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ng nán]  

江南

(地理區域概念)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江南,是指地理區域,顧名思義,意為長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時期,江南屬漢地九州,被中原稱為"吳越" [1]  。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鄉、繁榮發達等著稱。
江南是一個人杰地靈、山青水秀的地方,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終代表著美麗富饒的水鄉景象;至今也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資源豐富,商品生產發達,工業門類齊全,是中國綜合經濟水平最高的發達地區。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江西東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區(摘自央視紀錄片《何處是江南》)。
自古以來,江南漢族地區曾有會稽郡吳郡江南道兩浙路等行政劃分。
  • 人文歷史
江南是如何煉成的? 2018-11-29 18:11
江南是如何從越劍吳鉤的殺氣騰騰演化到今日的小橋流水人家的?跟著我們的腳步,帶你穿越古今,領略最美的江南!...詳情
相關新聞
內容來自
中文名
江南
外文名
Jiangnan
代表文化
吳越文化
代表器物
青花瓷烏篷船紫砂壺油紙傘
代表名勝
園林西湖水鄉古剎
代表戲劇
越劇昆曲南戲
美    食
小籠包東坡肉大閘蟹桂花藕
香    茗
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祁門紅茶
民    系
江浙民系
水    系
太湖錢塘江江南運河
調味品
紹興酒鎮江醋
所屬地區
南方華東地區
典型城市
蘇州杭州黃山湖州紹興無錫

江南歷史沿革

編輯

江南遠古時期

斷發文身的越人 斷發文身的越人
1993年發現的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區早在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
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有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生活在江南地區的新石器遺址的主人,后來成為百越的先民。 [2]  先秦時期,江南屬百越之地,被中原稱為"吳越",已有眾多古越人在此生息。 [1] 
先民文化
斷發文身:吳越部落有其鮮明的文化標志形式,如舟揖、農耕、印紋硬陶、土墩墓懸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斷發文身,尤其是斷發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記載。在大港北山頂3處土墩墓發掘出土文物百余件,發現反映勾吳“斷發文身”習俗的實物形象。 [3] 
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
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3張)
干欄式建筑:河姆渡文化的“干欄式建筑”,是考古學上首次確認的此類建筑,距今大約7000年,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最為重要的遺跡現象之一。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 [4]  [5-6] 
龍舟競渡: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遠古越人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的記載。中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劃船競速,寓娛樂于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 [7] 
稻作:根據近代考古學的證據,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馴化。蘇州草鞋山遺址發現的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有灌溉系統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連同常州圩墩、高郵龍虬莊、昆山少卿山、溧陽神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為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2] 

江南先秦時期

泰伯、仲雍斷發文身,與民并耕 泰伯、仲雍斷發文身,與民并耕
江南地區屬揚越于越境域。周太王的兒子泰伯仲雍帶著親族來到蘇南地區的無錫、常熟一帶,建立勾吳王國。
泰伯、仲雍“斷發文身”,接受當地習俗,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并把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當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歸附于泰伯 [8-10] 吳越僅是古代的國別,并非民族共同體。具體來說,它指春秋時建立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句吳于越二國。 [3] 
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據《吳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之時,越兵橫行于江淮之上,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可知史書中出現的“江南”一詞,在東周春秋時期,最早指的便是現今浙江江蘇安徽等省一帶,也就是東周時的吳國越國等諸侯國區域。 [11] 

江南秦朝之后

水墨江南 水墨江南
秦統一天下時期的《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此書中出現的江南,指的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后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晉永嘉之亂后,今中原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為都,是為東晉。隋朝,這一時期的江南有時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帶。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囊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蘇、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東南部、貴州東北部之地,治所在蘇州。安史之亂后,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靖康之亂以后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江南地區 江南地區
北宋改道為路,于江南地區置兩浙路江南東路。其中兩浙路下轄杭州越州蘇州潤州湖州婺州明州常州溫州臺州處州衢州睦州秀州江陰軍順安軍,治杭州;江南東路下轄江寧府宣州徽州信州江州饒州池州、太平州、南康軍廣德軍,治江寧。
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于行政區劃。明代袁可立在蘇州為推官,史官在評價他的政績時稱呼道,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
順治二年以明朝南直隸轄區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后改為江南省。同江西省一并由兩江總督管轄。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指代傳統的江浙地區。順治十八年撤銷江南省,分設安徽省和江蘇省(江蘇巡撫,江蘇布政司駐蘇州)。

