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驊

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應用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文名
潘君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0年10月
性    別
籍    貫
江蘇常州

目錄

潘君驊潘君驊

編輯
1956-60年原蘇聯列寧格勒普爾科沃天文臺研究生,學習天文光學,獲副博士學位。曾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任職、任教。現任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蘇州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科院成都光電所客座研究員,長春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嘉興學院名譽教授,863-806專題監理組成員。曾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理事,中國光學學會光學測試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負責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的研制,獲1997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及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的2.16米望遠鏡折軸階梯光柵分光儀獲1998年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及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君驊長期致力于光學非球面的研究,著有“非球面光學的設計、加工及檢驗”一書(科學出版社,1994年)。

潘君驊生平

編輯
潘君驊,男,1930 年10 月生,江蘇常州人,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普爾科沃天文臺副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潘院士50年代后期提出大望遠鏡二次凸面副鏡新的檢驗方法,并實際應用于蘇聯6米望遠鏡和我國 60厘米望遠鏡及2.16米望遠鏡的副鏡檢驗;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制我國大型靶場光學設備的過程中發明了一套重要的光學加工和檢測技術,解決了各種光學非球面加工的關鍵技術難題。他主持完成的我國和遠東最大的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折軸階梯光柵分光儀 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幾年還研制了多種特殊非球面光學儀器和設備,發表了科研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1部 [1]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君驊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君驊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