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3-04-15
中國綠色建筑在2013年迎來了新的契機。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1號文件”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其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而最近舉辦的第九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充分展露了綠色建筑近年來發展的盛況。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正駛入快車道。把握住這一契機,綠色建筑的前景將更加美好。同時,人們也認為,綠色建筑要進一步發展,還應做好更多的工作。
綠色需在每一個環節的細化中加深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綠色建筑方針政策與標準規范不斷完善,綠色建筑的相關管理制度基本形成,綠色建筑技術水平逐漸提高,綠色建筑產業日益成熟,綠色建筑規?;占盎伙@,綠色建筑正進入快速發展新階段。2012年,全國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389項,總建筑面積達4094萬平方米,項目數量和建筑面積均超過了前幾年同類數據的總和。
許多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成績有目共睹,但也伴隨一些問題。綜合來看,今后綠色建筑發展主要將面對如下問題。
首先,我國綠色建筑政策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稅收、金融等經濟激勵政策缺失,已建立的財政支持政策,也需要進一步與市場機制銜接。地方上多數省市沒有建立經濟激勵政策體系,存在中央政府“一頭熱”的現象。此外各相關利益主體、上下游產業鏈的經濟激勵政策缺失。
其次,對綠色建筑發展理念認識仍有偏差,綠色建筑仍未脫離過于關注高精尖技術應用的思維模式,真正體現綠色建筑發展效果的“運營標識”項目少。有的高成本綠色技術,實施并不十分理想,綠色物業脫節。有的綠色建筑安裝有滴灌系統,但人工澆水還在使用。少數綠色建筑有雨水回收系統,但從未啟動過。約20%常用的綠色建筑節能設施,如外遮陽窗簾,因為有缺陷而沒有運行。而運營人員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使用及維護設備,造成建筑是綠色的、最終不節能的狀況十分普遍。
此外,采用被動技術的項目較少,主動式技術措施運用較多,造成增量成本較大,一些項目取得了綠色建筑標識,表面“綠色”,但綠色增量成本很高。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地產開發商還停留在炒作“綠色建筑”概念的階段。同時,政策對于綠色建筑的定向產業鼓勵得到的市場效果有限,綠色住宅建造成本要高于普通住宅,但開發商的高投入卻不一定得到應有的回報,這是近年來綠色住宅沒有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原因。
朗詩為綠色科技住宅建設提供成功經驗
綠色建筑的發展離不開企業,企業的積極參與對于解決政策層面以外的問題,作用不可小覷,因此企業的經驗值得重視。
朗詩集團10多年來始終堅持發展綠色科技住宅,憑借“恒溫、恒濕、恒氧”的健康居家理念,以優質的設計、施工以及后續的物業服務,在南京等多個城市為近10萬客戶提供了高舒適度低能耗的綠色人居。如今,朗詩在該領域不僅擁有絕對話語權,它的一舉一動幾乎都會牽動業界神經,扮演著毋庸置疑的風向標和先行者角色。
針對綠色建筑發展中的問題,朗詩集團首席技術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遠建在第九屆“綠色大會”期間對記者發表了看法。
謝遠建說,真正優秀的綠色健康住宅,所用的技術一定是成熟有效的,采用這些技術,是為了提升居住的舒適性,不是為了增加成本和銷售噱頭。朗詩通過探索,現在擁有十大科技系統,包括外墻系統、屋頂地面系統、外窗系統、外遮陽系統、地源熱泵技術系統、混凝土頂棚輻射制冷制熱系統、健康全新風系統、降噪隔聲系統、排水噪聲處理系統、24小時中央熱水系統。他說,企業要跟上時代潮流,在綠色建筑領域有所作為,必須在技術上有創新,炒作概念是不能持久的。
關于成本問題,謝遠建認為,做綠色建筑,成本不一定就比非綠色建筑要高。不同定位的綠色建筑,它的成本增量其實是不一樣的,越往低它的成本增量就越小,甚至于低價位的綠色建筑產品比非綠色建筑還便宜,成本可能是負增量的。房價不是由成本決定的,而是由市場的供需關系決定的。
據謝遠建介紹,朗詩早期選擇的綠色科技住宅定位都比較高端,集成的技術也比較多。從購房者角度看,朗詩的綠色科技住宅提供了傳統住宅無法相比的高舒適度,而且使用成本遠遠低于采用傳統技術的住宅,雖然一次性投入的成本比普通住宅略高,但從長期使用成本看,數年內就可以從節省下來的能源費用中收回。
關于綠色建筑的運營管理問題,謝遠建說,朗詩所建的綠色建筑都是由自己的綠色物業隊伍管理。原因一是市場上找不到能熟悉這個產品的管理人員;二是自己管總放心一點。目前,朗詩物業有近200人的專業團隊對技術系統運行進行監控維護。具體來說,朗詩對技術系統的運行維護實行項目與總部的兩級實時監控管理。朗詩物業通過聯網,統一對各地進行監控,動態跟蹤所有交付項目的系統運行情況。他認為,一個企業如果想長期地做這方面的業務,它應該有一支相應的物業管理力量。否則,綠色節能的初衷可能會受到影響。
line>
共同努力實現建筑的綠色大發展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這是業界的共同看法。因此,未來綠色建筑的發展注定會伴隨著許多問題,需要業界共同去解決。
在宏觀上,大規模推進綠色建筑、積極發展生態城鎮的時機已經成熟。應實現節能建筑到綠色建筑的轉變、建設階段到全壽命周期的轉變、單體到區域的轉變、基礎設施到綠色基礎設施的轉變。在戰略上,實施自愿加強制的原則,區域化推進綠色建筑,市場化、產業化推進綠色建筑,同時,城鄉統籌推進綠色建筑。
目前,國家正采取三大措施來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一是加快綠色生態城區建設,目前已有50多個城市申報。二是按照《“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要求,到“十二五”末,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個直轄市,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沿海六省以及深圳、廈門、寧波、大連等市新建項目50%達到綠色建筑標準。三是具備條件的地區應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造。
業內人士強調,必須強化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建設。一是選擇重點加大投入,二是加強集成創新,三是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引導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此外,還要大力培育綠色建筑人才隊伍。包括細化建筑設計收費標準,增加綠色建筑的收費專項。對綠色建筑設計咨詢成效突出的設計機構,鼓勵其擴大業務范圍。建立綠色工程師、能源管理師執業資格制度。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綠色建筑事業。這不僅關系綠色建筑發展,也直接關系企業發展。在全球面臨氣候變化的危機下,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深刻融入綠色、低碳的理念,房地產企業如果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把人的健康、舒適和綠色節能擺在第一位,一定會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據了解,至2020年前,中國用于節能建筑項目的投資將至少達到1.5萬億元,屆時我國的綠色建筑將占全球綠色建筑的一半以上。這是一個動人的前景,讓人充滿期盼。
本報記者 薛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