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1938年生,河南南陽人,中國應用物理與強激光技術和能源研究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國家能源咨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杜祥琬曾主持關于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曾任“863計劃”激光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帶領專家組制定強激光發展戰略和計劃,并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提出并成功主持綜合實驗研究并解決多相工程技術問題,使我國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其科技成果曾分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特等獎。
他還主持并參與了關于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咨詢研究工作,擔任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
- 中文名
- 杜祥琬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河南南陽市鎮平縣
杜祥琬人物經歷
編輯1953年,杜祥琬就讀開封高中時,恰逢父親北大畢業后在此任教并從事黨組織地下工作。杜祥琬從一本前蘇聯雜志《知識就是力量》中受到啟迪,同時由對數學的濃厚興趣,發展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
1956年5月,杜祥琬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于開封高中畢業,并被選為留蘇預備生。由于中蘇關系發生變化,杜祥琬在學習了一年俄語后進入父親的母校北京大學,在數學力學系學習。
1964年,杜祥琬從蘇聯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畢業回國,被分配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參與核武器的研究。在這里,杜祥琬受到王淦昌、朱光亞、彭桓武、鄧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一批一流科學家的教誨和指導。他接受的任務是參研氫彈原理的突破。
1975年,杜祥琬受命牽頭組建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并任主任。
1985年,杜祥琬擔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研究所副所長。
1987年2月,杜祥琬任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協助首席科學家、院士陳能寬領導專家組,負責制定并實施強激光研究發展計劃。杜祥琬的研究領域開始從核武器轉到強激光技術。
1991年4月,杜祥琬出任國家高技術863計劃410主題首席科學家 。同年4月,出任強激光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在較短時間內把中國強激光技術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杜祥琬在總結從事大科學系統工程研究的實踐基礎上,與同事共同出版了專著《核試驗診斷理論》。至此,他的事業完成了從“核”到“光”的科學道路的全面探索。
1997年,杜祥琬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2001年,任863計劃先進防御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200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負責主持院士隊伍建設、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咨詢研究等工作。
2006當選俄聯邦工程院外籍院士。
晚年的杜祥琬繼續為國家“核”與“光”貢獻余熱,承擔了數個學術兼職: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常委;《強激光與粒子束》期刊主編;國際物理聯合會計算物理委員會委員;中華光電學會終身會員;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強輻射重點實驗室主任;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短波長化學激光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3]
杜祥琬主要貢獻
編輯杜祥琬核試驗
杜祥琬主持了中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和核武器中子學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
他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并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精度。由他組織的對核武器中子物理學精確化的研究,得到了數套高精確度的新參數。對中子學計算精度的規律性研究與改進,實現了中子學理論計算精確化。其研究成果滿足了試驗所需的多種信息及其精度要求,形成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使中國核試驗診斷理論在與試驗結合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系統的發展,為新一 代核武器的設計與試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使我國這一創新高科技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杜祥琬強激光
杜祥琬承擔了中國863計劃的激光研究項目。
他提出了綜合實驗研究,解決了多項單元技術銜接與總體集成的工程技術問題,主持研究和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目標、重點與技術途徑等發展戰略與實施方案。他將“863”激光技術主題調整到符合國家實際需要和科技發展的軌道上來,開創了中國強激光和強微波技術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有關物理規律和關鍵技術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使中國氧碘化學激光等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杜祥琬著作論文
編輯杜祥琬專業著作
《高技術要覽·激光卷》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年)
《核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基礎》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6年)
杜祥琬會議論文
《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直工委和科協報告會 )
《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科技創新 引領全人類可持續發展”主題報告會)
杜祥琬期刊論文
杜祥琬多年來撰寫期刊論文數十篇,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歷年來發表的代表性論文主要有:
杜祥琬博士培養
