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漢族,生于日本東京,原籍江蘇省吳縣(今蘇州市)。“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杰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
[1]
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留學,先后就讀于帝國理工學院、謝菲爾德大學。1948年回國。歸國后,王大珩開拓和推動了中國光學研究及光學儀器制造、特別是國防光學工程事業,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雷射技術、遙感技術、計量科學、色度標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是高科技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倡議并促成中國工程院的成立。他先后主持制成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和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等。榮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1]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人物關系有錯誤 已反饋
-
糾錯關閉糾錯
王大珩人物生平
編輯王大珩求學階段
1941年3月,在國際著名物理學刊物《Proc. Phys. Soc.》上發表論文“Note on the Best Focus in the Presence of Spherical Aberration”(在有球差存在下的最佳焦點),論述了光學系統中各級球像差對最佳像點位置和質量的影響。創造性地提出用優化理論導致以低級球差平衡殘余高級球差并適當離焦的論點。
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專攻光學玻璃研究。同年加入留英工程師學會。
1945年,研制出V-棱鏡精密折射率測定裝置,并在英國制成商品儀器。獲得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Bowen獎)”。
王大珩回國初期
1948年6月,從香港乘船至上海,后應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先生聘請,到該所從事光學研究工作。
[4]
1949年3月28日,從上海到香港,輾轉朝鮮、沈陽等地抵達大連。參加創建大連理工大學,并主持創建應用物理系,任系主任。
1951年中國科學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籌建儀器研制機構。
光學設計是儀器館最早取得成績的科研領域。王大珩親自領導建立了光學設計組,并舉辦過若干次全國光學設計訓練班。后來,在這里受啟蒙基本訓練的許多人,成為很有成就的光學科學家。光學玻璃是儀器館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龔祖同先生為首研制成功中國第一批光學玻璃的過程中,王大珩運用他在英國工作的經驗,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藝及測試技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長春光機所以研制高精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而聞名全國科技界。它們是: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大型石英攝譜儀,中型電子顯微鏡,中子晶體譜儀,地形測量用多臂航攝投影儀,紅外夜視儀以及系列有色光學玻璃。這是王大珩創辦儀器館以來所花費心血的結晶,也孕育了1961年中國第一臺激光器在這里誕生以及后來做出更為重要的成績。
從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攻方向。先后在紅外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與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光學測試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次核爆試驗,指導改裝了高速攝影機用于火球發光動態觀測;他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最早在國內領導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的研究;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間偵察照相機的研制中提出了先進的技術方案。特別是靶場光測設備,他領導了多種型號的研制工作。
60年代初,為適應國防工程的要求,國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的任務。就當時中國的技術水平而言,完成這一任務有很大困難,但是在王大珩的號召和指導下,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研制出超過原設計指標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光學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產的歷史,在這項工程中,王大珩任總工程師。當時對于如何承擔靶場跟蹤經緯儀任務,曾出現過搞“半桿子”還是“一桿子”的爭議。所謂“半桿子”就是說長春光機所作為科研機構,應只搞攻關研究——“上半桿子”,而整套設備的制造則應由產業部門和工廠來承擔。所謂“一桿子”則是從研究攻關到出產品“一桿子到底”統由長春光機所完成。王大珩主張“一桿子”做法。實踐證明王大珩的論點是切合實際的。從此,在中國科學院范圍內,為研究發展高精技術設備確立了“一桿子”的傳統。
1974年,在中國對美實施“乒乓外交”后,王大珩率中國激光科技代表團去美國考察。這是建國后中國第二個訪問美國的學術代表團,對促進中美激光科技學術交流頗有影響。
王大珩文革以后
1977年,中國參加國際米制公約組織,王大珩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計量大會和國際計量委員會工作。從1979年至1992,他當選為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連任三屆達13年之久。1978年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成立,他當選為副理事長,1983年當選為理事長,1989年被推舉為名譽理事長。王大珩多次呼吁加強計量的基礎研究,在他的倡導下,成立了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的“計量測試高技術聯合實驗室”。
1980年5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長春光機所研制的電影經緯儀和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人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平穩跟蹤、定位、標定、校正的抗干擾等技術難題。王大珩在測量船的光學測量布局和船體搖擺及撓曲與實時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創造。

