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潭水庫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磨子潭水庫位于,與佛子嶺水庫壩址相距25 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70 平方公里。水庫大壩為混凝土大頭壩,又稱雙支墩混凝土肋墩壩。由12 個雙支墩,東西兩岸各3 個單支墩及西岸轉折段重力壩組成。
中文名
磨子潭水庫
壩    高
82 米
壩    長
331 米
地    點
霍山縣佛子嶺水庫上游東流河上
總庫容
3.37億方

磨子潭水庫簡介

編輯
壩頂高程202.9 米,防浪墻頂高程204 米,總庫容3.37 億立方米。溢洪道在大壩的西側,底高程196 米,6 孔每孔凈寬10 米,設弧形閘門控制。大壩西端設有鋼筋混凝土襯砌的泄洪洞1 條,內徑5.7 米,進口底高程132.7 米。東岸壩后式發電廠房,裝機1.6萬千瓦,年發電量0.58 億千瓦時。
為提高佛子嶺水庫防洪標準和充分開發水利資源,確定興建磨子潭水庫。1956 年9月,開挖隧洞
磨子潭水庫風景
磨子潭水庫風景(7張)
明渠。大壩清基、工場布置及砂石開采亦相繼開工。同年12 月,水利部批準大壩開始澆筑混凝土。1958 年6 月9 日,大壩混凝土全部澆筑到頂。1959 年12 月水電站并網發電,1960 年1 月電站全部建成。水庫全部工程于1968 年完成。
磨子潭水庫的建成,提高了佛子嶺水庫的防洪標準,調節徑流與佛子嶺、響洪甸水庫共同灌溉淠河灌區,發揮了綜合利用效益。1969 年7 月發生特大暴雨,洪水漫壩。1970年汛前,加固了壩后基巖被沖刷的部位。1975 年8 月河南暴雨后,配合佛子嶺水庫進行加固加高、擴大泄洪能力的同時,確定磨子潭水庫今后需適當加高大壩和擴大泄洪設施。

磨子潭水庫除險加固

編輯
磨子潭水庫位于安徽省霍山縣,水庫樞紐工程屬二等工程,其永久性主要建筑物屬2級。水庫大壩為混凝土大頭壩,總庫容為3.47億立方米,最大壩高82m,電站裝機16MW。磨子潭水庫與佛子嶺、響洪甸水庫聯合運用承擔淠河灌區660萬畝農田灌溉用水以及六安、合肥兩市工業、生活的補充供水任務。大壩自1958年建成后,運行初期垛墻縱向施工縫幾乎全部開裂。目前大壩裂縫共有305條,其中上游壩面裂縫114條,下游壩體裂縫191條。
此次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總投資9970萬元,工期為30個月,主要項目有攔河壩、壩身加固、大壩基礎處理、老泄洪隧洞改建、新建一個泄洪隧洞、金屬結構更新改造和管理設施改建等。水庫正常運用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工程建成后,磨子潭水庫近期防洪能力要求達到1000年一遇,遠期(白蓮崖水庫興建后)水庫各泄洪設施不控制運用,水庫校核防洪標準將達到5000年一遇

磨子潭水庫水庫歷史

編輯
一、勘測規劃
