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舔B一个3人个人换着玩,91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一猛片,1级黄片免费观看,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播放,免费看毛片黄片y,精品人妻少妇久久大尺度免费

  • 歡迎訪問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 網站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日期:2019-03-14     瀏覽:314    

改革創新  求真務實  開創學會工作新局面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討論稿)

張發懋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
二○○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各位代表,各位來賓,同志們:
    我代表第九屆理事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
    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第九屆理事會于2005年4月29日選舉產生,至今已滿四年多。四年來,學會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在省民政廳、省科協、省建設廳及上級學會的領導和支持下,團結依靠廣大會員和建設科技工作者,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圍繞我省經濟建設,積極開展了學術交流、科技咨詢、技術服務、專業培訓、科學普及等活動,使學會的影響力及凝聚力日益增強,圓滿完成了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提出的目標和各項工作任務。
    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 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學術交流是學會的中心工作。我會始終將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作為首要任務,積極組織廣大會員和建設科技工作者結合經濟建設的實際,緊緊圍繞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從學術和技術的角度深入進行探討研究,有針對性地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和實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會和各專業委員會的作用。四年多來,我會及各分會、專委會共舉辦各類學術報告會、交流會、研討會和技術講座138次,9356人次參加,其中境外學者223人次,共交流學術論文756篇;組織優秀學術論文評選2次,共評出優秀論文358篇并出版論文集5集。通過以上交流活動,營造了學術氣氛,增強了學會活力。
    1、廣泛開展城鎮化及城鄉規劃方面的學術交流。
    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推進具有湖北特色的城鎮化進程,增強地域建筑文化氛圍,我會組織開展了城鎮化及城鄉規劃方面的學術交流,取得較好成績。
    為了保護古鎮、古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處理好古鎮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2006年初,建筑師分會舉辦了“湖北古鎮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南建筑設計院、武漢建筑設計院、武漢理工大設計院等單位的理事及會員共120余人參加了研討,為傳承歷史文化遺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006年4月,城市規劃專委會與省城市規劃協會在荊州聯合舉辦了“2006湖北城市規劃論壇”,50余人出席。與會專家圍繞新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及規劃設計單位如何提升文化內涵、增強競爭實力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并取得了共識。2009年6月,該專委會與省建設廳、省城市規劃協會在隨州聯合舉辦了“全省控制性詳細規劃工作研討會”,來自全省80多個規劃管理部門、編制單位的130余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收到論文48篇。會議就《城鄉規劃法》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土地使用控制對規劃管理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思路等問題進行了認真探討,取得了共識。
    為了向兄弟城市學習,共同探討城市規劃與發展,2007年11月,我會與重慶市土木建筑學會開展學術聯誼活動。我省部分地市規劃設計及管理部門的20余專業技術人員赴重慶考察。雙方就武漢、重慶兩市城區發展、城市規劃建設情況進行了交流,并就城市化及城市發展方面的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取得了較大收獲。