王大珩(10張)
1979年,由于在中國國防光學科研中所做的貢獻,王大珩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5年,“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1983年,王大珩調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1983年至198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主任、總工程師,參與領導中國科學院衛星工程,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關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985年王大珩被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同時還擔任過中國科協副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他還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中國照明學會名譽理事長。在國內召開的歷次激光會議、國際遙感會議、國際高速攝影和光子學等會議上,他都曾擔任主席。1991年他又當選為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
王大珩在就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期間,為了發揮學部對國家重大科技及經濟問題的咨詢作用,倡導學部主動地就國家重大問題提出咨詢性建議。得到各學部的贊同和決策者的贊賞。這項活動開展以來,已成為科學院各學部的主要任務之一。技術科學部提出過的咨詢建議有發展中國的微電子技術;加速發展通訊技術、有關鋼鐵工業的發展路線、有關工科高等教育的改革問題、機電工業與高技術、高技術產業化的若干問題等等。后來又提出了發展中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議。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提出開展中美太空科學與應用合作建議,王大珩積極支持并參與由國家科委牽頭的中美合作相關工作。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學家鑒于美國戰略防御倡議和西歐“尤里卡計劃”等高技術計劃對世界各國引起的反應,認為中國也應采取適當的對策。因此他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三位科學家聯名發起向國家最高領導提出關于發展中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建議很快就得到鄧小平同志批示。中央進一步考慮到今后高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結合中國國情,及當前的國際形勢,確定了“有限目標,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此后,經過一系列的高級會議和專家討論,發展成為“863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在選定的生物、航天、信息、自動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個高技術領域內,跟蹤世界先進水平,通過不斷創造和實踐,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863計劃”的形成和實施已見實效。1991年4月鄧小平同志又及時提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號召,以加快高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863計劃”對中國科技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993年10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在北京成立,王大珩被一致推選為第一屆理事長。
1988年春,以美國為首發起國際空間年(ISY)活動,旨在協調各國有關全球環境研究的空間計劃,將保護和改善人類全球生存環境的“行星地球使命計劃”作為國際空間年的首要任務。1989年第44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宣布1992年為國際空間活動年。美方邀請中國參加并作為發起國,王大珩受命代表中國參加這項工作。中國為此成立了國際空間年中國籌委會(ISY—CPC),王大珩任主任委員。在任期問,王大珩不遺余力地聯系國內有關利用空間技術的14個部、委聯合工作,不辭辛勞先后七次出國參加會議,并促成一系列國際活動。
1992年4月中國科學院學部大會上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學部委員(院士)聯名向中央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處于同等學術地位。這一建議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這對進一步調動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將有深遠的影響。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國科學院推薦并當選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屆主席團成員。
王大珩曾先后當選為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大珩逝世消息
據新華社消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杰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7]
王大珩主要成就
編輯王大珩成就概況
王大珩先生的主要成就有建立了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與王之江院士一起主持了中國第一臺激光器的研制;建議設立863項目;參與了航天測試的研制工作,研制了跟蹤經緯儀;關注計量研究工作,擔任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委員;關注中國的遙感工作,中國發射的一系列遙感衛星,是在王大珩的指導下進行的;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建議中國自制大飛機;建議中國設立光學工程專業;建議成立中國光學學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建議科學院和工程院做國家的咨詢工作;建議重視中國的人才培養;對中國的儀器儀表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等。
[8]
王大珩科研貢獻