江南代表城市

編輯
江南諸路 江南諸路

江南地理環境

編輯
江南水鄉 詩意紅梅 常州第一園林 江南水鄉 詩意紅梅 常州第一園林
“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狹義的江南多指長江以南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嘉興杭州無錫上海常州
地理上的江南范圍還包括浙江的紹興金華寧波麗水舟山臺州衢州溫州;安徽的黃山蕪湖宣城馬鞍山池州銅陵;江西的上饒景德鎮部分區縣;江蘇的鎮江南京部分區縣。
水墨江南 水墨江南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江北”、“中原”等區域概念相并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
廣義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一市長江以南地區。與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貴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面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范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范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太湖廬山贛江鄱陽湖衡山湘江洞庭湖,這三處山江湖流域分別是吳越文化贛鄱文化湖湘文化的發祥地。 大江南的定義始于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
煙雨江南 煙雨江南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于行政區劃,但其劃分往往不具有江南的代表性,如明清時期的江南路。而五代十國的吳越國、宋代的兩浙路、唐代的江南東道,則很好的代表了江南區域。

江南地形地貌

編輯

江南概況

江南水鄉 江南水鄉
相對于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
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陽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

江南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 Plain,Middle and Lower ;Ch'ang Chiang Chung-h
長江中下游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sia-yu P'ing-yuen)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為中國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國等7省市,素有“水鄉澤國”之稱,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化學等,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水陸交通發達。狹義的江南主要指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下游與東部地區。
長江中下游平原介于東經111°05′~123°,北緯27°50′~34°之間,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南麓及黃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錢塘江杭州灣以北沿江平原,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100~400千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皖蘇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等6塊平原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溫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揚子準地臺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系列斷陷盆地,后經長江切通、貫連和沖積后,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整體。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堊系―第三系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流水沖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濱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長江天然水系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該區成為中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同時該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等。

江南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指中國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東的
江南丘陵 江南丘陵
丘陵的總稱。
江南丘陵也是傳統地理、人文學上的江南地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蘇西南部、浙江西部邊境。該地域低山、丘陵、盆地交錯分布,以湘江贛江流域為中心。介于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盆地中的白堊系和下第三系紅色地層廣泛出露,形成紅色盆地,這些紅色地層被河流切割成丘陵,則稱為“江南紅色丘陵”,海拔200~600公尺左右。盆地丘陵周圍為海拔1,000~1,500公尺的低山,安徽南部的黃山九華山,江西東部有懷玉山雩山,江西、湖南之間有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武功山,湖南西部有武陵山雪峰山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洼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后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游勝地。

江南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盆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
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江人民的母親河。

江南氣候條件

氣象分界圖 氣象分界圖
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江南地區長江南嶺間所含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和福建北部(從南嶺向東延伸)等地。"
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分說明:"江南地區:南北向基本浙贛和湘黔兩條鐵路線為界分為南部和北部,東西向基本以江西省東北部與浙江交界的南北延伸線和江西與湖南交界線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樣,江南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是個很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和人生存的區域。雖然歷史上江南區域的氣候也并非一成不變,如有資料顯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發展的突然中斷,實際上是與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發的特大自然洪災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不少良渚文化遺址如吳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層上都普遍覆蓋著一層泥炭層,說明此地曾被洪水覆蓋過。另外,據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書,中國的氣候也有著從暖濕逐步變得冷干的總趨勢。但總體上,江南區域的氣候變化幅度要較其他區域小。
黃今言主編的《秦漢江南經濟述略》一書認為秦漢時期江南的氣候條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氣溫高,日平均溫度大于0℃的農耕期、大于5℃的生長期、大于10℃的植物活躍生長期、大于15℃的喜溫作物水稻的適宜生長期長;二是降水豐富,長江、錢塘江以北的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1600毫米,長江丘陵地區大于1600毫米,為各種作物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且雨熱同季。秦漢之后的江南地區,雖然在具體的氣候指數上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的特點變化并不大。相比北方的干冷,嶺南的濕熱,人體在江南這樣的氣候條件下是非常舒適度的。

江南江南經濟的發展

編輯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勞動人民不斷南遷,既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北勞動人民相互學習、辛勤勞動,是江南經濟發展和繁榮的重要原因。經濟發展首先表現在農業上,墾田面積日益增多,耕作技術有很大改進,牛耕已經普遍推行,糞肥也在推廣,單位面積產量增加,麥、菽等北方作物開始在江南種植。
三吳地區的農業尤其發達,水利工程的興修很受重視,如東晉在曲阿(今江蘇丹陽)修新豐塘,溉田8百余頃;在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筑荻塘,溉田千頃;在會稽句章(今浙江慈溪西南)修復漢代舊堰,溉田2千余頃。南朝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2千余頃;修赤山塘(今江蘇句容市西南),上接九源,下通秦淮。人們在河道建立堰閘以控制水位,旱則開啟,引
上海 上海
江水灌溉;澇則關閉,避免泛濫成災。又筑堰圍湖,開墾出土壤肥沃、產量很高的“湖田”。因此,三吳成了江南糧食的主要產區,“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宋書·孔季恭等傳》史臣語)。其次表現在手工業,冶鐵作坊如梅根冶(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與冶唐(今湖北武昌),除兵器外,多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技術也有顯著進步,創雜煉生鍒法,即把生、熟鐵混雜冶煉,反復錘打,成為質量較純的鋼鐵,養蠶繅絲技術大見提高,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蠶繭一年收獲四五次,而永嘉郡(治今浙江溫州)一年收獲八次。
國家專門設立錦署,使絲織業逐步發展起來。由于江南河流縱橫,為適應經濟、軍事的需要,造船業特別興旺,既能制造載重2萬斛(約2千噸)的大船,又能制造速度很快的艦只。其它如燒瓷、造紙、漆器等也都具有很高的水平。經濟的發展促進商業和城市的繁榮。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最大的城市,南朝蕭梁時擁有140余萬人口,成為各地農產業、手工業品的集散地,城內外的貿易市場10多個,來往船只成千上萬。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陽、壽陽、番禺等地,也都是有名的商業城市。