    為展示數字城市魅力,2006年9月,我會與湖北省軟件行業協會、清華同方數字城市科技公司在武昌聯合舉辦“領略數字未來 成就城市夢想——城市信息化論壇”,為城市數字信息化建設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襄樊市、仙桃市等地方學會圍繞新農村建設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襄樊市土木建筑學會組織人員調研并撰寫了《科學規劃 規范整治 建設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論文,得到業務主管部門的好評。
    2、緊緊圍繞節能減排和新能源利用開展學術交流。
   節約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措施,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了推動建設行業科技進步,促進我省“兩型社會”建設,我會緊緊圍繞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開展了一系列學術交流活動。
    暖通空調專委會堅持每年舉辦2-3次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舉辦了“高層建筑空調設計技術交流會”、“新風換氣機技術研討會”、“鄂港建筑設備工程技術交流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市空調節能技術交流會”等。連續四年與熱能動力專委會、省制冷學會及武漢市暖通空調專委會聯合舉辦學術年會。還多次與國外相關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活動。舉辦了“美國江森自控約克數碼渦旋模塊機研討會”、“德國阿樂斯福樂斯保溫材料研討會”等。通過研討與交流,進一步了解全球暖通空調新技術和發展趨勢。
    2007年11月,我會與市政工程專委會聯合舉辦了市政工程與污水處理技術交流活動。武漢地區市政工程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及污水處理企業的專家、教授30多人,參觀并交流了污水處理廠建設中采用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及回用水技術。
    2008年8月,我會應內蒙古自治區建設廳和土木建筑學會的邀請,組織省內科技、設計、節能等部門及會員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2008內蒙古國際能源產業及節能減排技術博覽會”。11月,與省科協共同舉辦了《湖北省建設領域節能減排論壇》。   參加論壇活動的有建設領域和相關專業的科研、設計、施工、管理人員、大專院校師生共200多人。論壇就我省建設領域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和機遇、任務和目標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應做好的工作進行了交流和研討,這次論壇為我省建設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
    2009年上半年,地源熱泵專委會舉辦了“2009湖北地源熱泵技術研討會”,2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共同探討地源熱泵技術發展的關鍵和難點問題,并就地源熱泵技術在湖北的規模化應用與產業化發展進行了討論。
    太陽能建筑應用專委會組建時間不長,積極為政府推廣新能源獻計獻策。組織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及生產企業的專家對我省《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推廣與應用管理通知》(征求意見稿)進行討論。為太陽能應用及生產單位提供信息,推動了我省太陽能利用示范工程的開展。
    2007年2月,武漢土木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專委會與德國開思拓英科公司聯合舉辦了“德國建筑節能的實踐和趨勢”、“毛細管換熱室溫調節技術”學術交流活動,介紹了德國空調節能技術和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等情況,受到與會者的歡迎。
    2006年,宜昌市土木建筑學會與中國建筑學會、中國硅酸鹽學會、臺灣輕質骨材協會在宜昌聯合舉辦了“第八屆全國輕骨料及輕骨料混凝土學術討論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輕骨料混凝土產品與應用技術研討會”。來自韓國、日本、德國及全國20個省市的97個單位共131位代表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對建筑節能墻體材料的應用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2007年舉辦了“幕墻門窗與建筑節能和點式玻璃幕墻的最新發展趨勢”的學術講座,由建設部建筑門窗配件委員會專家主講。有關設計、施工及房地產開發單位共160余人參加。
    3、緊緊圍繞工程建設和科技創新開展學術交流。
    學會在學術交流中,緊緊抓住工程建設和科技創新中的新課題和熱點、難點、重點問題開展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
    2005年,結構加固專委會與武漢大學、臺灣建筑技術學會聯合舉辦了“海峽兩岸工程檢測和加固技術學術研討會”,兩岸專家、學者及工程技術人員130余人參加,其中臺灣學者13人,就當前結構加固領域“以技術在工程災害監測中的應用”等7個突出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和交流,收到良好效果。
