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塊土地,在不同的規劃中“身份”不同,這塊地就沒法用,地上的項目也會受影響。這種多個規劃“打架”的現象在各地普遍存在。
記者昨從省發改委獲悉,為探索解決這一矛盾,我省已開始“多規合一”試點。目前,市縣一級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預計今年形成省級“多規合一”成果。
據粗略統計,我國具有法定依據的各類規劃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環保規劃等,呈現各自為政的局面。還有一部分規劃是按行政指令、政策文件或不成文的慣例編制的。
這些涉及空間的規劃種類繁雜、政出多門、缺乏協調,甚至連技術標準、規劃編制期限都不統一,具體實施起來容易“打架”。這不僅減弱了規劃的權威性和管控力度,也造成審批權限分屬發改、國土、規劃等多個部門,使開發項目審批流程長,效率不高。
我省分別在2011年和2015年發布實施《湖北省城鄉規劃條例》《湖北省市(縣)城鄉總體規劃編制規程》,其中提出了多規協調的理念。去年5月,我省與國家發改委、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簽署合作協議,建立省級空間性規劃“多規合一”試點合作機制。
去年底,省政府常務會議部署“多規合一”試點工作,要求推動省市縣三級聯動,編制統一的省級空間規劃,市級層面選取襄陽市開展試點,縣級層面選取天門市、武穴市、老河口市、遠安縣作為試點地區,探索“多規合一”改革的體系協調。
目前,4個縣市已基本完成“一套規程、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一個平臺、一套機制”,形成了“多規合一”改革的探索局面。下一步,我省將深入推進試點,加強成果應用和經驗總結,為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提供示范。(彭一葦)
【相關新聞】
規劃沖突殃及企業、項目——
多規合一能否破解“規劃打架”
不同的規劃打起架,使項目報批難,落地難,談何發展?
如何讓諸多規劃停止內斗,攜手為發展服務,是“多規合一”這個“和事佬”的重要任務。
土地身份不定,企業家提心吊膽
調查地點:武穴市保元·華中商博城
位于武穴市的保元·華中商博城占地279畝,分兩期開發,如今一期已售出七成。
這個總投資10億元的商貿物流項目于2013年底落戶武穴,但是直到一年多后才正式動工。“之所以拖延,是因為規劃之間發生矛盾。”湖北保元置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冬說,項目所在地按照城鄉規劃是建設用地,但土地規劃上這里是非建設用地。
這種情況夏冬見過不少。在外省,有的項目因為規劃打架而擱淺,好幾年不能動工。如果武穴項目也這樣,企業損失將會很大,甚至導致項目流產。回想起來,夏冬至今仍感到心里發慌。
好在經過多方努力,規劃調整了。一年之后,項目最終拿到用地指標,夏冬也松了一口氣。
但武穴市相關部門拿出各種規劃一對照,他們的心又懸了起來。
城鄉規劃用的是“54坐標”,土地規劃用的卻是“西安80坐標”,同一塊土地,在兩本規劃里對不上。不同規劃的指標體系有的偏重環保、有的偏重產業,沒有共同語言。
【解決行動】隨著湖北開展“多規合一”試點,作為試點之一的武穴市成立“多規合一”辦公室,加快推進。
目前,武穴“多規合一”目標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了城鄉規劃與土地規劃用地分類協調標準,劃分了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七條控制線,規劃坐標體系全部統一為“2000國家大地坐標”。預計今年,整套機制將開始試運行。
土地屬性各異,發展被束縛手腳
調查地點:宜都市高壩洲鎮
宜都市高壩洲鎮天平山,臨近清江,上游村民不少以漁業為生。
然而,江面網箱養殖逐漸不符合環保要求,另尋地方發展現代漁業成為必然選擇。
正好,在西至高壩洲電站、東至宜岳高速、北至高壩洲鎮皓光村、南至清江的范圍內,有一片1500畝土地合適建設產業園。兩家企業拿出方案,有意投資現代漁業。“宜都城鄉總體規劃上,這塊地屬于建設用地,眼看這項目就成了。”宜都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
然而,再查閱土地利用規劃,同一塊地卻赫然標著“基本農田”,項目不能上。
用地屬性沖突,說到底是各種規劃對空間的管控模式不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管控以主體功能區劃為主,城鄉總體規劃管的是城市用地空間布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用地指標為管控手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采用環境功能區劃模式……管控模式不一,導致土地利用布局差異,規劃空間管控能力降低,存量用地盤不活。
這不是個案。據悉,宜都市各部門為促發展制定了諸多規劃,如宜都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清江(宜昌)康養產業試驗區發展規劃、宜都市旅游總體規劃、宜都市環境保護規劃……各個規劃之間存在重復和沖突,迫切需要多規合一,統籌發展。
【解決行動】今年,省住建廳將宜都市納入“多規合一”試點,宜都成立了“多規合一”領導小組,將重點加強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結合生態保護規劃、林地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從內容、平臺、協調機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多規”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兩個規劃沖突,重點項目難落地
調查地點:天門市
天門市在“十三五”期間規劃了150個重點項目,其中55%是工業項目,28%是道路、安置性住房等民生項目。
這些項目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和幾個主要工業園中,預計需要建設用地15.68平方公里。
然而,拿出天門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對照,城市總體規劃上標著建設用地的地塊,在土地規劃上卻是非建設用地。沖突之處兩相抵消,建設用地還缺8.45平方公里。“在為‘十三五’重點項目選址的過程中,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矛盾是最突出的。”天門市發改委副主任吳慧斌說,150個項目規劃選址中,因這兩項規劃導致的沖突占83%。
規劃打架,項目落地就會束手束腳。將其他規劃也拿出來對照,沖突就更多了。他們一共清理出12657個,總面積達到98.79平方公里,約占市域面積的3.8%。
【解決行動】為破解難題,天門在“多規合一”試點中采用“土規定規模、城規定邊界、調整保重點”的方法協調處理,基本消除或緩和了沖突。目前,該市已完成全市空間規劃信息數據庫,“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預選址已落地。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