江南區域文化

編輯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中原”等區域概念相并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和人文區域。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是蘇南皖南、上海、浙江、江西北部。江南核心區是所謂“水鄉江南”,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生態型,因其位于平原澤國之上,故和山地江南濱海江南相區別,因其最具代表性,所以也被認為是狹義江南。
上海師范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自成一體的、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的某種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正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性與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才顯示出它對儒家人文觀念的一種重要超越。由于詩性與審美內涵直接代表著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說人文精神發生最早、積淀最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實現了它在邏輯上的最高環節,并在現實中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區域文化精神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長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顯現出來的,它包含對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認識的總和。一方面,它不斷變易、逐漸豐富,隨著人類各種活動的漸次展開而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并沉積;另一方面,它又相對穩定,始終保持著一些使之區別于其他區域的獨特品質。而在此過程中,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為一個最基本的限定,規定了這一區域文化精神的歷史走向。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度里,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繽紛多彩、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僅就漢民族文化圈而言,大體可以以長江為界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文化區域。“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冀北”的清辭麗句形象地概括了兩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方草木蔥蘢、清奇瑰麗,北方則土厚水深、雄渾闊大,在這樣有著顯著差異的自然環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區域中,東南地區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區域。特別是唐宋以來,東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財賦之所區、士大夫淵藪,“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也從‘開封——長安’東西向軸線徹底移向江南地區,最終落在‘杭州——蘇州’南北向軸線上。” 也正如宋史專家劉子健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這是史所稀見的。”
山水情人葉千華)說:“江南文化是一種意境文化,一種詩情文化,一種畫意文化,一種韻味文化,一種秀美文化。它蘊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嵐霧中纏綿,有著禪意般的美麗。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江南人文

江南地域博大,文化上也有些區別,其中人文江南多指的便是上海,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寧波麗水舟山臺州溫州衢州,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安徽的黃山宣城馬鞍山蕪湖池州銅陵,江西的上饒景德鎮部分區縣。從唐宋起所賦予江南的文化,讓江南從一個地理名詞真正變為一個包含著美麗、文氣與富庶,被世人不斷向往和憧憬的詞。在經濟重心不斷南移中,江南地區也逐漸取代中原地區,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長江三角洲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江南不僅素以魚米之鄉、風景秀麗著稱,重文也是江南的傳統之一,這也鑄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算是一種情義綿長的代表,被廣為傳頌的才子佳人等佳話則是對文化底蘊的另一贊美。白墻青瓦小橋流水式的經典江南建筑風格也別有一派恬靜內秀的韻味。咸鮮潤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為部分江南的一種代表。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稱,位于南京秦淮河夫子廟是紀念孔子的廟宇,夫子廟建筑群中的江南貢院在古代為學子科舉考試的考場,均是江南科舉文化的象征。
除此以外江南還有許多著名的書院。四大書院有三個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石鼓書院。其它還有紫陽書院、八桂書院、象山書院麗澤書院東林書院明道書院茅山書院、齊山書院、陽明書院甘泉書院、會華書院、李白書堂、五經書院等。
從古至今,歌詠江南的大量文學作品構筑了中國人想象中的“江南”。白居易的《江南好》,蘇東坡的《望江南》等。