    2008年12月,我會協助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和香港工程師學會聯合組織第九屆“內地香港工程師冬令營”在武漢地區的活動,全營30多人。在漢期間,雙方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共組織召開各種前沿科技報告會和交流會26次,參加人員1830人次。并組織參觀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天興洲大橋、長江隧道、綠景苑小區以及正在新建的武漢火車站等項目,展示了近幾年來武漢發展的成就和風貌,促進了兩地相互了解和學術交流。
    四年來,土工基礎專委會開展了多鐘形式、內容豐富的學術交流活動。舉辦了“青藏鐵路凍土研究”、“杭州灣大橋淺層氣研究”、 “沉降變形長期觀測與地基基礎設計變化”、“樁基原體試驗若干問題的探討”、“三峽庫區賈家店滑坡治理的勘察與設計”、“琴臺大劇院地下工程核心技術”、 “采用靜壓高強樁的總結與思考”、 “鉆孔后注漿連續墻工法”等專題的學術交流。承辦了“2006年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舉辦了武漢市第一大直徑環撐(新華明珠)和第一個鋼結構組合撐(江灘花園)的深基坑支護、陽邏大橋南錨錠和懸索橋上部結構施工現場技術交流會。
    2005年以來,鐵公橋專委會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組織中鐵大橋局、大橋勘察設計院等單位的橋梁技術人員考察了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湖北段)及宜昌長江大橋、落布溪大橋、四渡河大橋、龍潭河大橋等橋梁工程。組織會員單位14名科技帶頭人赴歐洲考察高速鐵路橋梁工程,學習國外橋梁新技術。組織技術骨干參加鐵道部在天津召開的“中國高速鐵路橋梁技術交流會”,并推薦20余篇論文入選會議論文集。邀請清華大學、鐵道部知名專家作“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及其應用”、“淺談鐵路建設必須遵循國家宏觀調控要求”的學術報告。該專委會舉辦了3次國際橋梁技術交流會議,邀請英國安德魯、葉伍德先生、意大利瑪珍尼、郝維利先生分別來漢作“英國合樂集團橋梁技術”、“意大利橋梁新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及“高速鐵路橋梁設施檢測與維修”的學術報告。
    工程結構專委會每年堅持1-2次學術交流活動。結合四川地震災害,邀請了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教授、東南大學李愛群教授和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王亞勇分別來漢做“結構減震控制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工程結構減震防災研究進展》及“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與規范修訂”專題報告。奧運會結束后,又邀請國家體育場“鳥巢”鋼結構總設計師范重來漢作專題報告,介紹了“鳥巢”結構設計的理念和技術難點等,報告深入淺出,受到與會設計人員的歡迎。
    市政工程專委會一直注重學習國外市政新技術,多次邀請加拿大安大略省交通部李寧遠博士、美國坦薩集團亞太地區副總經理邁克•道比和北京市公路局總工程師李舜范先生分別來漢作“加拿大道路養護技術”、“美國土工格柵應用技術”和“印尼布敦巖瀝青在道路上使用情況”的學術報告。該專委會還與市政協會聯合舉辦了“混凝土路面施工現場觀摩會”,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了觀摩學習。
    城市燃氣專委會結合城市燃氣發展趨勢,舉辦了“2006年燃氣學術論文交流會”,征集論文84篇,在會上交流31篇,共80余人參加會議。這次學術交流活動,內容豐富,專業面廣,技術含量高,反映了當前我省燃氣行業的技術水平,受到了廣泛歡迎。
    2005年,工程勘察專委會針對行業標準執行情況,在荊州市召開了“巖土工程勘察執行標準研討會”。2007年,在成都舉辦了“2007年年會暨學術交流會”。就工程勘察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討論與交流。
    建筑師分會在武昌召開“2007年年會暨學術交流會”,60余人參加,袁培煌設計大師作了題為《現代鐵路客站設計中的地域文化表達》的學術報告。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給排水專委會結合換屆舉辦了學術交流大會。邀請了資深專家姜文源就建筑給排水設計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專題講座。大會對當前給排水設計施工中的常見問題與發展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技術交流。全省設計、施工及企業代表共計138人參加了會議。大會征集論文72篇,其中評出優秀論文15篇,編輯論文集1冊。
    今年,建筑電氣專委會在漢舉辦了“2009年年會暨學術交流會”,260余人參加,22個會員單位在會上進行了論文交流。大會征集論文74篇,評出優秀論文17篇,編輯論文集1冊。
    2007年,武漢土木建筑學會和上海愛恒數字技術公司聯合舉辦了“三維建筑設計方案研討會”。與武漢市園林綠化企業協會聯合舉辦了“第二屆武漢市綠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報告會”,對“利用地熱的高溫水源熱泵新技術”、“屋頂綠化新技術”等專題介紹。
