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鴨先知
隨著氣溫的回升,我國北方集中供暖的城市從南到北逐漸結束了這個供暖季,但供暖話題并沒有隨著供暖季結束而降溫,相反,卻像天氣一樣,有越來越熱的趨勢。
春江水暖鴨先知。作為市場經濟最活躍成分的企業,早已預感到南方供暖將是大勢所趨,不再陷于“南方要不要供暖”的無休止、貌似激烈的爭論中,而是行動起來,在南方尋找蟄伏的供暖商機。
3月18日,第五屆武漢國際供熱暖通及空調熱泵節能技術展覽會召開,展會現場琳瑯滿目的供熱和制冷產品讓武漢市民應接不暇,尤其是幾家主打地暖設備的展商在現場紛紛擺出了自家的樣品,吸引了不少有需求的普通市民體驗供暖效果。
據統計,目前武漢大大小小的供暖公司已超過400家,采取分戶供暖的用戶已達8萬多戶,一年新增戶式采暖家庭就有15000戶。日益高漲的需求使暖通市場商機顯露無遺。武漢金牛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經理鄭傳杰說,地暖在武漢的發展時間不是很長,在這個行業,只要這個市場夠大、這個蛋糕夠大,他們就能夠做大做強,這是個趨勢。
武漢在我國號稱“火爐”,形容城市在夏天的炎熱。其實,武漢冬天的寒冷也叫人記憶深刻。武漢也是呼吁“南方冬季應該供暖”呼聲最高的城市之一。2011年武漢市政府將城市集中供熱制冷納入“十二五”規劃,將以熱電聯產為主要依托,同時大力發展“冷、熱、電”三聯供和燃氣空調,適度發展地源熱泵技術。力爭到“十二五”末期,集中供熱制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為全力支持本次國際暖通展,武漢市城建委、市建筑節能辦不僅將同期舉辦“2013夏熱冬冷地區綠色建筑發展(武漢)國際論壇”等配套活動,而且邀請各大建筑設計院所、政府機構節能處、工程商、地產開發商、安裝公司、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市政、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小區以及全國各地、市、州、縣經銷代理決策人等到現場參觀、交流。展覽范圍也包括供暖采暖技術設備、供暖系統自動化與配套設備、供暖節能減排技術設備、空調制冷通風及熱泵節能技術設備、地面供暖產品及設備、新技術產品、媒體與專利展示等。
從市場需求看,證實了南方供暖需求正呈不斷上升狀態,人們改變生活境遇的愿望強烈,潛力十分巨大。
武漢德威熱力公司業務部經理凱華說,現在與他們公司簽訂集中供暖協議的小區,都把供暖當成一大賣點,盡管房價比周邊小區高出300元至500元,但買者仍然絡繹不絕。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采暖散熱器委員會主任宋為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統計表明,這幾年南方地區燃氣壁掛爐的銷售量每年都在以10%以上的比例上升。
南方供暖大勢所趨
在一些專家看來,這幾年南方供暖問題被強烈提出來,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氣比原來冷了多少,而是由于隨著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人們有了對更高生活水平、更舒適的居住環境追求的強烈愿望。在采訪中,幾位專家都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現在生活水平上來了,人們要改善生活環境,追求生活舒適度,“溫飽”是人的最基本的追求,南方人冬天感覺到冷,為啥不讓取暖?南方取暖問題不應該被刻意回避,人民有強烈的正當需求,政府就該順應民意,正視問題、研究問題,在技術和政策上指導和引導,加快南方供暖問題的解決。
1月下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百姓關心的南方供暖問題作出正式回應,認為當室外溫度低于5攝氏度時,如沒有供暖設施,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室內溫度低、舒適度差。這些地區應逐步設置供暖設施,供暖方式主要以分散供暖為主。根據夏熱冬冷地區供暖期短、供暖負荷小且波動大等特點,提倡夏熱冬冷地區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散、局部的供暖方式,如:戶用熱泵式分體空調器、燃氣壁掛爐、電采暖等分戶獨立供暖方式,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太陽能輔助等局部供暖方式;同時,通過改善外墻、屋面、外窗等圍護結構,提高建筑的冬季保溫性能。鼓勵夏熱冬冷地區充分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可借鑒北京菊兒胡同利用熱泵技術供暖,也可學習北京東、西城區平房利用峰谷電蓄熱供暖(居民負擔低于傳統集中供暖)以及北方地區地板電供暖技術等,提高居住環境舒適度。除余熱廢熱利用外,不提倡建設大規模集中供暖熱源和市政熱力管網設施為建筑集中供暖。
可以說,南方供暖,大勢所趨!