江南人文精神

烏篷船
——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地域的象征,烏篷船雙腳劃漿,手中甚至還擎著一只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這種特色的,大概誰都會立即想到江南。只有江南,才有腳劃的烏篷船。“船頭一壺酒,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這是放翁老人的閑情。
輯里絲
——江南絲中極品
杭嘉湖絲綢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已經如同今日最熱門的股票一樣:熱銷海外,價格變化無常,而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全世界的神經。它的品質位居榜首,中國的皇室和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一件由杭嘉湖絲綢制作的華服為榮。而在最新的考古發現中,這里還被證實為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區的湖州市被發現,距今4700多年。
歷史概述
漢代之后,北方多戰亂,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明清江南桑蠶絲綢業達到頂峰。
絲綢之鄉形成的條件
杭嘉湖平原位于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四周高,中間低,水網密布,不利于排水。桑樹耐旱,不喜濕,那么究竟杭嘉湖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把“滄海”變成桑田的呢?
水利上,歸功于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河渠溇港和運河荻塘,所謂“橫塘縱溇”。在雨季河水會流入太湖,在旱季則引太湖水灌溉農田。
  在土地上,人口的遷移,特別是在南宋后,人口的大量南徙,為了解決糧食等問題,加強對農田的開墾,許多沼澤地都被改造成膏腴農田,還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
  水質也是影響絲綢質量的重要因素,繅絲需要大量的水,長江流經杭嘉湖地區,水流緩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積下來。
  生產模式上,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形成特有的生產模式,保證了桑樹生長。
  在傳統養蠶技術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以浙江余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后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制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采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干”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喂蠶,絲光白而韌。
歷史輝煌
明清兩代,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
  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寧﹑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的﹑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的織造局。掌織辦宮廷所需及官用之綢緞、絹帛、布匹等紡織品。清皇室內各府規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龍袍、鳳衣都必須用此地的絲綢精織而成。清康熙時織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選取湖絲作經線制成的。
江南古鎮南潯
地處太湖與運河臂環,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據小鎮面積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絲織物——4700年前新古器時代的絲綢殘片,就早在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出土了,如果要說到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也許沒有比這里更好的了。
青花瓷
——元明清三代之國器中國是瓷器的國度,而元明清三代以來瓷器中最為著名者,乃是創自江南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景德鎮這塊丘陵盆地中,徽文化贛文化歷經千年交融,最終孕育出聞名于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盡了斯物真味: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龍泉劍
——鐵英淬鑄的冷兵君子
劍被稱為冷兵器時期的 “百兵之君”,史傳劍由黃帝和蚩尤制造,所以他們亦被并稱為中國古代的兵主和戰神。吳王金鉤越王劍,江南吳越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劍道獨步天下之處。其中的歐冶子,被奉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越國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嶺中的龍泉,鑄成了龍淵、太阿與工布這三把名劍。
藍印花布
——鄉野的氣韻
輕軟飄逸的藍印花布,與細橋粗水、粉墻黛瓦、茵柳嫣桃,及淡淡的茶煙氤氳、輕輕的弦索彈唱,一起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藥斑布”,屬于民間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國各地,但在江蘇、浙江尤其盛行。
油紙傘
——消失的精致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里泡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叫做“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取用方便等特點外,更深層的因素在于地域特色的制約。那里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變化無常的氣候,決定了它角色空間的不可限量。
黃泥螺
——此味只應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個季節為佳,桃花開時,殼軟味美;梅雨時,脂膏滿腹,適合泡黃酒,浸個—兩宿,“膏溢殼外,瑩皆若水晶”;中秋時,泥螺雖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卻粒大脂豐,腌食別有滋味。市場上賣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寧波泥螺富有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藥,其肉入藥,以鹽、酒漬食,有補腎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潤燥之效,《本草綱目拾遺》即說:“吐鐵能潤喉燥、生津。”
龍井茶
——一杯清茶有山水
不知是龍井成全了這里的茶,還是這里的茶成全了龍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來龍井一游,拾級登山,閱盡滿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誰都會叫開半掩的農戶門扉,坐到咿呀作響的竹椅上,跟熱情的主人討—碗剛沏好的龍井茶喝,這時的景象,則是“令人對此清心魂,—啜如飲甘露液”(明·屠隆《龍井茶》)的了。
紫砂壺
——紫砂泥土蘊乾坤
茶壺的功能,本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單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則作用于精神的滋潤。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這樣的理念統領下,在藝術的圣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壺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誕生的。它是江南的風物,更是中國的美器,乃至于人類創造的瑰寶。
紹興酒
——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發源于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歷史與啤酒、葡萄酒同樣悠久。
紹興酒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太雕等多個品種。元紅又名“狀元紅”,因酒壇外表涂朱紅色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吳韻》
歙硯
——龍尾石的人文精神
歙硯因產于歙州(州府即今安徽歙縣)而得名。以婺源(古屬歙州,今屬江西)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故歙硯又稱龍尾硯。唐開元年間已有生產,南唐時形成一定規模。歙硯石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里,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按天然紋樣可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
徽墨
——黃山松的鳳凰涅槃
徽州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湖筆
——漢字的書寫者
湖筆,與徽墨、宣紙、歙硯(端硯)并稱為“文房四寶”。湖筆的產地在浙江湖州南潯區善璉鎮。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繡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宣紙
——中華文化的載體
宣紙產于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是中國古代用于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于唐代,歷代相沿。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涇縣。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江南學者研究