    宜昌市土木建筑學會每年舉辦了2-3次學術活動。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講座并承辦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會議。如舉辦“中國建筑電氣設計技術全國巡回研討會”及 “橋梁檢測與維護”、“靜壓樁勘察、設計、施工檢測及驗收中應注意的問題及處理”、“建筑電氣設計研討會”等學術交流。通過結合實際工程交流,進一步提高了設計質量和水平。每次活動參加人員踴躍,收到設計人員的歡迎。
    4、組織論文評選,促進學術繁榮。
    我會與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高等院校連續兩年舉辦了兩屆《湖北省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論壇》活動。共有10多所大專院校300多名師生參加論壇,收集論文143篇,共評出獲獎論文136篇,其中一等獎18篇、二等獎33篇、三等獎85篇。
    我會于2006年、2008年分別組織開展了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第十屆、第十一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評選活動,共收到論文470篇,經評審,有358篇論文獲獎,其中一等獎70篇、二等獎185篇、三等獎103篇。推薦部分優秀論文參加第十一屆、第十二屆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評選,獲優秀論文一等獎2篇、二等獎15篇、三等獎38篇。
    5、辦好學會期刊網站,推動學術交流。
    期刊是學會開展學術交流的主要陣地。我會辦有三刊一訊,即《華中建筑》、《土工基礎》、《湖北土建》和《簡訊》。四年來,三刊共出版82期,發行154400冊,發表各類論文3153篇。四年來,三刊一訊越辦越好,《華中建筑》由雙月刊改為月刊,辦刊水平不斷提高,榮獲了“中國建設科技產業核心媒介品牌”證書和獎牌;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列入建筑學(一級學科)相關中文學術期刊參考目錄,并作為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學科教師學術業績考核和研究生獲得學位發表學術論文的認定期刊;榮獲“湖北省優秀期刊裝幀設計獎”和“第六屆湖北省優秀期刊獎”。
   《湖北土建》從2006年移交我會主辦以來,從版面設計到內容結構都作了較大的調整,質量有了較大提高,編輯部被湖北省期刊學會評為“先進集體”。
    學會信息網站,從2004年建立以來,經過多次版面更新,網頁欄目的調整,欄目內容不斷完善,提高了點擊的速度,加快了內容更新的頻率,更好地發揮了我會對外宣傳窗口的作用。
    二、開展科普和繼續教育活動 推動我省建設科技水平提高
    1、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四年多來,學會組織分支機構及會員單位開展一年一度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推進自主創新、促進和諧發展等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全國科普日》和湖北省《科技宣傳周》活動,深受市民歡迎。共舉辦科普講座43次,4930余人參加;舉辦科普宣傳19次,13400人次參加宣傳活動;舉辦科普展覽16次,14100人次參觀,展出圖片和展板4420塊;發放各種科普資料5800份。
    宜昌市土木建筑學會在“科普日”活動中,積極宣傳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就如何開展建筑節能檢測、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等內容與市民進行交流,現場發放宣傳資料數百份,增強了市民節能意識。
    襄樊市土木建筑學會根據市科協的要求,開展防震知識宣傳,展出知識圖片100余張,讓市民進一步了解防震基本常識,增強防震意識。
    荊門市土木建筑學會在科普日宣傳活動中,以“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節約型社會”為主題,布展科普櫥窗,制作科普宣傳展板,大力宣傳荊門市建筑科技和建筑節能方面的新技術,受到市民歡迎。
    2、舉辦了各類專業技術培訓。
    為使廣大會員和科技工作者不斷更新知識,我會及各分支機構一直把專業技術培訓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四年多來,共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65期,培訓11826人次。受省建設廳的委托,我會每年與省注冊建筑師、結構工程師管理委員會聯合舉辦全省注冊建筑師、結構師繼續教育培訓班。通過培訓,使學員們更多地了解當前全球建筑設計發展的現狀和新動向、新理念,并結合省內外工程案例及設計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資深專家授課。學員們普遍反映培訓內容豐富,開闊了視野,收獲很大。鐵公橋專委會多次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如 “橋梁博士3.0新功能培訓”、“橋梁專業知識培訓”、“橋梁結構的補強與加固”、“橋梁設計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培訓等。工程勘察專委會舉辦《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建筑樁基技術規范》、《操作人員職業資格》等培訓,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省工建、東風汽車及江漢石油等分會結合工作特點舉辦了各種技術培訓。