現在看來,關于南方供暖問題爭論的焦點不再是南方“該不該供暖”,而是“應該怎樣供暖。”
新能源利用是方向
宋為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提出,不提倡在南方集中供暖。他認為,如果立即全面推行,工程量太大;而且確實存在用戶使用意愿不一致的問題。如果在某些小區或某幾棟樓宇的范圍內試行起來,實踐證明效果好、用戶也能廣泛接受之后,再擴大使用范圍,是比較實際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江億說,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集中供暖一條路,美國住宅基本上沒有集中供暖,東歐解體后很多國家把集中供暖又改回到分散供暖。南方需要供暖,但由于生活方式和建筑特點、氣候特點不同,最好采用分散供暖的方式。
宋為民建議,南方供熱還是以分散取暖為好,而且要因地制宜,當前要解決南方供暖問題,不能再走“燒煤”的老路,這不節能也不環保,而應加強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發展節能環保的供暖模式。
可再生能源采暖系統主要包括太陽能采暖系統、空氣源熱泵采暖系統、地源熱泵采暖系統和水源熱泵采暖系統。這些采暖方式對環境的污染最小,節能效果顯著,且熱效率最高,清潔干凈,不需要消耗自然資源。
國內的太陽能供暖目前處于概念炒作階段,在南方搞獨立太陽能供暖,現在技術還無法達到預期的采暖效果,技術尚不成熟,熱泵技術則是實現電采暖的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熱泵是通過做功使熱量從低溫介質向高溫介質流動的裝置,通常的熱泵采用電力作為驅動能源。在采暖的應用中,熱泵在周圍環境中吸收熱量并把它送到室內,家用空調就是一種熱泵。熱泵的最大好處就是節能,與直接把電能轉換為熱能的電熱器件相比,采用熱泵供暖的電耗僅為前者的1/2 1/4,可以大大節省電費,實現了節能減排,也減輕了電網的負荷。熱泵的優點還有冷熱兩用,既可以供暖,也可以制冷(空調)。由于一機兩用,降低了建筑供暖空調系統總的購置費用;對于夏季普遍需要空調的南方地區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利好因素。此外,熱泵供暖和空調系統的設置很靈活,既可以做成獨立或分散的小型系統,也可以構成較大型的集中供暖空調系統,一個系統服務數萬至數十萬平方米的建筑。因此,它既適合城鎮,也適合廣大的農村地區。
宋為民建議,像武漢等城市地表水資源非常豐富,湖邊的住宅可以采用水源熱泵,離湖面比較遠的住宅可以采用空氣源熱泵。對于南方地區采暖熱泵系統供暖,不少業內人士也頗有同感,紛紛認為采暖方式沒有最好的說法,而只有最適合的說法,在水源充足的地區應采用水源熱泵系統,在地熱資源豐富的地區采暖應采用地源熱泵系統供暖,在溫度濕度合適的地區應采用空氣源熱泵采暖。可見,可再生能源采暖極有可能成為南方采暖新軍。
拉動內需蟄伏商機
因為市場的需求,在長沙市一些新興樓盤開始嘗試建設供暖系統。據了解,目前長沙市場上的供暖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火爐、空調、中央空調、地暖、暖氣片、電暖等。其中地暖、暖氣片等更為舒適的新興采暖方式逐漸占據市場主流,一是節約能源,二是供熱均勻。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興起,不少采暖公司也逐漸發展壯大,例如怡生采暖、嘉涵暖通、華成供暖等。
事實上,近年來長沙樓市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品房開始以“配套集中采暖”為賣點,并取得了不錯的銷量。1月下旬,長沙珠江酈城實現了開盤熱銷,成為春節樓市一個不可多得的亮點,而全屋供暖是其主要賣點。珠江酈城采取了壁掛式燃氣鍋爐加暖氣散熱片的采暖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保證室內溫度在20℃以上,同時由于采取了分戶式供暖的設計,使居住者可以在享受暖冬生活的同時,又不必面對傳統供暖的一些弊端。據珠江酈城方面測算,以面積為100平方米的房屋為例,在供暖季每天開啟12小時供暖,一個月總費用約在800 900元之間。
目前,在長沙有多種常見的供暖方式,按照區域劃分,可以分為市政集中供暖、小區集中供暖和分戶供暖;按照能源類型劃分,又可以分為天然氣、地熱能、電能等;根據末端散熱形式,則可以分為地面熱輻射、散熱片等。
樓盤因供暖熱賣,而依附在樓盤上的各種供暖技術和設備也因之受益。
供暖,除了擔當起改善南方人民生活質量的重任以外,有了新的、更加深遠的意義。
在去年的“兩會”上,記者曾經采訪過全國政協委員張曉梅,她的關于南方供暖的提案在業內反響熱烈。今年,她又提出,南方冬季采暖其政治意義一點不亞于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大工程。
南方供暖被寄望于拉動內需,包括刺激消費、擴張市場、擴大就業、促進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等等,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多米諾效應鏈被視作是拉動新內需的好機會。
張曉梅在提案中說,結合迎接以分布式新能源和互聯網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通過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嘗試有別于集中供采暖的“北方模式”的南方試驗,建立一套以新能源、分布式、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供暖新模式。“想像一下,離家五公里的時候,就可以拿出手機遙控打開家里的取暖設備,一回家就是暖洋洋的。”在業內專家的設想中,南方供暖的能源供給也是嶄新的,地熱、生物質、太陽能、風能,有別于北方的煤炭為主的燃料。要推廣新能源,在舊模式固定的北方已經難以實現。北方的供熱管網都是幾十年形成的老結構,如果上新能源,這些老的裝置就用不上了。這種資源的浪費是北方采暖變革的一個巨大障礙。
此外,有別于“北方模式”中的政府包打天下,“南方模式”被寄望于可以“既要找市長,也要找市場”,政府以節能減排、民生福利、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扶持政策加以引導,主要靠市場化機制運行。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