對國防光學工程的貢獻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王大珩和他領導的長春光機所轉向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為主,先后在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高空和空間偵察攝影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指導改裝了普通高速攝影機用于火球發光動態觀測;他為建立國防光學工程的學科基礎,最早在國內領導開展大氣光學和目標光學特性研究;他在太陽模擬器和空問偵察相機的研制中提出了先進的技術方案。
1960年,為適應國防工程的需要,國家提出了研制大型精密光學跟蹤電影經緯儀的任務。在王大珩的技術指導下,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研制出了超過原來設計指標的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開創了中國獨立自主地從事靶場光學觀測設備研制和小批量生產的歷史。在這項工程中,王大珩任總設計師。他對作用距離進行了周密的技術分析,綜合考慮了目標與天空背景的對比度、大氣衰減與抖動、光學系統與攝影底片分辨率、跟蹤過程的平穩性、人眼能分辨的物像大小及其閾值對比度等各種因素。這些分析,是儀器總體設計和確定光學系統的孔徑、焦距、快門曝光時問等參數的主要理論依據。他在光學系統結構、光學玻璃、光學鍍膜、光學加工、光學檢驗等各專業領域的廣博知識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指導當時和后來各類光學工程的研制并取得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光學玻璃的光學均勻性是光學玻璃的重要質量指標之一。王大珩在長春光機所領導的多種國防光學工程項目中,大尺寸特殊優質光學玻璃是不可缺少的關鍵材料,這是工程項目能否達到高性能的技術基礎,也是長春光機所光學玻璃的特色。這類玻璃尺寸大,光學均勻性要求高,玻璃中不僅殘余應力小,還要求是對稱分布,因此只有從玻璃退火的基研究入手,采用新工藝技術對大尺寸玻璃作超精退火處理,才能達到目的。王大珩為此進行了創造性的工作。他認為由退火過程引起的光學不均勻性,內部熱應力的作用是主要因素。這一思想,是他在英國工作期問從實驗中體會到的。四十年后,由他指導的博士生進一步證實:玻璃退火引起的折射率增值與熱應力成正比線性關系。這一結論對于提供大塊光學玻璃以保證光學成像質量至關重要。
在王大珩領導長春光機所承擔靶場跟蹤經緯儀任務的過程中,曾出現過“半桿子”和“一桿子”的爭論。所謂“半桿子”就是說研究所只要搞設計和技術攻關研究,整套設備的制造應由產業部門承擔;“一桿子”則是從研究到出產品“一桿子到底”全部由研究所完成。王大珩在深思熟慮后認為:當時的產業部門尚不具備制造此類高精度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條件;加之承擔這類任務,在技術準備方面需要同時研制加工工具和檢測沒備。這些工作的難度不亞于研制經緯儀本身。王大珩的這一思想,也對以后中國科學院內甚至國內許多工程技術型研究所的辦所方針起到了借鑒作用。
1980年5月,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在王大珩領導下,長春光機所等研制的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光學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干擾等技術難題。
對發展空間科學技術的貢獻
1965年,王大珩參加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方案工作,任中國科學院地面設備組負責人、總體設計組副組長。他對衛星采用的跟蹤體制及地面跟蹤系統的具體技術路線,提出了有見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納。
王大珩是中國航天相機技術研究的開拓者,20世紀60年代中,他在長春光機所組建空間對地攝影技術組,后來以這個組的技術骨干為基礎,在北京擴建了中國首支航天相機研制隊伍。在他的主持下,1975年成功研制出首臺航天相機。在初期的型號研制中,他極力主張棱鏡掃描式全景相機,實現大面積對地普查觀測;采用同步對星體攝影作為定位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以后多次相機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王大珩十分關注空間惡劣熱真空環境下光學系統及光機結構的動力學特性,保障了相機在空問的穩定運行并獲得高清晰度圖像。
1967年在王大珩的組織領導下,長春光機所承擔大型太陽模擬器的總體設計、加工、組裝及檢測。為了達到規定的光照均勻度,專門開展了特殊的照明光學設計。在采用多個點弧燈的拼接設計中,基于后期光源輸出功率的新變化,王大珩毅然決定將原方案的37個燈改為19個燈,從而大大簡化了工程結構,提高了運行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滿意的實驗結果。
對發展激光科學技術的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激光科學在世界上初露鋒芒。王大珩敏銳地預見到新學科的發展前景,他在承擔重大國防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持青年科學家進行激光技術的研究。1961年9月,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誕生于長春光機所。王大珩在激光器的結構設計中起了重要指導作用。1963年9月,中國科學院召開受激光發射工作會議,他提出建立專門研究機構的建議。1964年,中國第一個激光專業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成立,他兼第一任所長,組織并指導了激光科研的深入開展。1980年以后,他多次在上海、北京、廈門等地主持國際激光會議。
1986年,在國家高技術863計劃中,他堅持列入強激光技術主題,其后,國內建立了強激光聯合實驗室。1989年初,基于國際上激光核聚變研究的新進展,他與幾位核科學家及激光專家向國家提出開展激光核聚變研究的建議,得到中央領導的支持,使中國成為擁有該類設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王大珩在以后多次關于強激光的研討會上,要求大家重視激光的光束質量問題。
對發展中國遙感、色度、計量及儀器儀表事業的貢獻
1976年,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工委聯合組織,王大珩主持編寫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推動了中國遙感工作的迅速發展。1979年,在王大珩的倡議和領導下,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在長春組織了一次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全國有60多個單位400余人參加。其后,在他的主持下,實施了“地球資源光譜信息及其應用”研究計劃。有中國十多個單位參加的全國范圍野外測試歷時三年,完成了包括巖礦、水體、土壤、植被、農作物等多方面的地物光譜測量。王大珩還參與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建設,他對地面站的選址定點,機房建設,人才培養,運營服務等多方面提出指導建議,為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系統成為國家空間信息的基礎設施和全國廣大遙感用戶重要的技術支撐體系做出重要貢獻。