磨子潭水庫壩址地質調查,始于1951 年佛子嶺水庫地質調查時。1955 年11 月,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治淮委員會設計院地質人員填制了壩址地質圖。1956 年2 月國家地質部931 隊會同淮委地質人員勘測壩址地質。可供選擇的壩址有磨子潭、石槽和雞籠尖三處。經初步比較選定以磨子潭上壩址為主、下壩址為輔進行地質鉆探。至5 月提出地質勘探報告,后又補充鉆探工作,最后選定上壩址的第二壩線。壩址地質屬震旦紀前的變質巖系,巖層出露有角閃片麻巖、角閃石英片麻巖、副花崗片巖及角閃片巖。節理雖較發育,但深部很快閉合,只有局部斷層帶延伸較深,微弱透水。
1955 年2 月,由淮委測量總隊施測庫區萬分之一地形圖,并據此量得水庫庫容曲線。
1955 年《淠河流域水庫群規劃報告》中明確:興建磨子潭水庫的目的,主要是為解決佛子嶺水庫防洪標準過低,同時結合解決興利發電緩和皖中電力負荷需求。據此,磨子潭水庫規劃與佛子嶺提高防洪標準的措施密切相關。1956 年初步設計時,按照佛子嶺水庫溢洪道擴建的措施,磨子潭水庫按千年一遇設計、萬年一遇校核的標準進行規劃。水庫洪水調度的原則是,預報佛子嶺水庫水位超過某一水位時,磨子潭水庫為佛子嶺蓄洪不泄洪;當佛子嶺水庫洪水來量小、水位回落時,可開啟泄洪設備泄洪;當磨子潭水庫水位超過某一水位時,為保磨子潭水庫自身安全,水庫開啟所有泄洪設備泄洪。
水庫初步設計報批后,水利電力部提出磨子潭水庫配合佛子嶺水庫設計標準,按二級水工建筑物設計及比較泄洪設備等審批意見。根據審批意見,在技術設計文件中,又比較確定了水庫特征水位及泄洪、溢洪設施。隧洞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出口地質巖石破碎,節理發育,故改變洞徑,并調整溢洪道底高和凈寬,溢洪道安裝閘門控制。由此編報《磨子潭水庫工程技術設計溢洪道隧洞修改設計》文件。文件中確定:水庫死水位163 米,
汛期限制水位177 米,汛后蓄水位187 米,百年一遇水位197.2 米,千年一遇水位202.2米;壩頂高程202.9 米,防浪墻頂高204.0 米。總庫容2.78 億立方米(考慮淤積后的庫容)。泄洪隧洞直徑5.7 米,溢洪道堰頂高程194.0 米,7 孔每孔凈寬8 米,鋼筋混凝土閘門控制。水電站裝機1 臺16000 千瓦,年發電量0.61 億千瓦時。
1958 年底,水庫主要工程基本完成并開始蓄水,但限于經費,至1962 年底隧洞尚不能使用,溢洪道閘門也未安裝。磨子潭水庫控制流域面積,按新測五萬分之一航測圖量算,應由原規劃670 平方公里改正為570 平方公里,相應水文數據作了改變,各種水位又有調整。此后,因佛子嶺電站的擴建、淠河灌區的開發、水文數據的變動等原因,水庫各種水位又有變動。1975 年8 月洪水后,于1976 年按重新分析設計洪水進行核算,佛子嶺、磨子潭水庫的防洪標準僅為200 年一遇,300 年一遇不漫壩,故于1978 年6 月編報《佛子嶺、磨子潭水庫安全加固和興建白蓮崖水庫工程規劃》,1979 年水利電力部同意興建白蓮崖水庫。1980 年編報《佛子嶺水庫安全加固初步設計》。1981 年4 月水利電力部批示:佛子嶺水庫按二級建筑物設計,加固設計的標準近期按100 年設計,1000 年校核;初步同意佛子嶺大壩加高1.5 米,按1000 年校核不足部分,可對東岸泄洪洞方案進行比較。據此,佛子嶺水庫經各種泄洪方案比較,選定原溢洪道擴大1 孔的方案,相應確定磨子潭水庫近期各種水位特征值見表4—1—5。
磨子潭最終規模與白蓮崖水庫規模及磨子潭水庫加固等措施有關。磨子潭水庫各種水位及泄洪設施和壩頂高程等有待以后確定。
二、設計