如“環保業務”、“建設工程的消防、質量、安全”、“大型油氣儲罐結構損傷與健康監測方法”、“特殊條件下的鉆前工程”等方面的技術培訓,為工程技術人員熟悉和掌握新的工程技術和方法創造了條件。武漢、宜昌、襄樊市等地方學會始終把技術培訓作為學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武漢土木建筑學會配合國家和地方新出臺的技術規范、標準的貫徹執行、各類工程技術人員的職務晉升、提高村鎮干部業務水平等內容舉辦培訓班24次,1310人次參加。宜昌市土木建筑學會組織了《湖北省巖土勘察技術規程》和“操作人員職業資格”、“建筑防水材料”、“建筑節能墻體材料應用”等培訓學習,還針對建筑、結構、勘察、給排水、電氣等專業施工圖設計中的問題進行講評。襄樊市土木建筑學會與市橋管中心聯合舉辦了橋梁知識培訓,請專家講授“橋梁荷載試驗與評估”、“橋梁養護操作規范”等內容,受到專業技術人員普遍歡迎。
    三、做好各項技術咨詢服務
    我會及各分支機構充分利用學會人材與技術優勢,與省工程建設專家委協同開展了各類技術咨詢服務及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取得明顯成績,受到有關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好評。四年共完成科技咨詢服務項目549項。其中技術咨詢235項;施工圖調審92項;參與科技成果鑒定和產品推介105項;立項評定和論證105項。同時,對申報詹天佑住宅金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華夏科技進步獎、魯班獎設計等國家獎項進行初審及推薦上報工作。為推動我省建設科技進步發揮了積極作用。我省工程建設專家委員會的工作曾多次受到建設部科技委的好評。
    四、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考察 學習先進技術和經驗
    四年來,學會及各分支機構多次組織專業技術骨干到國外、省外學習考察,學習了解當今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經驗,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提高水平。
    城市規劃專委會為適應全省城鄉規劃建設快速發展需要,分批組織全省規劃管理和設計單位的技術骨干赴新加坡、日本學習考察。重點考察了新加坡、日本城市發展規劃與城市規劃體系、花園城市建設經驗、城市規劃法規體系以及政府規劃行政管理效率等情況,經過考察,開闊了思路,拓寬了視野。建筑物理專委會組織科技人員赴臺灣科技大學進行了訪問,開展了學術交流,增進了友誼。
    2006年,我會應韓國土木學會的邀請,組織會員單位的2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對韓國釜山、濟洲及首爾進行了參觀、學習和交流。同年,應澳新中國國際交流促進會的邀請,我會組織代表團一行7人對澳大利亞、新西蘭的城市建設進行了考察,先后參觀了七個城市,并與世界著名的PTW建筑設計公司進行了公務交流。工程管理分會一行7人赴香港參加香港理工大學舉辦的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統籌管理年會,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交流。
    2009年上半年,土工基礎專委會組織部分委員赴臺灣進行了交流和訪問。在臺期間汪稔副理事長作了“青藏鐵路凍土處理”和“瓊州海峽鐵路項目中有關巖土工程”的技術講座。臺灣省土木技師協會和中原大學的專家也分別進行了專題演講。這次學術交流活動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進了相互了解與友誼。
    四年來,組織省內專家分別赴江西、南京、上海、北京等地考察。05年到江西九江、瑞金等地震災區現場進行了實地考察。07年11月赴南京、蘇州、上海等考察了部分重點工程項目建設。08年10月組織專家到鄭州考察了一些重點工程項目,在北京參觀了奧運場館及國家大劇院和中央電視臺新樓等建筑。
    五、圓滿完成了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任務
    幾年來,學會發揮智力和人才優勢,緊緊圍繞我省建設發展的中心任務,圓滿完成了政府和主管部門交辦的各項工作。受省建設廳的委托,完成《湖北建筑集粹》文獻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叢書共分《湖北古代建筑》、《湖北近代建筑》、《湖北現代建筑》、《湖北傳統名居》、《武當山古建筑群》五卷。參與了《湖北省建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湖北省綠色建筑創新獎評審實施辦法》等文件的起草工作。參與了“湖北省中小套型住宅設計方案競賽”活動,組織作品征集、分類、初審、初評、媒體公示、復評等事項。并完成了后期的宣傳和推廣工作,編輯印刷了《湖北省中小套型住宅設計方案競賽獲獎作品集》2000冊。
    2008年,在我省遭受特大冰雪災害期間,組織相關專家對因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的加油站頂棚倒、垮塌事故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了預防措施。同時,配合省建設廳組織災后重建設計方案征集及評選工作,并編輯《湖北省農村住宅災后重建設計方案圖集》1萬冊,及時發往縣鎮,深受各地設計人員歡迎。為全省災后重建起到了積極指導作用。
