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建設報
我國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1/3,而數十年來粗放的傳統建筑模式帶來的資源浪費、建筑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空氣污染等問題,給城市的生態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挫傷。改變傳統建筑模式,實現建筑工業化,使傳統建筑向綠色低碳建筑轉型,正在成為全社會共識,也成為建筑界不可回避的使命。
建筑工業化的討論近年來一直在進行,并在日前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住房政策和市場調控研究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綠色房地產健康發展論壇”上成為焦點話題,近百名與會者圍繞預制裝配式住宅技術為核心的住宅建筑工業化展開了熱烈討論。
工業化,迫在眉睫的革命
來自論壇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國既有建筑達400多億平方米,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建筑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能源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46%。“中國傳統建筑模式走到了歷史性的轉折期,要么自我革命,要么被革命。不改造建筑業,中國的GDP很難‘變綠’,‘美麗中國’就沒有堅實的實現基礎。”中國傳統建筑業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總裁唐芬以《工業化,中國建筑的綠色革命》為題,生動闡釋了中國傳統建筑業造成的生態危機和未來中國建筑不可逆轉的綠色革命趨勢。她的發言引發了全場熱議和共鳴。
建筑工業化也稱住宅產業化。專家介紹,建筑工業化就是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建造房屋,包括樓梯、墻板、陽臺、浴室等建筑部品構件均在工廠里面的工業流水生產線上大規模生產。在施工現場,將這些建筑部品像“搭積木”一樣拼裝組建成整體住宅。這種工業化的生產,具有質量可控、成本可控、進度可控等優勢,施工周期僅為傳統方式的1/3,同時,用工量也大大減少,施工現場無粉塵、噪音、污水等污染。其作為一項成熟的技術和標準,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的實踐和應用。瑞士80%的住宅以通用部件為基礎,美國住宅構件的標準化、商品化程度幾乎達到100%。
一方面是建筑高能耗,一方面是工業化的節能現實,兩相對照,與會專家認為,傳統粗放式的住宅建造方式亟待改變,中國建筑業到了非革命不可的關鍵階段。
經過30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質量、高速度發展,傳統建筑模式正在快速沒落,中國市場已完全具備接受國際成熟建筑模式的所有條件,目前建筑業的狀況固然對實現綠色建筑、實現建筑工業化有不利的一面,但也包含巨大機遇。對于以傳統建筑方式建造房屋的企業而言,不管從長遠的發展戰略還是眼前的經濟利益上來看,推行建筑工業化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在唐芬以及與會的其他企業代表看來,大規模推廣工業化是中國建筑業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是推進綠色建筑的有效途徑。
制造綠色,工業化面臨的問題
1992年,我國正式提出邁向建筑工業化。1998年,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八部委下發關于促進住宅產業化的意見,也就是72號文件,標志著國家推廣產業化工作的起步。2006年,原建設部發布實施《國家住宅工業化基地試行辦法》,目前已批準遠大住工等27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1號文件”轉發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并要求切實推動建筑工業化。中國建筑的綠色革命時代已經到來。
國家為工業化提供了越來越有力的政策支持。但論壇清醒指出,目前建筑工業化也面臨不少的問題。原建設部副部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宋春華認為,72號文件對住宅產業化推動比較大,十幾年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但是這種進步主要還停留在單向技術和部分物品的層面上,就整體的住宅生產方式來看,沒有根本性變化,產品技術含量、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資源利用率都比較低。
專家指出,我國大部分涵蓋住宅產業化類別的企業均只考慮推廣自身優勢部分,沒有形成行業整體力量來共同推進住宅產業化,且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市場和客戶對住宅產業化了解程度參差不齊,認知差異極大。于是人們繼續在傳統建筑模式中盤桓。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國共評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742項,總建筑面積只有7581萬平方米。很多所謂的“綠色建筑”都停留在概念上,照樣是傳統的生產施工工藝,在節能減排方面并沒有根本性的改善。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梁小青強調,中國建筑工業化單靠企業的推動是不夠的。作為一種新型建筑生產方式,住宅產業化在受到追捧的同時,也面臨技術門檻高的問題。真正的住宅產業化技術也只是掌握在為數不多的大型建筑企業手中。但要實現住宅工業化,建筑全產業鏈上的企業必須都要積極行動起來,實踐應用預制構件裝配式集成技術建設住宅。
作為國內住宅產業化領域的專家,梁小青還認為,目前產業化住宅推進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是行業政策標準問題,還有管理體制應該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的趨勢,包括對它的審批、管理等。
綠色建筑,因工業化而精彩
與傳統建筑不同,綠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建筑物使用效率,節約與循環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過合理的設計、施工、操作、維護和拆除體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壽命周期,盡量減少并最終消除建筑物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
作為我國惟一一家綜合性“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國內第一家以“住宅工業”行業類別核準成立的新型住宅制造工業企業,經過17年的探索實踐,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集成建筑的工業化率已達到85%,唐芬據此實踐經驗認為,“如果不能將先進的綠色理念貫穿到設計、生產、施工、運營的每一個細節,不能賦予建筑以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綠色環保的綜合效益,就不能稱作是綠色建筑。而工業化為中國傳統建筑的綠色革命提供了最佳的解決方案。”
專家指出,評定一座建筑是否是綠色建筑,就該溯源到它的“出生”,工廠造的綠色建筑和工地造的傳統建筑,不僅是建筑場地的變換,更是建筑方式的歷史性變革。
目前的問題是,住宅工業化在國內尚屬于發展培育階段,整個工業化住宅在整個市場中占的比例較小,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對此,論壇上有專家指出,工業化住宅提高覆蓋面很重要的契機就是保障房建設。
宋春華表示,工業化住宅要形成規模首先是提高覆蓋面,對此,政府工程應該帶頭,特別是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公共租賃房這些政府主導的項目。“十二五”期間中央計劃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萬套。目前,北京市已經確定將以保障性住房為重點,全面推進住宅產業化,計劃到2015年產業化建造方式的住宅達到當年開工建筑面積30%以上,累計示范面積超過1500萬平方米。“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工業化住宅將成為必然的趨勢,城市、農村都將是它的區域,建筑的綠色時代也將隨之而來”,唐芬說。
□本報記者 薛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