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盉

編輯 鎖定
蓋內鑄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稱為它盉?,F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1] 
中文名
它盉
外文名
Ta He
出土時間
1963年
出土地點
陜西扶風齊家村銅器窖藏
39.2厘米
通    高
37.5厘米
年    代
西周晚期(公元前九世紀中葉~公元前771年)
類    別
青銅器
館藏點
陜西歷史博物館

它盉文物特征

編輯
酒水調合器。盉蓋內鑄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稱為它盉。盉頂
它盉 它盉
上鑄有一雙目炯炯、雙翅微張的臥鳥,盉前有一長頸獸頭為流,后有回首顧盼的龍為扳手。 [1]  龍形流管細長,龍角曲折,張口瞠目,四足屈曲緊貼流壁。鋬為回顧式立體龍紋,曲角吐舌,尾巴上卷。蓋作鳩鳥形,鉤啄,張翼,短尾,尾部系有活鏈和肩部的系相套鑄。腹呈扁圓鼓型,股側飾連續式鱗紋,鼓面中部飾渦紋,周以重環紋和斜角云紋各一圈。這是西周晚期造型特殊的一種盉,僅見數例。《中國青銅器定級圖典》中將其定為一級品。

它盉背景資料

編輯
盉是調酒器,也是溫酒器。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流
它盉
它盉(4張)
行于商晚期至西周。在商末周初,盉是作為酒器組合在禮器之中的。西周中期盉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開始與盤相配,從盤盉的組合來看,盉主要是盛水的,它與酒器組合,用水以調和酒。盉在各時代形制有所區別,商代盉多數是款足(空心足),周代盉就是款足折口,而多四足盉,春秋戰國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盉。商代盉的基本形制有頂流袋足式、頂流有頸袋足式、頂流袋足方體式、小口瓠形圓式、大口寬腹圓足式、提梁壺形三足式;西周時期承襲商代舊制,也有些變化,有大口短梨形三足式、大口長梨型三足式、長短圓腹三足式、高體多檔式、低體為檔式、長方體長流式、短頸鼓腹柱足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形制有低體斂口廣肩短足式、扁圓體四足式;春秋晚期至戰國大都是新形制,提梁形制盉增多,有小口廣肩提梁盉、短頸廣肩式、短頸寬肩式、提梁鳥頭流三足式、方體圈足式、平口鬲式等。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 1.    它盉  .陜西歷史博物館[引用日期2014-07-30]
詞條標簽:
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