編輯
江南含義的歷史變遷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現“江南”的記載是《史記·五帝本紀》:“舜……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里所言“江南”的意義實在太廣泛了。
到秦漢時期,“江南”的含義略顯明確,主要指的是今長江中游以南的地區,即今湖南省、湖北南部和江西部分等地。《史記·秦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見當時“江南”的范圍之大。但據《史記·五帝本紀》,可知其南界一直達到南嶺一線。在漢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已經十分寬廣,包括了豫章郡、長沙郡、廬陵郡,相當于今天的江西省湖南省。當然,在兩漢時期,洞庭湖南北、贛江流域地區應是江南的主體,其中的“江南”說的就是這一地區。隋代,“江南”也被用作《禹貢》中“揚州”的同義詞,但實際上“江南”還有江漢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①因此,《史記·貨殖列傳》中關于“江南豫章、長沙”與“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來,都屬湖廣、江西地區;而《項羽本紀》云“江東雖小,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中的“江東”,事實上也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②較為明確的江南概念應當是從唐代開始的。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江南道的范圍完全處于長江中下游。
① 參見周振鶴:《釋江南》,載《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另見周振鶴:《隨無涯之旅》,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324--334頁。
②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一《江南》,上海書店1983年據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復印本,第245頁。
③ 參見周振鶴:《釋江南》,載《中華文史論叢》第49輯。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于行政區劃的。如清代所謂的“江南”,主要指的是今天長江下游的江蘇、安徽、上海地區。但經濟意義上的“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浙西、徽州、吳或三吳地區。明代已經將蘇、松、常、嘉、湖五府列為“江南”經常性的表述對象,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已在全國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地位,且備受國家倚重。嘉靖年間的嘉興府海鹽縣人鄭曉,就是以這些地區來論述江南的。
當然,明清人對“江南”一詞的運用還是相當隨便的。在他們的意識中,只要與這些地方有關聯的,就可指為“江南”,絲毫不會注意有什么界域存在。
① [明]鄭曉:《今言》卷三,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39頁。
② [明]盧涇才:《上史大司馬東南權議四策》,載[明]馮夢龍編撰:《甲申紀事》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明末清初人顧炎武在其著《天下郡國利病書》(民國二十五年涵芬樓影印昆山圖書館藏稿本)原編第十一冊“浙江上”中所述的相同內容,顯系直錄盧氏原文。
③ [清]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假虎威古玩流殃,奮鷹擊書生仗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頁。
當代學者
就是在今天,學術界對于江南的界定,也常有歧異。
傅衣凌等學界前輩研究江南伊始,一大批關于江南的論著從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環境甚至地質構造等各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討論。傅衣凌的《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①、《明清農村社會經濟》②、《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③和《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④,盡管所論多涉江南地區,但尚未對江南作出一個明確的界定。
較早對江南的含義提出討論的是王家范,在他早期關于江南市鎮結構及其歷史價值的研究中,認為至遲在明代,江南地區就已是一個有著內在經濟聯系和共同點的區域整體,官方文書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也將五府乃至七府并稱,因此,最早的江東經濟區(嚴格地說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事實上已經初步形成,而且這個經濟區當時是以蘇、杭為中心城市,構成了都會、府縣城、鄉鎮、村市等多級層次的市場網絡。⑤劉石吉在其《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表示,江南是指長江以南屬于江蘇省的江寧(即南京)、鎮江、常州、蘇州、南通、松江和太倉直隸州,長江以南屬于安徽的宣州徽州、太平、寧國以及浙江的杭州、紹興、寧波、嘉興、湖州地區。⑥洪煥椿、羅侖主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一書,也對江南下了一個自己的定義:主要是指太湖、錢塘江流域,大運河長江南岸。①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江南旅游

