-應變全曲線,建立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應力-應變本構模型。

(5)    對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氯離子滲透性進行試驗研究,并將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與高性能天然骨料混凝土的抗氯離子滲透性進行對比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再生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較天然骨料差,但是仍具有較好的抗氯離子滲透性能。

(6)    成功利用再生骨料制備綠色植被混凝土,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通過種植試驗驗證,植物長勢良好。

4.2輕骨料混凝土

輕骨料混凝土是用輕粗骨料、輕砂(或普通砂)配制的混凝土,其密度一般為800~1950 kg/m3,比普通混凝土密度小20~60%,可以顯著降低建筑綜合成本。

輕骨料混凝土的技術難點主要有:

(1)    其使用的骨料一般為頁巖、粉煤灰、淤泥等工業廢料燒制而成,內部有很多空隙,密度很小(300~800kg/m3),在新拌混凝土的水泥漿中極易上浮使混凝土離析、分層,勻質性差,密度較小時表現更明顯(圖4.2和圖4.3);

         

(2)    其多孔的特性也容易在泵送過程中吸入水分導致可泵性差,泵送施工難以實現,尤其是用于超高層施工;

(3)    由于這種骨料強度遠低于普通骨料,配制高強度混凝土很困難,這都限制了輕骨料混凝土的推廣應用。

其主要研究內容及成果如下:

1)通過分析和研究輕骨料混凝土的內外分層機理,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應用流體力學原理推導出輕骨料在混凝土中的運動方程,探討輕骨料混凝土勻質性控制的機理和方法。

2)利用地方原材料進行了LC7.5LC50各強度等級混凝土的試驗研究和優化,成功地研發出基于高吸水率輕骨料的一套完整的全輕高性能混凝土制備技術,并通過研發專用外加劑成功地解決了全輕混凝土的泵送難題;成功研制了抗壓強度達到55MPa的高性能砂輕混凝土,泵送高度達到181.4m,解決了超高層建筑砂輕混凝土的泵送施工技術難題。

在武漢天河機場航站樓工程,選用0.5h吸水率高達7%13%以上的陶粒和陶砂,吸水率指標遠遠超出5%,應用此類材料,配制LC7.51400級超輕混凝土。在武漢世茂錦繡長江項目,將LC30LC40級、密度1900級輕骨料混凝土泵送至181.4m高處。

4.3其他混凝土

4.3.1重晶石混凝土

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工業與民用建筑,如設置有直線加速器或射線探傷、放射性同位素治療等類用途的房間,都有屏蔽射線、防止射線穿透的嚴格要求,這些房間的做法之一是采用普通混凝土或者重混凝土(密度≥2500kg/m3)現澆成加厚的墻、板結構。這類結構對混凝土的原材料選擇、施工性能、施工工藝和質量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采用重混凝土時尤為嚴格。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放射科及腫瘤科直線加速器機房工程,采用C25重晶石混凝土澆筑施工,在保證大流動性重晶石混凝土密度、強度的前提下,探討和解決了有關泵送、水化熱、混凝土的體積穩定(有害裂縫控制)等一系列難題。

通過多次試配,克服了重晶石粗細骨料粒形不好、棱角分明、石粉多、級配不良的缺點,優化了重晶石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出密度、強度滿足設計要求,施工性能優良的混凝土拌合物。并對重晶石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氯離子滲透、收縮率、抗裂性)等相關指標進行了檢測,提出了關于混凝土耐久性能的相關參數,檢測結果表明所配制的混凝土耐久性好、收縮率小、體積穩定性好。

竣工后的混凝土結構各項常規指標完全符合施工驗收規范要求。經過湖北省衛生廳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檢測,此項工程無任何射線泄露,完全符合防射線功能要求。同時,此項工程是國內首例密度≥3500kg/m3,采用泵送施工的大體積重晶石混凝土,也首次對泵送大體積重晶石混凝土耐久性能進行了測定。

4.3.2自養護混凝土

隨著高效減水劑和高活性礦物摻合料的普及,混凝土的力學性能不斷提高,但在配合比設計上,水膠比越來越低,導致水泥水化不充分,混凝土內部濕度下降很快,早期自干燥現象嚴重,由此產生嚴重的自收縮,導致混凝土容易開裂。為探索一種更加有效的降低混凝土自收縮的方法,產生了自養護的技術路線。所謂自養護,又稱內部水養護,即在混凝土拌和過程中,向混凝土中引入具有儲水釋水功能的材料,在混凝土硬化、自干燥現象開始出現時,經過預吸水處理的自養護材料可將其內部的水分逐漸釋放到混凝土中,緩解混凝土的自干燥,提高水泥水化程度,減小因毛細孔失水導致的自收縮。

依托武漢摩爾城、武漢銀泰大智嘉園大型工程剪力墻結構,系統研究了高強混凝土早期自干燥的規律,水膠比和礦物摻合料對混凝土內部相對濕度與自收縮的影響規律,建立了混凝土內部相對濕度與自收縮的函數關系,為通過調節混凝土內部相對濕度抑制自收縮提供了依據。深入分析了混凝土自養護機制,模擬混凝土內的相對濕度條件,研究了不同種類自養護材料的吸水、釋水規律,提出了自養護材料選擇準則。研究了自養護材料的種類、摻量和摻加方式對混凝土內部相對濕度與自收縮的影響規律,制備出適于商品混凝土的自養護材料。

