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界20世紀80年代創造的“城鎮化”新概念是對西方“城市化”概念的傳承與創新。西班牙城市規劃師A·塞爾達在《城市化概論》一書中首倡“城市化”一詞。國家“八五”計劃中首次出現“城市化”一詞;進入21世紀后,國家“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十二五”規劃均采用“城鎮化”一詞。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2007年溫家寶進一步明確提出“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201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城鎮化”一詞既突出了“城”(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和縣級市),也涵蓋了“鎮”(建制鎮),揭示了中國五個行政層級的城鎮體系特征和城鎮協調發展訴求。
總體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外延式的傳統城鎮化道路,主要表現為城鎮化速度與質量不匹配,速度高但農民市民化程度低;資源配置效率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特征明顯。新型城鎮化道路應當是一條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導向,堅持集約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多元形態、四化同步、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道路。
集約發展、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就是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置于突出位置,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道路。堅持集約型、生態型城鎮化發展方向,大力推進土地、能源、水資源等節約集約高效利用,促進人口與產業協同集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鎮、低碳型城鎮和緊湊型城鎮。
多元形態,就是要走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型城鎮化道路。根據城鎮資源環境承載力和主體功能區定位,既要重視發揮大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培育建設一批城市群,規避大城市的“城市病”,也要重視通過有序縣改市、經濟發達鎮擴權改革,優化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和空間布局組合,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人口、人口集聚功能。
四化同步,就是要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的城鎮化道路。重視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夯實城鎮化的產業根基,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規避“農村病”,形成城鄉互動、融合發展格局;推進信息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大力建設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和智慧型城鎮,提高城鎮品質和管理水平。
以人為本,就是要走發展成果由城鄉居民共享的城鎮化道路。李克強總理今年3月17日在“兩會”答記者問時明確提出,“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包容性城鎮化,通過戶籍改革、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的建立,積極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