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國際節能環保論壇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呈現減緩勢頭,并不完全是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結果,同時也是我國經濟內部調整的表征。對于金融危機對出口造成巨大影響,上海交通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黃震表示,這表明我國長期處在出口產業鏈末端,以粗加工、消耗不可再生資源、賣苦力的方式的出口創匯,而這種方式需要改變。
據介紹,經濟增長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因素。我國萬元GDP能源消耗為發達國家的4倍之多,比日本高9倍。工業占GDP的50%,工業占據了70%的能源消耗。
對于如何在金融危機中刺激經濟,周大地表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并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很好的方式。他說,雖然現在石油價格走低,但是也不能采用刺激原油消費的方法來加快經濟增長。“節能是長期優先堅持的戰略,要將節能減排作為新的生產和消費增長點。并且在危機過后,能源高價將會卷土重來。”
在他看來,本次金融危機,恰恰是調整能源結構的機遇。今后優質能源發展空間包括將核電作為主要的發展能源,把天然氣作為能源調整的重要部分,堅定地發展水電,在分析技術、經濟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能源局官員稱中國考慮調整《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將原定的到2020年時核電裝機容量計劃達到4000萬千瓦的目標,調高為7000萬千瓦或以上。目前,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約為900萬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3%。而以燒煤為主的火電裝機卻占到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76%,火電發電占總發電量的84%。
有專家指出,在節能減排工作中還存在著兩個誤區——重行政命令,輕市場手段;重做大單位GDP能耗分母,輕做小社會總耗能。應該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將節能作為一個盈利市場來經營。
(摘自中國節能產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