編輯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1996年至2005年期間,杜祥琬共培養3名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基本情況如下:
【竇玉煥】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5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自由電子激光振蕩器光腔問題的理論研究
【李少甫】 學位類別:博士 ;授予學位日期 2003年05月01日; 授予學位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學位論文: 新型高功率徑向速調管振蕩器探索
杜祥琬獲獎榮譽
編輯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
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1991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863計劃先進工作者。
杜祥琬外界評價
編輯中國官方對杜祥琬的評價是:
杜祥琬是中國核武器中子學與核試驗診斷理論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強激光領域的帶頭人。
[42]
他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作為學術帶頭人,他主持的863計劃的激光研究項目,獨立自主地開拓出一條我國發展新型強激光技術的技術途徑正確、關鍵技術扎實、可跨世紀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解決了大量中子學物理問題,提出了并研究了多種測試項目,提高了中子計算數度,發展了基本完整而實用的系統核試驗診斷理論, 使中國的氧碘化學激光等新型強激光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杜祥琬 - 兩院院士 - 南陽老家網-南陽市人才回歸全民創業戰略官網... .南陽老家網.2013-12-20[引用日期2016-07-19]
- 2. 杜祥琬簡介 .北航大講堂.2010-[引用日期2014-12-09]
- 3. 杜祥琬:國家的需要是我永遠的專業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4-11-30]
- 4. 院士著作館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引用日期2014-12-09]
- 5. 杜祥琬:一生結緣“核”與“光” .中國科學技術學會.2007-05-07[引用日期2014-12-09]
- 6. 院士著作館-會議論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引用日期2014-12-14]
- 7. 留學市場現狀與未來論壇實錄 .中國雅思網.2009-12-24[引用日期2014-12-14]
- 8. 杜祥琬講座——哥本哈根會議和中國的綠色、低碳能源戰略 .北航大講堂.2010-09-19[引用日期2014-12-14]
- 9. 杜祥琬院士作《中國能源狀況與發展戰略》學術報告 .華北電力大學網.2012-11-12[引用日期2014-12-14]
- 10. 杜祥琬:中國應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全球閥門網[引用日期2014-12-14]
- 11. 杜祥琬:尋求最優戰略 打造能源發展的中國模式 .英大網[引用日期2014-12-14]
- 12. 杜祥琬院士全面解析新能源產業發展密碼 .網易新聞.2010-09-03[引用日期2014-12-14]
- 13.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來承德作報告 .和合承德網.2014-09-26[引用日期2014-12-14]
- 14. 杜祥琬院士: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中國氣象局[引用日期2014-12-14]
- 15. 科協學術年會特邀報告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4-12-14]
- 16. 激光核聚變物理概述 .維普[引用日期2014-12-09]
- 17. 自由電子激光光導的數值模擬與分析 .維普[引用日期2014-12-09]
- 18. 紅外短脈沖自由電子激光鎖模的解析研究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9]
- 19. 地基強激光試驗功率的近場核查方法 .維普網.1993-[引用日期2014-12-09]
- 20. 我國自由電子激光研究的最新進展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9]
- 21. 對自由電子激光(FEL)發展的評論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9]
- 22. 國家863計劃激光技術研究的若干進展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9]
- 23. 實際強激光遠場靶面上光束質量的評價因素 .維普.2007-[引用日期2014-12-09]
- 24. 雙變形鏡自適應光學全場補償模擬 .維普網.2000-[引用日期2014-12-09]
- 25. 雙變形鏡自適應光學全場補償模擬 .維普網.2001-[引用日期2014-12-09]
- 26. 兩類強激光定向能:概念與應用 .維普網.2002-[引用日期2014-12-09]
- 27.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機遇期和工程科技的使命 .維普網.2003-[引用日期2014-12-09]
- 28. 激光窗口熱透鏡效應對光束質量的影響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9]
- 29. 物理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必備造福人類惟真創新的品格 .知網.2005-[引用日期2014-12-09]
- 30. 中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維普網.2006-[引用日期2014-12-09]
- 31. 我國應發展三種概念綠色能源 .維普網.2007-[引用日期2014-12-09]
- 32. 讓核技術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再創輝煌 .維普網.2008-[引用日期2014-12-09]
- 33. 利用“今日陽光”是能源發展的必由之路 .維普網[引用日期2014-12-09]
- 34. 哥本哈根會議和中國低碳能源戰略 .維普網.2010-[引用日期2014-12-09]
- 35. 應對氣候變化為中國發展帶來機遇 .維普網.2011-[引用日期2014-12-09]
- 36. 對我國核能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 .維普.2012-[引用日期2014-12-09]
- 37. 人類不需要四個地球 .知網.2013-[引用日期2014-12-09]
- 38. 院士著作館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引用日期2014-12-14]
- 39. 我國能源安全觀及戰略要素的新思考 .維普網.2014-[引用日期2014-12-09]
- 40. 院士著作館-學位論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引用日期2014-12-14]
- 41. 院士風采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4-11-30]
- 42. 中國強激光領域的帶頭人杜祥琬院士 .知網.2000-[引用日期2014-12-09]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