早在留英期間,王大珩曾學習色度學,回國后他一直關注中國色度學應用于國民經濟中的諸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著手發展彩色電視廣播事業。為培養彩電專業人員,1973年廣播事業局在長春及西安舉辦了彩色電視學習班。王大珩為此編寫了《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一書,向全國幾十個單位近百人,講授了色度學原理,指導設計了彩色電視攝像機中的分色棱鏡,解決了當時彩色電視中的彩色復現問題。他還一直關心建立中國色度標準。1988年,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國家成立“全國顏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他任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1994年,由他主持的“中國顏色體系問題研究”課題組制定的《中國顏色體系》、《中國顏色體系樣冊》正式通過國家標準審查,并作為國家標準公布實施。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國旗國家標準》、《國旗顏色標準樣品》等國家標準快速制定、制作完成。
王大珩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20世紀50年代,國家計量局初建,他被聘為技術顧問。當時他在儀器館,指導開設了光度、溫度、長度、電學等計量基準研究課題,多次代表國家計量局出國考察。后來成立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長春光機所前期的計量研究工作,成了計量院某些工作的基礎。
在1956年國家制訂十二年科技遠景規劃時,王大珩是儀器儀表事業規劃的主要執筆人,并任國家科技委員會儀器儀表專業組組長。1979年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成立后,王大珩曾擔任過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他曾組織專家向國家提出“關于加快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他積極指導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組辦多國儀器儀表學術會議暨展覽會,多年來MICONEX在國內成功舉辦,已發展成為享譽國際儀器儀表界的知名盛會。2000年,王大珩再次與專家們聯名向國務院領導提出加快儀器儀表工業發展的建議。“兩部一委”為落實這些建議組成專家調查團,深入調查國內儀器儀表行業現狀。王大珩當時85歲高齡,不辭辛勞地完成上海、浙江、重慶等地的調查研究,并指導寫出了“加快中國儀器儀表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的研究報告。
[9]
王大珩教育貢獻
王大珩熱心教育事業,特別關心國內光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建國初期,他和龔祖同先生共同建議在大學設光學儀器專業,為此,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學成立了光學儀器系。
1958年,他又倡導創辦了以光學為專業的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20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他親任院長,親自制定專業、系的設置,并講授基礎課。“文化大革命”后,該校劃歸軍工部門,成為兵器部門主要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委托籌辦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1995年更名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兼任校長,該校后劃歸機械工業部。他仍是以上兩所院校的名譽院(校)長。
80年代,王大珩雖然年事已高,而且領導工作繁忙,仍不遺余力地指導博士研究生。在選定研究課題上,他十分重視理論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并重。內容要有繼續開展工作的前景或應用前景。他對學生論文的審閱修改,詳盡而嚴格,對曾是自己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等等內容,從不計較個人署名。
2007年8月29日,王大珩與丁衡高、母國光、周炳琨三位院士致信溫家寶總理,正式提出建設“中國光學科技館”的建議。
王大珩所獲榮譽
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85年,靶場光測設備以“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王大珩“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1年,榮獲國家“863計劃”特殊貢獻先進個人稱號。
[10]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
[11-12]
王大珩社會影響
編輯王大珩王大珩光學獎
1996年,王大珩出資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設立基金,以其一部分于1996年開始用于“中國光學學會科技獎”的頒發。在2000年3月31日舉行的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上,決定將該獎的名稱改為“王大珩光學獎”。
為使“王大珩光學獎”得以連續發展,除王大珩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設立基金外,又從以下單位募集了52.8萬元資金。他們是:長春光機所20萬元、西安光機所10萬元、江西光學儀器廠10萬元、成都光機所5萬元、麥克奧迪公司3.5萬元、上海光機所2萬元、北京大學1.3萬元、浙江大學0.5萬元、重慶大學0.5萬元,另有3 個單位計1.5萬元的捐款尚未到位。此項基金已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簽署了《“王大珩光學獎”管理協議》,自2001年5月起該單位接受本會委托管理“ 王大珩光學獎”基金,并承諾在管理期間使基金總額在當年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0%,協議有效期為5年。
[13]
王大珩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