編輯

江南著名景點

江南園林
南京瞻園、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無錫寄暢園被并稱為江南四大名園。
江南園林是以開池筑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興盛于六朝,終于明清。以蘇州市南京市、常州市、紹興市、杭州市、無錫市黃山市湖州市、上海市、嘉興市、上饒市池州市宣城市蕪湖市等城市為主。由于歷代戰火問題,如今私家園林以蘇州保存最多,蘇州園林也被作為園林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南京玄武湖是當代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江南六大名園
紅梅公園分三區八景。在公園的南部是文物古跡區,有紅梅閣文筆塔;在公園的西北部是娛樂活動區,有運動場、春暉茶室、青少年活動場所、游艇、聽松樓和舞廳;在公園的東部是科普教育區,有動物園、盆景園、月季園和屠一道根藝藏珍館等。在我國古都北京有著名的燕八景,那是人們到了北京后非去不可的地方,而在紅梅公園里,根據各區景點的不同特色,也是分為八景:這就是紅梅春曉、古剎鐘聲、曲池風荷、青巒倒影、鳳橋花徑、翠薇秋霞、孤山雪松、文筆夕照。 [12] 
常州:江南風韻 詩意紅梅公園 常州:江南風韻 詩意紅梅公園
梅閣始建于唐代昭宋年間,距今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的紅梅閣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閣高1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祀玉室,斗老,文昌;下層為祀師堂,祀道教的祖師爺張天師等。整個建筑古樸厚重,氣勢雄偉,為一般樓閣所少見。每到冬末春初之時,紅梅怒放,人們或游園賞梅,或登樓眺望雪景,自有樂趣。紅梅閣的對面有一千古珍奇遺跡冰梅石。清代常州著名詩人趙翼曾如此稱贊紅梅閣的美景“出郭尋春羽客家,紅梅一樹燦如霞。樵陽未即游仙去,先向瑤臺掃落花……”。紅梅閣樓上還辟有“常州歷史名人陳列館”。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和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的張太雷,早年經常到紅梅閣攻讀嬉戲。 [12] 
瞻園
瞻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乾隆皇帝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位于南京城南瞻園路。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總面積15621平方米。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
素以假山著稱,全園面積僅八畝,假山就占了3.7畝。回廊也頗具特色,串連南北,蜿蜒曲折。進園門后,透過漏窗便隱約可見一座奇秀的石峰“仙人峰”,傳說是宋徽宗時“花石綱”的遺物。
瞻園
瞻園(2張)
瞻園秦淮風光帶上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在劉敦楨所著《中國園林》巨幅集錦畫冊中,將瞻園作為古金陵園林唯一的代表作,載入中國園林史冊。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以石勝”,成為瞻園的主要特色,園中北假山即為明代遺物。1958年后,南京市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設在園中。瞻園,舊院嫵媚,新容俏麗,深厚的基礎更添時代的活力。瞻前顧后皆妙景,懷古賞新兩相宜。
寄暢園
寄暢園
寄暢園(2張)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2012年底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筑,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后來也稱雙鶴齋),均為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
拙政園
拙政園
拙政園
拙政園(3張)
,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于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83.5畝,開放面積約73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筑園林遺產,約38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
留園
留園
留園(2張)
留園位于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內 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筑,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
同治年間盛旭人(其兒子即盛宣懷,清著名實業家政治家,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創始人)購得,重加擴建,修葺一新,取留與劉的諧音,始稱留園。科舉考試的最后一個狀元俞樾作《留園游記》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留園內建筑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墻、洞門等建筑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水繪園
水繪園位于如皋市城東北隅,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原是邑人冒一貫的制業,歷四世至冒辟疆時始臻完善。冒辟疆將舊園重整,賦予思想,精心增飾,在園中構筑“妙隱香林”,“壹默齋”,“ 枕煙亭”,“寒碧堂”,“洗缽池”,“小語溪”,“鶴嶼”,“ 小三吾”,“波煙玉亭”,“湘中閣”,“澀浪坡”,“鏡閣”, “碧落廬”等十余處佳境。清初名士陳維崧在《水繪園記》中寫道 “繪者,會也,南北東西皆水繪其中,林巒葩卉坱圠掩映,若繪畫然。”
冒辟疆營造的水繪園不設垣墉,環以碧水,園中憑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畫圖。這里,有畫堤的兩岸夾鏡,涪溪的窈窕,香林的妙隱,似鏡浮的茅亭,洗缽池的空明和嶼地的不羈,水中倒映著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懸露 ”,爽秋的“潑煙玉”,更有那遲疑的澀浪坡和怡淡的枕煙亭。園中以洗缽池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園分為數塊。再加上水中洲,在其回環的水道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齋、一廬、二閣、三亭剩下來的就全是水景了,這正好點出了地處長江三角洲水網平原上的造園特色。
明朝滅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于是把水繪園改名為水繪庵,決心隱居不仕。當時名士錢謙益吳偉業王士禎孔尚任陳維崧等紛紛前來如皋相聚,在園中詩文唱和。時人說:"士之渡江而北,渡河而南者,無不以如皋為歸。"水繪園盛極一時。