磨子潭水庫大壩根據河谷地形、壩址地質、建筑材料、施工設備和經驗等因素,著重比較了混凝土重力壩、大頭壩、平板壩和連拱壩四種。最后經過經濟、安全耐久性、施工難易等綜合比較,選定混凝土大頭壩。當時這種壩型在國內是第一個。設計中,對壩身應力的計算,采用應力函數法的有限差分方程(即網絡法),并用光彈性試驗方法校核,在國內都是第一次。
在設計中,研究了肋墩擋水面寬度與肋墩基本斷面的比值,上、下游面坡度與肋墩體積、工程造價的關系,在同時滿足穩定和應力的條件下,確定了大壩最經濟的斷面尺寸。大壩在河床段為雙支墩。兩岸山坡段為節省開挖石方,減少墩基的側向高差,改善側向穩定,將兩岸基巖順坡開挖成臺階,壩體采用單支墩。壩軸線受西岸地質影響,向上游轉折。東西兩岸部分肋墩基巖有斷層,進行掏挖回填混凝土,并加強帷幕與固結灌漿。大壩的大頭與支墩的接縫處布置插筋,支墩的收縮縫內設置了接縫灌漿系統。各垛頭相鄰之間設置伸縮縫,在縫間上下游設置兩道U 形紫銅片,中間設柏油井。井內預埋一根U 形鐵管,通熱氣熔化柏油。縫的下游設置排水井,以防可能滲出的水流。
設計大壩全長331 米,由中部12 個雙支墩,東西兩岸各3 個單支墩,西岸轉折段和兩岸重力壩組成。壩頂高程202.9 米,防浪墻頂高程204.0 米。大壩上游面坡度在壩頂以下10 米為1∶0.3;10~20 米是1∶0.4;20 米向下均為1∶0.5;下游面坡度一律采用1∶0.4。壩頂寬度4 米,壩底寬度71.5 米,最大壩高82 米。垛的兩片主墻內部凈寬6 米,在接近頭部形成直徑為4 米的半圓;下游面板寬度14.4 米,垛墻厚4.2 米,壩垛跨度18
米。通過1969 年洪水漫壩的考驗,證明設計是成功的。
泄洪隧洞位于大壩西岸,原設計洞徑7 米,在施工過程中因地質問題而改為5.7 米,隧洞進口向上游移動50 米。進口直管后接半徑為40 米的水平彎管,彎管夾角為60 度。洞身全長175 米。進口設有兩孔2.5 米×6 米的滾輪式平板鋼閘門;出口裝有4.5 米×4.5 米高壓孤形鋼閘門。隧洞進口底高程132.7 米,最大泄量614 立方米每秒。
溢洪道位于大壩西岸關家岙附近的山凹中,進、出口離大壩均較遠。溢洪道的底高和寬度及控制形式等有過多次變化。最后采用溢洪道底高程196 米,6 孔、每孔凈寬10米,弧形鋼面板閘門,門高6.2 米,最大泄量2270 立方米每秒。
水電站廠房位置和布置經過多種方案比較,采用壩后式廠房,在9 號垛下游離壩腳15 米處,地基巖石為花崗巖及石英片麻巖。壓力鋼管通過9 號垛內引入廠房。原設計裝機2 臺每臺8000 千瓦,后經哈爾濱電機廠建議,采用一臺1.6 萬千瓦機組。水輪機選用HL —211—LJ—225 型,水輪機中心安裝高程126 米。廠房長22.7 米,寬13.3 米,高27米。廠房的水上、水下部分的結構均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開關站布置在廠房下游
東側。
磨子潭水庫和電站的設計,均由治淮委員會設計院承擔。
三、施工
磨子潭水庫施工采用總發包形式。由治淮委員會為甲方(發包人),在工地設辦事處,負責對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的檢查監督,隱蔽工程的驗收,合同的簽定,工程價款的核付及填送基建報表等事宜,并協助解決施工問題。治淮委員會建工局擔任乙方,承包全部工程,成立磨子潭水庫工程局,直接負責全部建筑安裝及大型臨時設施等工程的施工。1956 年3 月,開始進行水庫建設的籌備工作,修建佛子嶺至磨子潭公路,搭建工房等。1956 年9 月8 日,國家建委同意磨子潭水庫隧洞明渠、兩岸清基、工場布置及砂卵石料開采先行開工。9 月19 日,隧洞明渠開鉆,9 月22 日大壩清基,工場布置及砂卵石開采相繼開工。原計劃利用泄洪隧洞導流方案,后為爭取大壩在1957 年汛期起攔洪作用,考慮到河床覆蓋層很淺的有利條件,修改為河床分期導流,加快了施工進度。
