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10第十二屆中國住交會上,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綠色建筑工程設計所所長栗德祥針對建筑低碳發展的探索,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栗德祥說,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資源能源緊缺、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人類遵循碳素循環的概念,提出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的戰略目標,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理解和認同。在城市建設領域,建設低碳型生態城市、低碳型生態社區和低碳型綠色建筑,走低碳發展之路,成為最佳選擇。依照碳素循環和碳平衡的原理分析,城鎮低碳發展的關鍵是減少碳源:主要包括能源、資源的低碳化和各個系統的節能減排。
從宏觀方面主要是發展低碳生態城市,低碳生態城市簡單地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理想規劃型的生態城市,這一類城市的代表作品是阿聯酋的馬斯達爾生態城和上海的東灘生態城,主要是利用高技術平地打造一個新的生態城。這一類的生態城,用的新技術較多,而且提出零碳的目標,目前,馬斯達爾生態城正在建設中,上海東灘生態城因故暫時擱淺。
第二類是小型技術優化型的生態城。這一類生態城主要是指城市的新區,他們在技術方面比較全面,而且在操作上依賴于市場,時間比較短,很快可以成形,這類生態城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奧地利鱗次“日光城”。
第三類是大規模整體改善型生態城,代表是巴西的庫里提巴和德國的埃郎根,這一類的生態城應該比較普遍,就是在既有的城市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低碳化。這一類的生態城對我們國家的多數城市更有借鑒作用。
實現低碳發展的道路要怎么走呢,栗德祥認為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現狀分析和目標定位。第二步是發展模式和技術路徑。這個是研究的重點,其中包括了能源、產業、交通、環境工程、建筑這些系統的綠色化和低碳化。包括城鎮循環型低碳發展模型,包括城鎮低碳發展技術路徑和低碳發展行動路線圖。第三步是把上述的研究落實在空間規劃中。
栗德祥說,各個系統的節能減排是低碳發展的基礎,首先是能源減量,而這個能源結構的低碳化是低碳發展的關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城市低碳的程度再往上提高的話,要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斷提高來實現。
低碳發展路徑的特性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是低碳發展路徑的多樣性。這個主要是指城市有多種低碳發展類型,我們要根據我們的國情,根據我們城市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發展類型。第二是復合性,是指城市低碳發展路徑有多個層面,有技術層面、運行管理層面、低碳行為層面。必須復合運行才能快速達到發展目標。第三是地方性,要因地制宜,具有地方特色,我們要避免熱衷于可復制導致的全國城市千城一面的現象。第四是真實性,就是節能減排要求真務實,不搞裝飾門面,也不要搞轉移排放。
(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