江南江南四大名樓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和江蘇南京的閱江樓被人們譽為“江南四大名樓”。
樓閣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建筑,“樓,重房也”;“閣,樓也”。這就是說,樓閣一般都是兩層或兩層以上的建筑,且都以木質為主要結構。在中國古代,不管是佛、道、儒這些宗教門派,還是皇家貴族,都把樓閣看作是神圣、尊貴和威嚴的象征。在修建的眾多樓閣中用于觀景、賞景的樓閣很多,也分布很廣,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這些樓閣一般臨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這些樓閣也是文人雅士們匯聚之所,許多文學名篇也因這些樓閣而誕生,而這些樓閣也因這些文章的流傳而聲名遠揚。當然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的滕王閣、黃鶴樓和岳陽樓了。
滕王閣
滕王閣
滕王閣(2張)
滕王閣,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贛江之濱,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歷經磨難。在建閣至今的1300多年中屢毀屢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夠再現古閣的風姿,而且規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閣最后一次被毀于北洋軍閥鄧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開始了第29次滕王閣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閣共9層,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樓閣。在閣的第六層東西兩面,各掛著寫有“滕王閣”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字體;閣的三個明層四周,均建有平座欄桿,以供游人遠眺;在第五層的屏壁上,還鑲嵌著銅制的王勃滕王閣序》碑;在滕王閣的門柱上,還有毛澤東親筆手書的《滕王閣序》中的佳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滕王閣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它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為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閣序》讓其在三樓中最早天下揚名,故又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登閣縱覽,春風秋月盡收眼底,近可見仿古商業街迂回曲折,錯落有致,西側贛江、撫江浩浩匯流,遠處長天萬里,西山橫翠,南浦飛云,長橋臥波,令人心曠神怡。
岳陽樓
岳陽樓
岳陽樓(2張)
位于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陽樓,它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臺,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遭貶,謫戍岳州(今岳陽市)。次年,張說便在魯肅的閱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樓閣,并正式定名為岳陽樓。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擠,被貶岳州后,重修了岳陽樓。建成后,滕子京請當時的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其中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后天下人之樂而樂”被中外廣為傳誦,亙古不衰。岳陽樓也與范仲淹的這篇《岳陽樓記》一起聲名遠播。故有湖南岳陽樓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如今(2012年底)人們看到的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個木質結構的建筑,她從清朝時期重修后,歷經百余年加之幾十年的戰亂而沒有被毀。雖說樓的高度僅有19.72米,比滕王閣和黃鶴樓的規模小得多,但是這個屹立在洞庭湖邊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說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不是在建國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風格的樓閣。
黃鶴樓
黃鶴樓
黃鶴樓(2張)
黃鶴樓在湖北武昌長江南岸,相傳也始建于三國,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于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句。宋畫《黃鶴樓圖》再現了宋樓的面貌。圖中黃鶴樓建在城臺上,臺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淼。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以后,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現僅留當時樓貌照片,已不是宋畫在高臺上叢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部實為六層。下、中二檐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閱江樓
閱江樓位于南京市鼓樓區下關獅子山(又名盧龍山)巔,屹立在揚子江畔,飲霞吞霧,是中國十大文化名樓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也是南京閱江樓景區的主景點、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閱江樓喻閱江攬勝之意,樓高五十二米,外四層暗三層,共七層,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簾鳳飛、彤扉彩盈,具有鮮明的古典的皇家氣派,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風格。總建筑面積五千余平方米。
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在國都南京城西北獅子山開始建一樓閣,親自撰寫《閱江樓記》,又命朝廷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其中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后入選《古文觀止》。
閱江樓在建樓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決定停建,直至上世紀末決議復建“閱江樓”的動議,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準建造閱江樓,直到2001年9月閱江樓正式竣工建成。從此結束了“有記無樓”的歷史。
閱江樓整體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光。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外四內三,共計七層,總高度為51米,總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
鐘樓三層大廳正中,裝飾著中國最大的景德鎮巨幅瓷畫鄭和下西洋。畫高十二點八米,寬八米,畫面由十二個部分組成,色彩斑斕,氣勢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下西洋這段輝煌歷史,其中有建造寶船、科學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鄰友好、傳播文明、平等經貿、
文化交流等盛況,以及西洋各國的風土人情。巨幅瓷畫上還反映了永樂皇帝建造“靜海寺”、“天妃宮”,立“天妃宮牌”,為鄭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廳內有一條復制的鄭和寶船和一個銹跡斑斑的巨大鐵錨,這兩件實物,生動具體地證明了南京是鄭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閱江樓的二樓,展示了鄭和下西洋期間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幾位的就是鄭和所經歷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時還展示了明朝的燦爛文化,有明朝版圖、名家書畫、科學技術,詳盡地介紹了鄭和下西洋期間中國先進的科學文化。
閱江樓內部布局,圍繞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兩代帝王的政治主張展開。底層,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擺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紅木龍椅”,雖是仿制品,但選上等優質紅木制成,重量超過千斤。龍椅靠背上雕有九條龍,刻工精細、形象生動。
東側的一匾,“治隆唐宋”,為康熙所書。二層有一船、一畫,明朝永樂帝朱棣,取消海禁,擴大貿易、文化交流,當時南京下關地區是座造船廠,船廠打造了許多船,最長的船,長一百三十八米,寬五十六米,航行時有九桅十二帆,載重量七千噸,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這幅巨型瓷畫,畫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這段歷史。畫面由十二個部分組成,詳細描寫了航海家鄭和按照永樂皇帝的旨意建造寶船,到西洋各國宣傳中華文明的盛況。畫面還反映了永樂皇帝敕建“靜海寺”、“天妃宮”并親賜“天妃宮碑”,撞響靜海寺鐘聲,以祭奠這位保護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閱江樓的頂層可觀蟠龍藻井。屋頂盤踞的金龍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龍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黃金,用江寧金箔制作工藝制作。這座樓內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純金,所以顯得特別金碧輝煌。

江南江南四大米市

中國歷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蕪湖無錫九江長沙,一稱湖北沙市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又被稱為“江南四大米市”,這四大米市比如皖南的蕪湖米市(在南陵縣)如今依然煥發青春。“江南四大米市”是在舊時農業商品經濟不發達過程產生的,對促進當時的糧食生產、流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當地的社會發展、農民生活和商業經貿有很大的提高。
  