清基工作主要是左岸山坡和右岸壩頭石質風化較深,開挖工作量大。經過試驗,應用硐室爆破的辦法,加快開挖進度。
大壩混凝土的澆筑,自1956 年11 月至1957 年1 月,7~10 號垛清基后開始。由于大頭壩有鋼筋布置少,壩體混凝土散熱面多,一次澆筑高度達5 米以上等施工有利條件,利用空心壩垛,裝置吊斗升高運輸,加快了混凝土的澆筑進度。根據施工澆筑高度和工程進度,設置四處拌和場運輸系統。混凝土標號在大頭部分,自基礎至187 米高程、垛墻河床部分137 米高程以下及垛基部分,均采用170 號混凝土;其余部分采用140 號混凝土。混凝土配料,用人工稱配,0.4 及0.8 立方米拌和機拌和,用雙吊斗升高塔及斜坡箕斗運輸,澆灌后人工平倉,機械震搗。
磨子潭水庫施工采用分區流水作業方法,實行“工程任務單”、“計件工資”、“考勤、獎勵工資”等制度和辦法,提高了勞動積極性。加強檢驗,保證了施工質量。大壩混凝土工程約30 萬立方米,從1956 年12 月13 日開工,至1958 年6 月9 日全部澆筑完成,速度之快,在當時亦屬國內少見。
磨子潭水庫的工程質量檢驗和驗收,由磨子潭水庫工程局工程檢驗科負責,各施工單位有質量檢驗員配合進行。大壩于1958 年6 月下旬,由有關方面參加組成驗收小組進行檢驗。大壩基礎處理,壩身混凝土質量,壩身伸縮縫和收縮縫的質量,壩基灌漿質量等方面,都基本符合設計要求。對驗收發現的能夠設法補救處理的,都作了處理。
泄洪隧洞施工,由磨子潭工程局分包給治淮委員會建筑工程局灌漿工程隊和安徽省建筑廳安裝公司負責。1956 年9 月19 日,隧洞明渠正式開挖。從隧洞兩頭開挖洞身,至12 月9 日下午導坑全部挖通。1957 年3 月底基本完成隧洞開挖,11 月19 日開始洞身襯砌混凝土。由于隧洞承受高水頭,除采用較高標號混凝土外,普遍施行真空作業和預震沙漿的方法,以提高強度和耐磨性。1958 年3 月底,洞身襯砌混凝土除出口段外全部完成,進出口段因閘門預埋件未到貨而暫停。1959 年6 月,上游閘門安裝完畢,水庫正式蓄水。隧洞出口高壓弧形閘門于1960 年安裝完成。
泄洪隧洞工程施工拖延多年,前期施工對質量檢查驗收比較嚴格;后期安裝時間過長,未能嚴格檢查檢收。
溢洪道石方開挖由磨子潭水庫工程局分包給治淮委員會建筑工程局機械建筑工程隊施工。1958 年1 月開挖石方,5 月25 日結束。8 月開始澆筑混凝土,10 月中旬停建,直到1966 年佛子嶺水庫加固工程完成后才繼續施工。1968 年10 月,完成澆筑及閘門啟閉機安裝等全部工程。
溢洪道工程于1966 年10 月,由安徽省水利廳會同有關方面,對已經完成的工程進行驗收。工程質量基本符合設計要求,并寫有驗收會議紀要。
水電站施工由磨子潭水庫工區混合隊、磨子潭水庫管理籌備處、水利安裝隊三個單位共同負責。1958 年9 月,廠房機坑和升壓站開挖,12 月25 日澆筑第一期混凝土,至1959 年6 月廠房澆筑到頂。7 月澆筑第二期混凝土。當時設備材料供應不及,工地采用鋼板自行制作蝸殼和輸水鋼管,水輪機安裝和混凝土澆筑平行作業,發電機轉子分段吊裝等措施,終于在1959 年12 月17 日正式發電,提前8 天完成任務。水電站雖有三個單位共同施工,由于施工中把握住質量標準,在電站工程結束后,經測試基本上都達到了設計規范要求。
