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義詞
鐘樓(陜西省西安市鐘樓)一般指西安鐘樓
地點
,
歷史
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今址。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 中文名
- 西安鐘樓
- 外文名
- Xi'an Bell Tower
- 地理位置
- 陜西省西安市市中心
- 建筑年代
-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 文保級別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價 值
- 全國同類建筑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
- 開放時間
- 8:30-21:30
- 門票價格
- 35.00元
- 建議游玩時長
- 1小時
- 適宜游玩季節
- 四季皆宜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陜西省西安市
西安鐘樓歷史沿革
編輯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陜西回到南京后,呈獻了陜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并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
[4]
。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交瘁,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筑級別建成。
[5]
鐘樓建成198年后,經歷了一場整體搬遷。這次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擴有關,鐘樓二樓西墻上,嵌有一方《鐘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筑整體遷移的過程。
鐘樓初建時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的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然而,在其后的二百年間,西安城不斷擴建,在原來的基礎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積,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天的地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南北的軸心建筑。
[5]
辛亥革命時,起義軍曾與在鐘樓與布防的清軍激戰。護國運動時,陜西督軍陳樹藩從鐘樓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鐘樓開設了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戰時期,鐘樓由于其地勢高拔,而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臺。國民黨也曾經利用鐘樓的四面門洞,關押刑訊革命者和進步人士。樓上駐扎軍隊,鎏金寶頂的銅葉被人揭去盜賣,樓體累遭破壞。
[6]
西安鐘樓結構形制
編輯自地面至樓頂總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下部磚石結構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由四面空透的圓柱回廊和迭起的飛檐等組成,高27米。由臺階踏步上至基座的平臺可進入一層大廳,大廳四面有門,周為平臺,頂有方格彩繪藻井,二層四面有木格窗門與外廊相通。
鐘樓構造技術應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則,又有明代建筑技術的革新,整體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藝術風格。樓分兩層,下層為一重屋檐,上層有兩重屋檐,四角攢頂覆蓋碧色琉璃瓦,各層有斗拱鑿景彩繪,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
[7]
鐘樓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斗栱支撐。金頂原來是銅皮包裹,木質內心,解放后,人民政府換成了用真金錘成的金鉑薄頂
[8]
。在微翹的屋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與寬均為6米的十字形券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過去是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可以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封閉,環樓體周圍開辟公路轉盤,以鐘樓為中心輻射出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西、南、北四門相接,地下則開辟有專供人行的環行通道。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攢尖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筑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穩固結實,渾然一體。
[9]
縱觀整個大明王朝,西安鐘樓的建筑形制、級別之高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國都南京。在皇權社會當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西安鐘樓的重檐攢尖式屋頂和故宮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龍畫鳳的和璽彩繪,同樣只使用于皇家建筑當中。
[5]
西安鐘樓文物遺存
編輯西安鐘樓景云鐘
鐘樓的西北角懸掛的大鐘,已不再有報時的功用,但是逢年過節依然會被敲響,祈福平安。鐘樓一開始懸掛的并不是這口大鐘,而是鑄造于唐代的一口名為“景云鐘”的大鐘。
景云鐘鑄成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李旦親自為其撰書銘文,鐘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里,一直為西大街廣濟街口的皇家道觀景龍觀(后改稱迎祥觀)所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對景云鐘進行錄音,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每年除夕之夜作為辭舊迎新的“新年鐘聲”進行播放,并一直沿用,在2000年景云鐘還登上過中國郵票,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鐘”。
[10]
安史之亂中,迎祥觀和鐘樓化為灰燼,景云鐘也廢棄不用。及至
明代鐘樓在原址上被重建,景云鐘也得以再度面世。鐘樓東遷,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說地名“橋梓口”因此而得名。奇怪的是,雖然鐘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正好像是“待甕以呼”,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最后只好按照1∶1的比例仿制景云鐘,再造一口鐵鐘,懸掛于鐘樓之上。

西安鐘樓(4張)
1996年西安市決定仿制唐景云鐘。仿制的景云鐘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鐘裙外徑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經多方努力,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數百年的晨鐘暮鼓再次在古城響起,現懸掛于鐘樓西北角。
[11]
西安鐘樓碑刻
西安鐘樓一層大廳的西墻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后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陜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陜西監察御使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后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