2005年7月,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揭牌成立,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實行導師負責制,采取兩段式培養,執行單獨的教學計劃,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首批180名學員是從6個學院的6個特色專業中選拔出來的優秀學生。凡通過選拔進入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創新實驗班的學生,享受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創新實驗班專項獎學金,每生每年1000元
[14]
。
王大珩紀念銅像
2011年09月29日10時58分,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今長春理工大學)首任院長王大珩先生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東校區第一教學樓前揭幕,王大珩的女兒王森女士,吉林省政協副主席任鳳霞,長春市長崔杰出席儀式并為銅像揭幕。
[15]
2015年9月16日上午,哈爾濱理工大學為老校長王大珩院士銅像落成舉行了揭幕儀式,并舉辦了紀念王大珩誕辰100周年大會,近600師生代表參加了紀念大會。
[16]
王大珩社會任職
編輯王大珩先生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技術中心主任;解放軍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院長,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現哈爾濱理工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研究會理事長,大連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院長等職。
[17]
王大珩主要論著
編輯王大珩.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1973
Wang Daheng.Laser applic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1980ICL,155
王大珩.中國光學科學技術的若干進展.光學學報,1981,1(1):1~11
王大珩.中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國防光學工程的歷史.科學報,1985年9月29日
王大珩等.中國的光學近況,光學學報,1985,5(1):1~10
王大珩.七彩的分光1999,5
王大珩人物評價
編輯談起王大珩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所長王家騏院士說:“王老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國家的光學事業,從國家戰略層面指揮布局,是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是一位功勛卓著的‘戰略科學家’。”“王老總是像慈父一樣關懷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他不抽煙,不喝酒,為人非常隨和。王老培養、提攜了很多年輕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所長宣明在題為《深切緬懷“光學泰斗”王大珩先生》的文章中說:“大珩先生時刻胸懷祖國和人民,一生情系科技事業。他在一篇發展我國航空事業的建議文章中寫道:‘我們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為國家、為民族負更多的責任,盡更多的義務。今年我已95歲了,仍希望為祖國和人民服務鞠躬盡瘁。’他用真切而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作為一名科學家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對自己未竟事業的不舍和眷戀。”
[18]
在《王大珩從事科學事業七十三年暨九十五華誕》中對王大珩先生評價道:“他對國家光學等科技事業的貢獻,他的學術思想和對科技英才培養的成就,他對國家科技發展戰略的重大建議等等,都將載入史冊。”“王大珩早期作為科學專家,后來作為科學組織者和戰略科學家,在振興祖國科學技術的宏偉事業中走過了數十年奮進的道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9]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關于改革開放杰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的公示 .人民日報[引用日期2018-11-30]
- 2. 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人員全名單 . 澎湃[引用日期2018-12-18]
- 3. 王大珩簡介 .長春理工大學官網[引用日期2017-12-22]
- 4. 王大珩生平簡介 .紀念王大珩誕辰一百周年[引用日期2017-12-22]
- 5.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王大珩院士——光耀中華有卓識 .中國經濟網.2011-7-31[引用日期2013-08-21]
- 6. 王大珩學習及 工作經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5-23]
- 7. 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逝世 .新華網.2011-07-22[引用日期2012-8-21]
- 8. 創新是科技工作者的天職—紀念王大珩先生 .學習時報.2011-10-03[引用日期2013-8-21]
- 9. 赤子丹心 中華之光 .長春理工大學[引用日期2013-08-21]
- 10. 王大珩年表 .搜狐資訊(來源:科學時報).2011-07-22[引用日期2013-08-21]
- 11. 陳景潤、許崇德等學者獲公示為改革開放杰出貢獻表彰推薦人選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18-11-11]
- 12. 關于改革開放杰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的公示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8-12-01]
- 13. 人物簡介:王大珩 .騰訊網.2009-08-07[引用日期2013-08-21]
- 14. 王大珩科學技術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本科招生網[引用日期2017-12-26]
- 15. 王大珩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7-06-20]
- 16. 哈理工大學老校長王大珩院士立銅像落成 .黑龍江頻道[引用日期2015-09-17]
- 17.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大珩逝世(圖) .人民網.2011-07-21[引用日期2013-08-21]
- 18. 著名光學家王大珩病逝曾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搜狐網.2011-07-21[引用日期2013-08-21]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