5   預拌混凝土綠色化生產創新技術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基礎建設已進入高速發展區。建筑行業占我國GDP產值的7%左右,而建筑行業產生的碳排放量卻占到了總排放量的40%左右。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到了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總量的40%。在綠色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可持續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又為環保的傳統混凝土生產方式引起了人們的審視。在傳統的混凝土生產工藝流程中,從采掘砂石破壞山林到露天生產過程中的噪音、粉塵、廢水廢渣排放,污染重,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已成為阻礙這一產業綠色化的難題。與傳統混凝土攪拌站相比,采取現代化環保建造模式,傾力打造的花園式,環境友好型混凝土供應站,減少了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實現預拌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綠色化。

混凝土綠色生產是從預拌混凝土全生命周期的五個環節:綠色設計,綠色選材,綠色生產,綠色施工,綠色產品著手,結合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措施,將綠色觀念在預拌混凝土生產全生命周期中進行系統性體現,從而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以及預拌混凝土的高性能化。實現混凝土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從而實現混凝土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預拌混凝土綠色化生產創新技術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5.1固體廢渣資源利用最大化關鍵技術

粉煤灰、礦渣、干渣、凝渣是具有較高潛在活性的工業廢渣。常規的處理方法是進行堆放或填埋,不僅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而且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預拌混凝土綠色化生產時,利用其潛在活性,通過對固體廢渣的水化和激發機理進行研究,開發形成了利用高鈣粉煤灰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關鍵技術。通過研究激發劑,發氣組分的種類,參量等關鍵參數,對輕集料性能的影響,開發形成了一種基于減激發,免燒固體廢渣,自備輕集料的方法。通過對輕集料預處理,勻質性控制技術,泵管布置與泵壓參數設計,養護工藝等設計、生產、施工與質量控制成套技術的系統研究,形成了高性能輕骨料混凝土,超高泵送技術,并將其泵送至垂直高度181.4m。該技術有效地降低了固體廢渣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

5.2生產施工過程環境污染最小化關鍵技術

中國目前每年生產混凝土超過30億m3,而每生產1 m3混凝土要消耗潔凈水0.17t,平均產生廢水0.03t。廢水的任意排放,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預拌混凝土綠色化生產時,通過研究沉淀池廢漿水的固體顆粒含量,離子濃度,酸堿度,化學組成與其分層混凝程度,成化率等參數的關系,結合離子顆粒沉淀吸附動力學模型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團聚吸附原理,開發形成了用于廢漿水分離的混凝劑和廢漿水沉淀分層及凈化回收利用關鍵技術。

預拌混凝土泵送施工關鍵技術,通過對預拌混凝土流體力學模型及流變機理分析,泵管潤濕和降阻機理分析,采用有機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和羧甲基纖維素等單體復合方式,發明了替代傳統潤管砂漿的高分子潤管劑。研究了高分子潤管劑的粘度剪切速率,流變模型,對其與泵管的粘滯力,潤濕角和界面張力的影響,并應用于預拌混凝土的綠色施工,實現了環境污染最小化。

5.3預拌混凝土高性能化設計與應用關鍵技術

預拌混凝土綠色化生產時,針對目前市場上如萘系脂肪族減水劑存在的性能缺陷,結合混凝土高效減水劑的減水機理及有機高分子合成原理,開發形成了二元醇酸系高效減水劑和聚羧酸系減水劑、反腐劑,該減水劑減水率高達25%~30%,且受粉煤灰燒失量、需水量比、砂石集料含泥量和石粉含量的影響小,同時不含游離甲醛,綠色環保。

結合流變學,流變學數值模擬和性能檢測技術,研究了新拌混凝土的表觀粘度,剪切粘度和屈服應力等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響,開發形成了用于測試和評價高性能化預拌混凝土勻質性和粘聚性的方法。

通過對粉料體系,鈦白粉,彩色顏料與外加劑的試驗性研究,進行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外觀質量,力學性能和耐久性的匹配優化設計實驗,建立了基于絕對體積法的致密實清水混凝土的制備關鍵技術。開發形成了一種高耐候,高強白色飾面清水混凝土和彩色清水混凝土并形成了成套模板和加固體系,并成功應用于成都來福士廣場和武漢火車站等多項工程。其中,成都來福士廣場高強度等級的白色混凝土外飾面達到6萬平方米,創世界白色飾面清水混凝土的建筑體量世界之最。

 

參考文獻:

[1]葉浩文,季萬年,顧國榮.廣州珠江新城西塔項目施工特點介紹[J].建 筑 監 督 檢 測 與 造 價,2009,2(5):8-17.

[2] 林立勛,葉浩文,馮乃謙,冉志偉,令狐延,董藝.摻聚丙烯纖維改善 C120 超高強混凝土脆性的試驗研究[J].工業建筑,2012,42(11):1-5.

[3] 肖南,彭明祥,劉小剛.中央電視臺新臺址建設工程主樓底板混凝土施工技術[A].全國高性能混凝土和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

[4] 王軍,程寶軍,羅作球,袁啟濤,吳雄.C50超大體積底板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工程應用[A].特種混凝土與瀝青混凝土新技術及工程應用[C]. 2012

[5] 羅作球,張新勝,陳良,周風華,徐英俊,吳俊.117大廈超大體積底板混凝土澆筑施工關鍵技術[J].商品混凝土,2013,1:57-60.

[6] 高芳勝,尤立峰.高強大體積混凝土的配制與應用[J].混凝土,2010,10:99-101.

[7] 李鵬,武超,熊巧華.武漢中心工程鋼板混凝土組合剪力墻總承包深化設計管理[J].施工技術,2013,42(18):9-14.

 

作者簡介

 

張希黔,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施工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

王軍,中建商品混凝土公司總工,博士,教授級高工

 
下一篇:

關于召開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工作會議的通知

上一篇:

唯有靠“基建”走出去,方能實現強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