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項重點,但目前地方對城鎮化的一哄而上,給人一種“好經念歪”的感覺。
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城鎮化時,強調要遵循客觀規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鄉統籌、節約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質量,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從各地的城鎮化熱來看,一些地方對城鎮化的規劃,并沒有按照這個原則進行,而仍是熱衷于圈地造城,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城市發展的用地需要。
有關統計顯示,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大概能夠帶來7萬億元的市場需求。一些機構已經預測,由于有了城鎮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經濟至少能夠達到8。2%的增速,遠高于去年增長水平。而很多地方對城鎮化的熱心,更多是出于把城鎮化當作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工具來考慮。
國家之所以將城鎮化作為未來十年中國發展的大戰略,并強調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絕非僅僅意在經濟增長,而是旨在消除制約中國長期發展的城鄉差別、農民和市民差別,構建一個城鄉互補和共榮的發展格局,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這個歷史任務。在這樣一個大戰略中,擴內需、保增長只是其中一方面。
去年我們的城鎮化率為51。27%,按照13。5億人口計算,農村人口還有6。57億。假使城鎮化率以80%測算,即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那么,需要轉移的農村人口達到5。1億,這個人口規模相當于當前1。7個美國、3。6個俄羅斯、4個日本、8個法國。所以,在中國推進城鎮化,是一件極其繁重的任務。何況,從當前來看,我們支撐城鎮化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城鎮化的產業結構也不合理,二元體制成為制約城鎮化的巨大障礙,也缺少建設和管理現代城市的經驗。這些都說明,城鎮化有遠比擴內需、促增長更為豐富和關鍵的內容,否則,城鎮化不但無助于解決目前已有的問題,還會制造出更多的問題。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各級政府每年都定有城鎮化率指標,并把它與GDP捆綁起來,但這種僅為滿足追求城鎮化水平數字提高的舊城鎮化之路,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鋪攤子、不重內涵、盲目無序擴大用地規模,使城市建設中出現很多政績工程,并造成一些地方“有城無市,有場無市”的“空殼城鎮”現象。表現在城市的規模和形式上,則是城市攤大餅似的不斷向外擴張,城鎮化存在蔓延式發展和空間失控的問題。
可以說,此種城鎮化模式對于生活工作于城市的2億多農民工來說,并未帶來實質性的生活改善和尊嚴提高。因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務,無法享受到。另外,對廣大的農村和農民而言,舊城鎮化的結果是擠壓農村空間,優質耕地不斷縮小,失業農民在增多。即使是對于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此種城鎮化帶來的高房價問題。
所以,我們不能把城鎮化當作經濟發展的手段,而要當作目的本身。將城鎮化當作目的,城鎮化內部需要平衡的各種復雜關系,才會去慎重處理,并倒逼政府把人作為城鎮化的核心,一切從人的需要出發;才會量力而行,防止急躁冒進。
可以說,從中國的國情和政府考核體系來看,城鎮化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它是一個需要幾代人去完成的事業。
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城鎮化時,強調要遵循客觀規律,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鄉統籌、節約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質量,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從各地的城鎮化熱來看,一些地方對城鎮化的規劃,并沒有按照這個原則進行,而仍是熱衷于圈地造城,以犧牲農村和農民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城市發展的用地需要。
有關統計顯示,城鎮化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大概能夠帶來7萬億元的市場需求。一些機構已經預測,由于有了城鎮化的政策保障,今年經濟至少能夠達到8。2%的增速,遠高于去年增長水平。而很多地方對城鎮化的熱心,更多是出于把城鎮化當作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的工具來考慮。
國家之所以將城鎮化作為未來十年中國發展的大戰略,并強調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絕非僅僅意在經濟增長,而是旨在消除制約中國長期發展的城鄉差別、農民和市民差別,構建一個城鄉互補和共榮的發展格局,以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這個歷史任務。在這樣一個大戰略中,擴內需、保增長只是其中一方面。
去年我們的城鎮化率為51。27%,按照13。5億人口計算,農村人口還有6。57億。假使城鎮化率以80%測算,即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那么,需要轉移的農村人口達到5。1億,這個人口規模相當于當前1。7個美國、3。6個俄羅斯、4個日本、8個法國。所以,在中國推進城鎮化,是一件極其繁重的任務。何況,從當前來看,我們支撐城鎮化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城鎮化的產業結構也不合理,二元體制成為制約城鎮化的巨大障礙,也缺少建設和管理現代城市的經驗。這些都說明,城鎮化有遠比擴內需、促增長更為豐富和關鍵的內容,否則,城鎮化不但無助于解決目前已有的問題,還會制造出更多的問題。
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各級政府每年都定有城鎮化率指標,并把它與GDP捆綁起來,但這種僅為滿足追求城鎮化水平數字提高的舊城鎮化之路,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鋪攤子、不重內涵、盲目無序擴大用地規模,使城市建設中出現很多政績工程,并造成一些地方“有城無市,有場無市”的“空殼城鎮”現象。表現在城市的規模和形式上,則是城市攤大餅似的不斷向外擴張,城鎮化存在蔓延式發展和空間失控的問題。
可以說,此種城鎮化模式對于生活工作于城市的2億多農民工來說,并未帶來實質性的生活改善和尊嚴提高。因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城市公共服務,無法享受到。另外,對廣大的農村和農民而言,舊城鎮化的結果是擠壓農村空間,優質耕地不斷縮小,失業農民在增多。即使是對于城市居民,也面臨著此種城鎮化帶來的高房價問題。
所以,我們不能把城鎮化當作經濟發展的手段,而要當作目的本身。將城鎮化當作目的,城鎮化內部需要平衡的各種復雜關系,才會去慎重處理,并倒逼政府把人作為城鎮化的核心,一切從人的需要出發;才會量力而行,防止急躁冒進。
可以說,從中國的國情和政府考核體系來看,城鎮化既慢不得,也急不得。它是一個需要幾代人去完成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