江南經典美食

小籠包——江南地區的美味小吃
小籠包
小籠包(5張)
中國人提到小籠包,沒有人不喜歡的,那么小籠包究竟誕生于何時何地.傳說由北宋時期著名的王樓“山洞梅花演變而來,由北宋皇室帶入江南。比較集中的觀點是誕生于清代中期,在今鎮江常州無錫 [13]  等地一帶。小籠是這一地區美食文化的共同體現,以皮薄餡靚鹵多,鮮嫩味香而譽遍江南一帶。
桂花藕——桂花留香
江南喜好以桂花來作為食物的調和料之一,食物也以香甜、清脆、以及桂花的香氣濃郁而享有口碑。將糯米灌在蓮藕中,配以桂花醬、大紅棗一起精心制作,是江南傳統菜式中一道獨具特色的中式甜品。杭州桂花糯米藕軟綿甜香,南京桂花糯米藕則是和“桂花糖芋苗、梅花糕、赤豆酒釀小圓子”一同被譽為金陵南京最有人情味街頭小食。
東坡肉——名揚于杭州的經典江南菜
相傳系蘇東坡被貶於杭州時,在貧困的生活中,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此菜在黃州發起,后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東坡肉以豬肉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肉色清清爽爽,香糯而不膩口。
梅干菜——陽光曬出的家鄉菜
魯迅風波》里寫的蒸得烏黑的干萊很誘人。這種烏黑而誘人的干菜,在魯迅老家紹興叫霉干菜,因為色黑,也叫烏干菜,是當地有名的“三烏”之一:烏篷船、烏氈帽和烏干菜,活脫是一幅舊時江南水鄉的寫照。
大閘蟹——陽澄湖哺養的美味
江南多蟹。江南的蟹當以陽澄湖所產最為出眾,其名為“大閘蟹”。如近代大學者章太炎夫人湯國梨老太太的兩句話來得爽快、直白:“不是陽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蘇州。” [14] 

江南江南水鄉

江南第一水鄉——周莊
江南第一水鄉——周莊(3張)
江南第一水鄉。四面環水,咫尺往來,都需靠舟楫。全鎮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河埠廊坊、過街騎樓、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周莊于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南湖位于鎮南,湖面遼闊。利用南湖自然風光及歷史遺跡而新建的南湖園,以全福寺為中心,有“水中佛國”之稱。
南湖四季景色皆宜,而秋夜的月色更加醉人。當秋風送爽,明月高懸時,湖面上的一片碧綠、一帶金黃,真有“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意境。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它具有六千余年悠久歷史的古鎮,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有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美譽。
烏鎮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筑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筑因素,體現了“以和為美”、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西柵是經過修葺后對外開放。有12座小島,由6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連接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因此無論站在哪一邊,都可以通過一個橋洞看到另一座橋,如同井中觀月,故有“橋里橋”之稱。“橋里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
婺源縣位于贛東北江西省東北部),上饒市北部。古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婺源東西分別與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鎮毗鄰,南隔銅都上饒德興市世界自然遺產“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國家級旅游勝地黃山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徽州首府歙縣。婺源素有“書鄉”、“茶鄉”之稱,是全國著名的文化與生態旅游縣,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一顆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綠色明珠。著名景點有婺源之源,森林水世界---臥龍谷;天上人間,梯田人家---江嶺;徽建典范,民間的“金鑾殿”---百柱宗祠;偉人故里,風水門庭(江澤民主席的祖籍地)---江灣;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曉起;徽雕藝術寶庫—-汪口;小橋流水人家---李坑;儒商第一村—-思溪延村;吉祥美麗的宋代廊橋---彩虹橋;夢里鄉村---嚴田古樟民俗園;國家森林公園---靈巖洞。
宏村月沼景觀 宏村月沼景觀
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于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個村落占地30公頃,枕雷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稱。全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麗堂皇,被譽為“民間故宮”。著名景點還有:南湖風光、南湖書院、月沼春曉、牛腸水圳、雙溪映碧、亭前大樹、雷崗夕照、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村周有聞名遐邇的雉山木雕樓、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萬村明祠“愛敬堂”等景觀。
  
響水澗
位于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浮山的東麓有一條山澗,里面水量充沛,溪水潺潺,匯成瀑布,特別是雨季,更為壯觀,下雨天水聲與眾不同,發出“咚咚鏘鏘”的聲音,像金鑼金鼓在一齊敲打,響聲清亮,山鳴谷應,有著馳魂攝魄的魅力,故名“響水澗”。據傳在這條山澗的花崗巖中有一面金鼓,一扇金鑼,鼓和鑼相隔七八米,在近處聽到的鑼鼓聲不大,但遠在南陵的黃墓、奎湖等地,都能聽到非常清脆的聲音。,故叫響水澗。響水澗村附近一片油菜花地,有10萬畝之多,溝渠縱橫、河網密布、田舍井然,自有一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解讀詞條背后的知識 查看全部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植物 天體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