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建設報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的《關于引進社會資本推動市政基礎設施領域建設試點項目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了具體的、可操作路徑,是北京市相關領域歷次改革中力度最大的一次。
明確民資投資市政設施具體路徑
作為國際性大城市,北京對市政基礎設施需求巨大。北京公聯交通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規劃設計部副部長王京輝介紹,該公司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建設和運行管理交通樞紐。所有樞紐全部靠政府投資運營,財力難以為繼。引入社會資本可以有效地解決資金問題。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相關部門曾陸續制訂了多項引入社會資本的政策,但可操作性相對缺乏。最新公布的方案是對如何引進社會資本進入市政基礎設施領域的一次路徑突破。
根據方案,對于燃氣、電力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等經營性領域的增量項目,北京將依法放開建設和經營市場,積極推進投資運營主體招商,政府不再進行直接投入;對于軌道交通、收費公路、熱力、污水處理和垃圾焚燒等基礎設施項目,則采取PPP(公私合作)、股權合作等方式,通過投資、補貼和價格的協同,為投資者獲得合理投資回報創造條件;而在基本公共服務、普通公路及城市道路、交通樞紐等領域,將采取捆綁式項目法人招標等方式由社會投資人組織實施,也可由政府回購或購買服務。
對存量資產,方案則提出通過委托運營、股權轉讓等方式加大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專業化運營的力度,擴大產業化運營規模。
構建投資回報補償機制
據悉,北京近期選擇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綜合交通樞紐、污水處理、固廢處置和鎮域供熱6個條件相對成熟的重點領域,開展市場化試點。
首期啟動27個市場化試點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620億元,擬引進社會投資約680億元。結合“十二五”規劃項目,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北京擬再選取99個項目進行細化論證和重點推進,總投資約1760億元,預計再引進社會投資約620億元。
雖然千億元的市場是座巨大金礦,但一些企業人士表示,他們更關心如何能保證參與項目時“不虧本”。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多種渠道完善投資回報補償機制。一方面,通過合理的政府投入,減少企業投資;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推動投資運營公開透明,降低企業一部分成本。此外,北京還計劃通過購買服務,補貼企業一部分收入;結合行業特性,依法依規配置企業一定的土地開發權以及符合監管要求的廣告、商鋪、冠名等經營權,增加企業收入。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明確提出企業投資內部收益率原則上按8%測算。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主要是綜合考慮了比中長期貸款利率略高、與社會企業中長期運營平均收益率基本持平等因素設定的。
企業期待進一步打破“框框”
據了解,在方案出臺之前,北京部分地區和行業已在推進方案中的內容。嘗到甜頭的企業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非常期待。
去年,北京針對鎮級再生水廠引入社會資本。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標了位于密云和順義的兩個項目。“企業負責投資建設水廠,政府投資建設配套管網。今年上半年和相關區縣簽訂了一個特許經營協議,明確政府和企業的職責。”該公司工程部總監陳春生說。
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燕平也表示,目前已經著手儲備相關人才和技術,積極參加新建地鐵線的投標。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說,方案拆除了社會資本進入市政基礎設施領域的政策“門檻”。他希望在落實過程中,信息披露和程序更加公開透明,使得參與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目前,引進社會資本的政策已經比較到位,但在具體操作環節有時還有‘框框’。對某個項目來說,專業技術的要求理所當然,但一些跟項目無關的‘框框’往往會影響政策落實。”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委員楊旭輝表示,希望投資人、專業機構及社會各界出謀劃策,優化制度設計、完善標準規范,共同做大市場化蛋糕。
任峰 關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