《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三塊碑刻將鐘樓的歷史價值,及其代表的濃厚的君主專制社會政治色彩恰如其分的予以記錄和評價。
[3]
西安鐘樓門窗浮雕
西安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代盛行的裝飾藝術。每一層的門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蘊含了一個古代典故。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
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
“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
| |
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
| |
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
| |
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
“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甄龍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和“陶侃運磚”。
| |
第二層南門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自東向西依次為:
| |
第二層北門為“仙醉酒”,自西向東的浮雕人物和南門相同。 | |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
| |
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
|
西安鐘樓文物保護
編輯1953年至1958年,國家對鐘樓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維修,加固了樓的臺基座,拆換了樓梯、地板和部分柱子,增添了欄桿,翻修了全部門窗。樓的內外進行粉刷油漆,并按原樣裝置了鎏金頂和增加了避雷設施。
1953年,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成立,最初為西安鼓樓陳列館,1957年成立西安市鐘鼓樓保管所,主要負責西安鐘樓鼓樓的日常維護維修、安全保衛和參觀接待,2008年因業務拓展,加掛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牌子,強化了藏品征集、陳列展覽和社會宣傳教育職能。
[13]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同時公布保護范圍:其重點保護區為鐘樓基座四周邊內;一般保護區為由重點保護區外延36米;建設控制地帶為由一般保護區再外延72米。
2004年,西安市重新編制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規劃,開工的西安地鐵二號線經過鐘樓。為確保西安鐘樓的安全,陜西省、西安市文物局和地鐵辦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出保護文物的具體方案,先后完成了《西安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二號線通過鐘樓及城墻文物保護方案》、《西安地鐵二號線對鐘樓影響專題研究成果》、《西安城墻南門、北門地鐵二號線穿越區安全性評估及西安地鐵二號線施工沉降與運行震動對城墻影響專題研究成果》等方案和研究成果,運用數值模擬分析等手段科學合理地確定古建筑沉降標準,這些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經過工程實踐證明前期設計的文物沉降指標符合工程實際,鐘樓左線、右線最大沉降值低于指標5mm,城墻南門、北門沉降值也都在允許的范圍值。
[14]
西安鐘樓歷史價值
編輯西安鐘樓名樓文化
編輯西安鐘樓軼聞傳說
編輯明萬歷年間,關中發生了大地震,死傷萬人。知府坐臥不寧,請來迎祥觀的道士高承之商議此事。
高承之是長安城久負盛名的老道士,他告訴知府鐘樓東遷半里,地動必然消除。上古“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時候,海水向東流去,這才有了關中平原。但有一條大鰲魚不愿離去,就用嘴鑿了一條大川,把自己隱藏其中。后來地裂山突,這條大川就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鰲魚就游到露出地面的大川口,呼吸空氣,噴沙擊浪,地震由此而來。
知府立即命令全城鐵匠趕制一條百丈條鐵鏈,準備降鰲建樓。士兵用撅頭刨開地面,露出四快大石頭,揭開石條,果見下面有一深井,流水嘩嘩作響。不一會兒,水柱奪井而出,噴涌天空,隨即見到一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用寶劍鎮住鰲魚,命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然后沉入川底。知府又令人鑄起大鐵圈,緊緊箍住川口,將鐵鏈的另一端壓在下面,再征用五千工匠,夜以繼日趕修種樓。從此以后鐘樓巍然屹立,鰲魚被鎮壓在川底,再也不能興妖作怪了。
[11]
西安鐘樓旅游信息
編輯地址: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
門票:35元/人;鐘、鼓樓雙樓套票50元/套
時間:8:00-18:00
交通:市內公交、地鐵2號線,鐘樓站下車
文化活動:
1.仿秦樂府編鐘表演:①鐘樓神韻②趕牲靈③春江花月夜④喜洋洋⑤茉莉花⑥彩云追月⑦友誼地久天長⑧花好月圓⑨鐘樓神韻⑩迎賓曲
2.仿古儀仗“晨鐘”表演:時間長度15分鐘,早八點半,十三名仿古武士登樓敲擊仿唐景云鐘24響。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西安鐘樓,鼓樓門票票價擬上調至35元/樓/人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8-01]
- 2. 國務院關于公布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7-25]
- 3. 鐘鼓樓歷史沿革 .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引用日期2015-07-25]
- 4.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傳第三》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25]
- 5. 中央電視臺《文化大百科》 20130107 西安鐘鼓樓 .中央電視臺[引用日期2015-07-25]
- 6. 西安鐘樓的前世今生 .西安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07-25]
- 7. 鐘鼓樓概況 .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引用日期2015-07-25]
- 8. 西安必去十大文化景區 鐘樓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7-25]
- 9. 鐘樓:穿透歷史的鐘聲 .西部網[引用日期2015-07-25]
- 10. 景云鐘:天下第一名鐘 .中國日報網[引用日期2015-07-26]
- 11. 鐘樓東遷歌碑 .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引用日期2015-07-25]
- 12. 陜西數字博物館推出《陜西省禁止出境國寶展》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7-26]
- 13. 鐘鼓樓博物館職能 .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引用日期2015-07-25]
- 14. 陜西省西安地鐵建設文物保護取得初步成效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07-25]
- 15. 西安九大地標性建筑 鐘樓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7-26]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