1969 年7 月洪水漫壩后,造成兩岸壩后基巖的沖刷和部分壩垛基礎滲水的加劇。
1969 年10 月開始修復加固,由安徽省水利廳建筑安裝支隊承擔施工,于1970 年6 月完工。
四、淹沒區遷移賠償
1956 年6 月淮委批準磨子潭水庫淹沒遷移賠償的范圍:“高程190 米以下全部遷移,土地不利用;高程190~198 米之間的房屋不搬,土地照常使用”。經調查,整個淹沒區淹沒耕地4898.6 畝,山林5691.6 畝;淹沒房屋3009 間;需要遷移安置的人口1250 戶5416 人。上述數字由中共六安地委轉報中共安徽省委和治淮委員會,經中共安徽省委于1956 年11 月29 日批準。根據中共安徽省委、六安地委確定的“就近安置,統籌規劃,集體遷移,分散插社,鞏固提高合作社,發展多經生產,增加投入,改善生活”的原則,核定補償和補助經費共216.1387 萬元。1956 年9 月開始遷移安置,是年12 月基本結束。據1984 年調查,庫區移民的生產收入一般要比非庫區生產收入低四分之一左右,有45%的移民溫飽尚未解決。1981 年開始,霍山縣按照資源開發、利用、保護三者并舉,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兼顧的原則,揚長避短,面向山水,調整產業結構。利用發電收益中提取部分返還庫區,進行生產性的開發。這項工作正在分年實施中,已取得部分的效果。
五、管理
1958 年4 月設立佛子嶺磨子潭水庫工程管理籌備處。水電站發電后,于1960 年1 月成立安徽省佛子嶺水電站磨子潭發電所,統管水庫和電站,下設有生技股、養護隊等。1961年3 月改為佛子嶺水電站磨子潭分站。
水庫管理早期定有“大壩觀測制度”、“水庫調度規范”等規章制度。以后管理單位以發電生產為中心,圍繞安全發電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文革”時一度破壞。“文革”后逐漸恢復。1984 年企業整頓時又建立了“崗位、經濟責任制”。
大壩開始蓄水后,設有水文觀測,壩頂平面位移、壩基沉陷、滲水、壩身裂縫等觀測。水文測驗由水文站承擔。庫區布設有黃尾河、闊灘河等6 個水文、雨量站,觀測水文、流量、含沙量、雨量等。
壩頂平面位移觀測采用正垂線法。壩頂平面位移與庫水位、溫度、混凝土收縮徐變與基礎變形等有關。觀測結果表明,以混凝土溫度和水庫水位對位移的影響為大。通過漫壩前后的觀測,位移量的變化沒有反常現象。
壩基沉陷用卡爾蔡司精密水準儀觀測。壩基沉陷以庫水位變化的影響較為顯著,觀測結果表明大壩工作正常。
壩身裂縫在建壩時即陸續發現,經過多年運行,裂縫并不嚴重。垛的收縮縫裂開,于1963 年采用瀝青防水層修補上游面裂縫,肋墩滲水處用噴漿處理,效果良好。1969 年漫壩后,裂縫及滲水現象均無明顯變化。
通過觀測壩基,總體上滲水量不大。1964 年在垛內外兩側打了123 個排水孔;1966年進行上游兩岸山坡部分帷幕灌漿。1969 年漫壩后,壩后滲水量有所增加,但沒有因壩基滲水使基巖產生破壞性的變位。1970 年修復加固時,采取增設深淺孔帷幕、深孔固結、打排水孔等三項措施,滲水情況得到改善。
