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城建短板 調養城市肌體 我省今年開建海綿城市80平方公里
人體水分失調,會生病;城市水分失調,也會染上“內澇”“熱島”等病癥。昨日從省住建廳獲悉,今年,我省將開工建設海綿城市80平方公里,預計直接投資107億元。
傳統城市建設,因地面硬化過多,逢大雨便“看海”。海綿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寓意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能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
2015年,武漢列入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去年,我省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到年底共開工海綿城市120平方公里;武漢市開工海綿城市項目近40平方公里,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基本實現國家試點預定目標。
按照住建部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定下的時間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要達標,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要達標,核心目標是將城市中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彭一葦)
【相關報道】
宜居的環境,投資的風口
不再“看海”,期盼會呼吸的城市
海綿化改造帶來不懼暴雨的社區
去年底,武漢市新洲區陽邏街潘廟新家園小區竣工,這是一個配有較齊全的海綿城市設施的小區。
記者在小區看到,每棟樓的排水管上,配有過濾器,可去除屋頂雨水中的雜質。道路鋪設透水瀝青,雨水滲透后通過導入盲管排出。排水溝不用混凝土澆筑,而是鋪上礫石和卵石,雨水下滲可補充地下水。“部分雨水進入調蓄池中,凈化后用于綠化、洗車,既節約水資源,也減輕了對下水管網的壓力。”小區海綿系統設計者郭天鵬博士介紹說,這些設施對雨水進行調配,小區應對暴雨的能力大增,不會出現下雨“看海”現象。
這樣的社區正在多起來。武漢市青山區臨江港灣老舊社區經過海綿化改造后,解決了社區雨污混接問題,提高了社區雨水管排放能力。華中科技大學在醉晚亭、青年園等4個地方建設海綿校園示范項目,通過梯形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等措施,達到凈化水質、調蓄雨水的作用。“滲、滯、蓄、凈、用、排,這是對城市雨水、洪水進行科學管理的6種方式,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省住建廳城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最理想的效果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海綿城市建設為企業創造新商機
春節假期過后,一批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從湖北中南管道有限公司陸續運出。 這批產品中,不少將用于省內各地海綿城市建設。
該公司副總工程師張帆說,過去,公司的拳頭產品是水泥電線桿,這幾年,城市建設對各種管道的需求激增,電線桿的產量逐漸被混凝土管道反超。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地上地下配合才能發揮作用。除管道外,新型透水磚和路面材料也迎來利好。
武漢武新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為青山區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14000平方米透水磚。這些透水磚利用武鋼的鋼渣、礦渣等廢料生產而成,今年,公司計劃建成一條年產100萬平方米彩色透水磚生產線。
武漢車都環保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引進美國生產設備,可生產透水磚、植草磚、路沿石等上百種產品,滿足海綿城市建設需求。去年一期投產,今年二期也將投產。“海綿城市的投資是長期漸進式的,同時又是一個投資風口。”省住建廳城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正在創新融資方式,大力采用PPP模式。
城市提檔升級倒逼規劃理念進步
“重地上、輕地下”,這是城市內澇的病根。建設海綿城市,湖北不少地方在挖病根。
今年初,孝感《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通過專家評審,使其海綿城市建設進一步走上正軌。
襄陽去年對城區39個市政道路項目、5個公園綠化項目等進行海綿型建設設計。
咸寧以淦河作為市區最大海綿體,配套建設周邊海綿型園林綠化、廣場、道路等工程。
隨州做出了“兩渠”“九園”“十五塘”的海綿城市總體布局,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于全市44個項目的具體組織中。
據悉,今年,省住建廳將指導武漢市完成300項既定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為全省提供更多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彭一葦)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