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建設,首屆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在浙江省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終于初見規模。參加雙年展的建筑師來自美國、中國、哥倫比亞、德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斯里蘭卡和越南。總共11位建筑師,展現各自的創意,通過18座以竹為載體的單體建筑,構筑起了一個當代鄉村。
探索“低技術”在鄉土建設中的各種可能 葛千濤
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從規劃到營建,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竹建筑從營建之日起,便融入了村莊,成為了村莊的一部分,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永不落幕雙年展,從本質上探索了中國鄉土建設新的路徑,因其“在地性”的鄉土實踐,我們可以通過竹建筑在自然界中的變化,感受其生命的演變過程,并在鄉土踐行中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學術觀念,總結、探索、提升“低技術”在鄉土建設中各種可能,創新鄉土建設作為一種個案的文化選擇,以此,開啟民智重新認識身邊美好的事物,如:竹、夯土、壘石、匣缽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借此,融入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以竹為載體營造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社區,展示人與自然、人與建筑、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
竹建筑雙年展所使用的方法是低技術的,如:竹的加工、夯土、壘石等,基本上是當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但它是“升級版”的低技術。從設計構想到落地實施的過程非常艱難。面對十一位建筑師天馬行空的創造力,我們用了將近八個月的時間,對各類加工的工藝,進行數據的采集與實驗,在沒有任何參照與借鑒的前提下,面對這個充滿未知數的項目,只能一邊學習,一邊研發,一邊施工,施工方必須對設計的實施具備二度創作的能力,踐行過程好比翻山越嶺,目前為止,需要深化的設計方案、工藝研發、建筑實踐依然都是同步展開,今天我們只能說:基本上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低技術”工法和各項工藝指標。假如將雙年展的竹建筑形容為藝術建筑或精神建筑,我想它是名符其實的。
要證明竹的結構性能就如其外觀與獨特性一樣出色Anna Heringer(德國)
我堅信這屆雙年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地球資源越來越有限,僅僅只用鋼材與混凝土為70億人構建高質量的房屋是不可能的。為了持續穩定的發展,自然材料的使用至關重要。在我們印象里,“竹”并不是天然建材的最佳選擇。因此,我們需要像雙年展這樣的試點項目,來證明在當代建筑里,竹的結構性能就如同其外觀與獨特性一樣出色。通過使用非標準化、自然、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城市與鄉村的差異將越來越大,從而豐富中國當代建筑文化,保護地球生態系統。
中國有極其豐富的工藝技術。龍泉那些聞名于世的傳統青瓷,讓我深受觸動。在寶溪,當我看到這些青瓷的一瞬間,就想到用“竹”這種新興材料來重新詮釋它們,建筑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圓的器型。黏土是制造所有陶瓷的基礎原料,就好像夯土墻是建筑物的核心結構。
任何建設項目都有可能成為地方發展的助推器,其前提是該建筑能受益于人類。例如,我的項目采用了勞動密集型技術,承重部分選擇了竹編與夯土結構。泥是一種便宜的材料,但需要花費大量勞動力去搭建。大部分的施工資金用于當地工人以及工匠的開銷,不會流入商人的口袋。由于我們使用了現代技術進行夯土,工人便有機會親自學習并提高他們的建造技術。
接待中心的施工全部由中國工人完成 Vo Trong Nghia(越南)
我曾建議組委會將我設計的接待中心交由越南的施工隊完成。因為我的竹建筑均由原竹構成,其對技術工人的要求很高,從對原竹的選擇、應用和工藝有著非常嚴格的流程……最終接待中心的施工全部由中國工人完成,它令我非常驚訝,接待中心從整體到細節其完美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對今年即將開幕的竹建筑雙年展,我充滿了期待。
學習當地文化與地方文脈
能指引實現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與創新 國廣喬治(George Kunihiro,美國)
通常情況下,只有一線城市才會在國際雙年展或文化盛會這樣的舞臺上,將關于二三線城市發展現狀的“鄉村社區”主題推至聚光燈下。以“竹”作為雙年展主題,自然而然地讓人們聚焦在林業及建材產業。同時,這也成為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吸引全球關注中國鄉村建設。作為策展人,我希望強調說明的是,本屆雙年展不僅僅是一次建筑展,更是中國及亞洲發展中國家“鄉村社區”可持續重建的典范。
竹是當地常見的植物,而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其歷史悠久。在建筑、園藝、家具等領域,竹還是一種結構材料。中國及亞洲文化里,竹化成意象被融入繪畫、雕塑、詩歌以及音樂中。在這樣的國際盛會里,竹這一日常植物布滿整個社區,將逐漸形成文化自豪感。