在佛子嶺安全加固加高工程結束后,防洪標準近期只達1000 年一遇。磨子潭水庫防洪調度的原則是:佛子嶺水庫水位低于121 米,磨子潭水庫水位超過汛期限制水位177米,機組滿發并開隧洞泄洪;當佛子嶺水庫水位達121 米時,磨子潭水庫除發電放水外,關閉隧洞及溢洪道,為佛子嶺水庫蓄洪;當磨子潭水庫水位達202 米時,開啟隧洞和溢洪道泄洪,以保磨子潭水庫安全。
自水庫蓄水以來至1988 年,攔蓄1000 立方米每秒以上洪峰流量有12 年。除1969 年漫壩下泄3160 立方米每秒流量外,其余年份只放發電水或開啟隧洞泄洪,保證了佛子嶺水庫的防洪安全。1969 年7 月1 日開始降雨,至7 日,磨子潭水庫以上已降雨229.2 毫米。7 日20 時水庫水位超過汛期限制水位,達到181.4 米,未能及時泄洪,到12 日已經累計降雨402.9毫米。7 月13 日20 時水位漲到192.9 米,為給下游佛子嶺水庫錯峰,仍未開隧洞泄洪。
14 日10 時庫水位猛漲至199.66 米,入庫流量達4000 立方米每秒,遂打開隧洞泄洪。閘門開啟三分之二高度時,電源中斷。此時佛子嶺水庫已漫壩,通訊中斷。磨子潭水庫水位仍在上漲,11 時決定人工手搖開啟溢洪道閘門。13 時庫水位接近壩頂,于13 時12 分洪水漫溢壩頂,至18 時,漫壩歷時4 小時48 分,最高庫水位超過防浪墻頂0.48 米。這次洪水最大入庫洪峰流量達5780 立方米每秒。漫壩的主要原因是佛子嶺水庫未按規定調
度,蓄水位過高,以致本來可以泄洪的時間沒有泄洪,后又為佛子嶺水庫錯峰蓄洪;泄洪時又因電源中斷,宣泄不及。其次泄洪設備的開啟沒有備用電源,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磨子潭水庫調節徑流,提高了佛子嶺水庫的調節性能。磨子潭、佛子嶺和響洪甸水庫共同灌溉淠河灌區,至1988 年,累計達1.1 億畝。磨子潭水電站投入運行以來到1988年,累計發電量達13.6 億千瓦時。 [1] 

磨子潭水庫旅游資源

編輯
磨子潭水庫,大壩高85米,雄偉壯觀,平湖面積15000畝,上游東西兩河之間有一座崔嵬嵯峨、高聳云際的山峰仙女臺,山頂山巖崢嶸,怪石嶙峋,奇特多姿;下映磨子潭深淵,翠影含黛,風景旖旎。大別山主峰景區--別山湖游船項目建立于此地,這里地處大別山腹地,群山綿亙,奇峰迭出,峰巒峻秀,林木蔥蘢,茶園成片,翠竹連綿,洞天福地,山水迷人,景點遍布,風景如畫,是集觀光、休閑、度假、避暑、探險等功能于一體的湖泊、山岳綜合型風景區。 [2] 
別山湖
游人從渡口上了木筏游船,木筏啟動后靜悄悄地流淌在清徹碧藍的湖面上,別山湖水上的大
別山湖
別山湖(3張)
別山奇峰聳立、山巒疊障,游客們在木筏上觀賞湖光山色、沐浴陽光雨露、品嘗風味小吃、欣賞黃梅小調、品茗霍山黃芽。游覽過程中有游人捕魚吃燒烤的活動,還有上岸游覽古村寨霸王寨的活動,這里有蜿蜓曲折的山間小路,跌宕起伏的山巒,石林相間的峭壁,纏壁而過的澗泉,深不可測的峽谷,一碧萬頃的湖泊。 [2]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霍山縣水電局.霍山縣水利志: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1年10月:237-340
  • 2.    大別山主峰景區  .大別山主峰景區官網[引用日期2012-10-21]
詞條標簽:
水利工程 地理 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