    村鎮專委會配合建設廳主管部門組織編制了《湖北省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技術導則》、《湖北省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技術導則》、《湖北省農民住房建設質量控制管理導則》,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從技術上進行了規范和引導;結合我省農村生產生活習慣和特點,組織編制了《湖北省農村住宅優秀設計方案匯編》,這些方案充分考慮了建筑抗震、通風采光、節能節地節材和新工藝新技術的要求,考慮了荊楚民居的傳統風格特色,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配合省規劃設計了“洪湖螺山鎮中原新村”,起到了新農村建設的示范作用,得到了村民和各級領導的肯定。
    配合省建設廳完成了近十年建設相關地方標準的清理初審工作;組建成立了“湖北省市政公用設施抗震設防專項論證專家庫”;組織專家參與了全省建筑節能示范工程的檢查;編印《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和《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等有關宣傳資料,并組織專家到各地宣講等。參與編制了《湖北省建筑節能技術導則》和《既有住宅建筑節能融資及政策概述》國外典型國家經驗論文集。
    我會按照省民政廳、省科協的要求,每年按期完成學會年檢及各項統計報表工作。今年又派人員參加了省民政廳舉辦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培訓”。
    2006年11月,我會受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住宅工程指導工作委員會、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發展專項基金委員會的委托,在武漢市國際會展中心承辦了“當代住宅科技創新與發展巡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創新技術展”和“建筑節能科技產品新型墻體材料推廣應用博覽會”。展覽期間,有設計、施工、開發企業技術人員和大專院校師生數千人參觀了展覽。此次活動,對推動我省“兩型社會”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加強學會自身建設 提高服務功能
    四年多來,我會十分注重學會自身的建設。理事會成員由一批有較高政治素質、有良好職業道德、學術上有成就、工作中有業績、熱心學會工作的專家、學者和有關領導干部組成,理事會年齡結構更趨于年輕化,知識結構更趨于專業化。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會經過努力,進一步健全了組織結構。組建了地源熱泵和太陽能建筑應用專委會,目前正積極籌建綠色建筑與節能專委會。
    為了提高學會的服務能力、增強服務意識,每年都要召開1-2次各分會、專委會秘書長會議,組織參觀學習,相互交流經驗,提高秘書隊伍的素質、激發秘書工作的熱情、調動其積極性,更好的把學會的工作做得更好。
    四年多來,我會堅持改革創新,求真務實,努力工作,多次被省科協、省科技廳和中國建筑學會授予“先進集體”、“湖北科技周優秀活動獎”、“全國科普日活動先進單位” “省級學會之星”、“學會之星三連冠”等獎項及光榮稱號。
    各位代表,第九屆理事會經廣大會員的共同努力,在民主辦會、學術交流、科普教育、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會活動不斷深化,凝聚力不斷增強,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是,我們感到與新時期的要求,與廣大會員的強烈期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學會自我發展能力還不夠強,分會、專業委員會的發展還不平衡,少數專委會開展活動較少,缺乏生機和活力。這些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解決。在此,我代表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過你們向多年來一直關心和支持學會工作的各級領導部門、掛靠單位和全體會員,致以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現在,第十屆理事會即將產生,我們堅信學會在新一屆理事會的帶領下將迎來新的機遇與發展。新時期、新形勢賦予學會新的任務和新的使命,也為學會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為此,我們建議新一屆理事會進一步把學術交流作為學會的重要工作來抓,緊緊圍繞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事業,更多關注重點工程的規劃論證,關注民生工程建設,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狠抓節能減排,以可利用、可再生、可持續為前提的資源轉化和環境工程,發揮我省科技大省、人才大省的作用,在新學科、新領域占領制高點,為我省“兩型社會”的建設和“兩圈一帶”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我們充分相信,廣大會員及科技工作者,將在新一屆理事會的帶領下,將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團結奮進,勵精圖治,不斷開創學會工作新局面,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

 
下一篇:

關于召開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秘書長工作會議的通知

上一篇:

關于邀請參觀“2009中國(武漢)國際建筑科技博覽會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