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昨日宣布,今年將修編綜合交通體系規劃,至2049年,武漢要打造成國際樞紐城市、世界公交都市。
按照巴黎、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公共交通發展情況,“世界公交都市”的主要標準是:70%的人口居住和工作之地,門口就有公共交通站點。
為實現這一遠景發展目標,武漢公共交通將發展成為人本交通、綠色交通、高效交通、智慧交通和一體化交通。其中,一體化交通是重中之重,主要包括線網一體化、收費一體化、場站一體化、運營一體化和配套一體化等。以公交收費一體化為例來看,實現公交車、出租車、輪渡、地鐵、有軌電車、城鐵等六大公共交通工具的一體化,收費實現“一卡通”。最終,讓人們坐公共交通時,感覺付費方便,覺得收費合理,而且換乘還有優惠。
另據《武漢晚報》:武漢描繪交通藍圖 平均通勤時間40分鐘以內
昨天,記者從武漢市規劃局獲悉,武漢正瞄準“世界城市”,研究修編新一輪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以期到2030年,中心城區“點對點”交通,平均通勤時間40分鐘以內。
武漢市2009年以來步入機動車快速增長期, 截至今年3月,全市機動車總量已經接近200萬輛,預計到年底,有望突破230萬輛。而按相關部門原先的估計,這一數字要到2020年才能達到。武漢交通現狀是,65%以上的機動車集中在三環以內區域,人口越密集的中心城區,機動車密度越高。5公里以內短距離開車出行的比例高達37%。 這意味著,本可選擇騎車或步行出行的人,都選擇了開車。
“修路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機動車增長的速度。”武漢交通專家陳光華表示,還有5年時間,武漢主城區353公里的快速路、400公里的軌道線網即將建成。到那時,武漢交通體系的“骨架”基本形成,路網容量接近飽和,而機動車還會繼續增長,武漢的交通向什么方向發展?
“航空、高鐵、水運、軌道交通、公交、自行車……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交通規劃,通盤考慮將所有的交通方式科學銜接,讓它們合理運轉,才能保證交通暢通。”市規劃局副局長劉奇志稱,這就是新一輪交通體系規劃修編的使命。
為達成這一目標,這次規劃修編前期的準備,武漢市邀請了上海同濟規劃院、MVA宏達、深圳交通中心、臺灣鼎漢、北京交研中心等五家頂級交通咨詢機構,借助“最強大腦”對武漢的交通現狀進行評估和專題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我們將向東京、倫敦、紐約、香港等世界城市一、二層級城市取經,把武漢打造成第三層級,即區域性的世界城市。”陳光華說。作為“世界城市”,武漢未來的交通將集“智慧”、“人本”、“一體化”、“高效”、“綠色”5大特點于一體,讓交通真正為人服務。到時,中心城區從一個地方,到任意一個地方,平均交通時間不超過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