我認為,建筑便是地方文脈,而文脈即是生活、氛圍與地方文化。20世紀現代派建筑提倡實用性。因此,現代人意識到籠統的方法已經不能解決具體問題。理解“全球”與“地方”文脈,是在特定環境里創造優秀建筑的基礎。我著眼于地方傳統、當地材料及空間結構,來獲得設計靈感。我堅信,學習當地文化與地方文脈能指引自己實現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與創新。
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 李曉東
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復制城市生活。
雙年展必定會產生某些影響來復興鄉村,它從一種獨特的視角看待建筑,以及那些與眾不同的材料。
呈現一個全新的可持續化寶溪 前田圭介(Keisuke Maeda,日本)
竹,是中國的典型材料。在世界各地,雙年展不計其數,在21世紀,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卻以在地的方式,強調場所精神,通過對本土材料的運用和升級,對當代可持續建筑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從寶溪的鄉村風景、山川、鄉民、動物、空氣、竹林等自然美景中獲取靈感。我要向世界呈現一個全新的可持續化寶溪,它在大自然的祝福中衍生而出。同時,我認為,寶溪將會成為全球“再造魅力鄉村”的典范。
在創新美學觀念的同時,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西蒙(Simon Velez,哥倫比亞)
我的靈感總是來源于世界各地的建筑文化。其中,最能啟發我的,還是那些源自中國的建筑文化。
鄉村建設一直是我最為關注的課題。作為一名鄉村建筑師,我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個課題。
如果竹建筑雙年展在創新美學觀念的同時,又能產生經濟效益,那么雙年展便會成為一個聲名遠揚的典范,讓人們爭相效仿。
中國的鄉村正依照自己獨特的文化理念進行建設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
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它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息:中國的鄉村正依照自己獨特的文化理念進行建設,而非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設。
我希望通過竹建筑雙年展、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文化活動,使這些建筑能不斷地為外來參觀者與當地居民提供交流平臺,成為在地藝術——非臨時性的雙年展。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其他國家應該都已經察覺到中國強調要發展城市化建設,人們將聚集到城鎮追求城市生活,但是,我也看到他們的興趣與價值已經開始轉向鄉村生活。中國有如此多樣的文化與地貌,每個區域都需要發揮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去重新吸引觀眾。
在21世紀的全球化時代,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文化、技術,都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我有很多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都涉及地域特色。
我欣喜地看到,發生在寶溪鄉的竹建筑雙年展,已經形成真正的“在地”的鄉村建筑實踐,同時產生了非常有價值的影響力。
揭示全新的竹應用技術 Mauricio C. Laverde(意大利)
竹建筑就同周圍的竹林一樣,與當地緊密相連。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竹融入進食物、工藝、藝術、音樂等領域。竹的應用,隨處可見,但或許,建筑是唯一一個還未廣泛應用“竹”的領域。工業化的迅速發展,讓其他建筑技術涌進中國市場,而竹技術卻被遺忘在一旁。因為耳熟能詳,竹建筑能自然而然地被吸收進當地文化,讓人們接納。同時,作為新事物,竹又會給人們帶來驚喜,所以雙年展的原創設計將揭示一種全新的竹應用技術。傳統技術與創新技術的聯姻,會讓我們耳目一新!
隨著經濟的迅速增長,作為世界人口大國的中國,正面臨巨大的環境及資源壓力。城市發展迅速,人們來到這里尋找“美好生活”。中國有機會成為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典范,但這需要從鄉村建設開始;當代文藝復興,將要在那些至今還留存著地方傳統、傳承著原始文明的中國鄉村興起。我能想象中國未來的鄉村生活,它在環境與發展、傳統與創新、文化與商業中平和發展。
竹從自然的垂直形態變為水平形態,融進自然 WISE ARCHITECTURE(韓國)
隨著時間的推移,龍泉國際竹建筑雙年展將從其他建筑雙年展中脫穎而出。竹通過自身所蘊含的巨大設計潛能,變成富有魅力的建筑材料。中國并不是唯一一個使用竹來作為建筑材料的國家,雙年展卻告訴世界“竹”要成為中國的代表性建筑材料,引領環保、獨特的建筑趨勢;以此,讓人們知道,這是龍泉的一個轉折點。
竹在龍泉是很常見的材料,用這種日常材料來創作建筑,極富挑戰性。竹建筑雙年展是一項國際建筑活動,向全球展示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例子,并迫切尋找可持續發展模式。龍泉人正在實現這一愿景。
通常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現場研究工作,但這次有點不同,需要去現場參觀并感受其周圍環境,這能幫助我獲取個人靈感。一進入寶溪,就有一種強烈的層次感——重重疊疊的木堆、石頭、竹林。在我的設計里,富有象征性的竹條清晰地表達出線條感。因此,只要將其融入背景層次里,就能與周圍環境化為一體。在設計時,最有趣的部分便是將竹從自然的垂直形態變為水平形態,融進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