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理源(1890-1951),名深,浙江杭州人。早年于意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大學攻讀數學和建筑學科。1915年始回國,初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后創辦華信工程公司,主要建筑作品有真光劇場、開明戲院以及清華大學機械工程館等。譯有弗萊徹《比較世界建筑史》部分章節。沈理源教授在1920年就對胡雪巖故居進行過測繪,成為后來修復重建的重要依據,早于營造學社后來對古建的大規模測繪活動,俟后又組織北大工學院的師生測繪故宮,留下珍貴的資料,這些工作可以說富有遠見。
- 中文名
- 沈理源
- 出生地
- 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
- 1890
- 逝世日期
- 1951
沈理源基本資料
編輯沈理源個人簡介
沈理源,字錫爵,1890年7月1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人,1951年11月21日去世于北京
[1]
。天津近代著名的建筑設計師,在天津設計的房屋有百余處。沈理源先生是我國早期的建筑實踐先驅者,在建筑設計、建筑教育及社會活動的多個領域都曾擔任職務并卓有成就。他的作品還包括位于北京的真光電影院和清華大學化學館、機械館、航空館、電機館、新林院住宅區規劃設計。
沈理源主要經歷
● 畢業于上海南洋中學
● 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里奧工業大學,攻讀土木和水利工程
● 1915年回國,就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工程師
● 不久,即轉向建筑工程設計工作:1920年,在北京與別人合作設計了前門外勸業場和真光電影院;同年在杭州又進行了胡雪巖故居的測繪工作;1921年和1923年又分別設計了天津和杭州的浙江興業銀行
● 1931年,開始獨立經營華信工程司,在京津一帶從事建筑師業務
● 1928~1934年,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筑系教授
● 1938~1951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學院及津沽大學建筑系主任、教授。在大學教學中,除擔任建筑設計課的教學任務之外,他還向學生們講授西洋建筑史
● 1949年后曾兼任紡織工業部總工程師及天津市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
[2]
沈理源主要設計作品
編輯沈理源代表作品
真光劇場
開明戲院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館
清華大學電氣館
北京大學沙灘圖書館
天津浙江興業銀行
沈理源銀行建筑
沈理源先后設計了坐落于天津的鹽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中央銀行、新華信托銀行、金城銀行。這些銀行建筑的整體風格,既有莊重、大氣的共性,又各有典雅、細膩的個性。
作為沈理源銀行設計的開山之作,當年浙江興業銀行請他設計,無疑跟他是浙江人有關。結果沈理源不負眾望,將自己的理念與銀行的屬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成時被人們譽為標準的銀行。從此沈理源成了人們心目中最能詮釋銀行理念的建筑設計師,金融家們只要建銀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
[3]
。
浙江興業銀行,坐落于和平路139號,建成于1921年,為西洋古典風格,混
合結構,主體2層。平面為倒三角形,入口門廳設于轉角處,為橢圓形。入口兩側由花崗巖筑成,配以圓窗。2層水泥面層,窗間以壁柱相隔,平頂出檐,做成護欄式女兒墻。樓內大廳采用方形和圓形大理石柱,彩色玻璃屋頂,墻壁采用漢白玉古幣浮雕圖形。
中央銀行天津分行位于解放北路119號,原為中華匯業銀行。這座建筑是磚混結構,3層帶地下室。正入口設于首層中央,兩側各排列4根愛奧尼克柱,承托鋼混帶狀橫檐。整體建筑設計簡潔,中部為波浪形山花,以強化垂直軸線布局。另于底層左側開有券洞式旁門,為進入樓內的
通道。他表現了歐洲文藝復興風格建筑,當時在津城獨樹一幟。
鹽業銀行位于赤峰道12號,該樓平面為矩形,3層混合結構,有地下室。正平面入口兩側為6根愛奧尼克巨柱支撐的空廊,檐部有閣樓。入口門廊由山花、倚柱、臺基、臺階組成,1層是科林斯廊柱的八角形大營業廳,廳內頂棚為用黃金等材料做成的“藍天飛凰滿天星”圖案。窗戶是用比利時彩色玻璃拼成“鹽灘曬鹽”的畫面,頗富生活氣息。地面、廊柱、營業臺都用大理石制成,富麗堂皇,是西洋文藝復興建筑風格,雄偉莊重。
新華信托儲蓄銀行位于解放北路8號,建于1934年,是沈理源在天津設計的第4座銀行建筑。該樓為框架結構,6層,平面呈三角形。轉角處是7樓退臺塔樓。正入口處位于首層端點,正門、旁門均用銅板裝飾,外檐為縱向主線條,為歐洲現代流行風格。外立面處理簡潔,增強了豎向感覺,使建筑物顯得挺拔大氣,恢宏浪漫。首層為三個入口,對應設三個樓梯和兩部電梯。正門設在轉角處。入口的門套、過廳的8根柱子、地面、墻壁全部鑲貼彩色大理石。營業大廳200平方米,兩層樓高,形成高大空間。裝飾為彩色大理石。
金城銀行位于解放北路108號,建于1937年,為磚混結構二層西式樓房。金城銀行于1917年5月15日在天津開業。創辦人周作民,曾留學日本。開辦此行得助于
倪嗣沖、王郅隆。金城銀行先后在京、滬、漢等地設分行。1939年其存款居私人銀行之首。該樓正面由8根愛奧尼克柱承重,形成廊柱外跨半圓形陽臺。該樓內裝飾高級,設計精巧,建筑精美,別有風采。
沈理源小洋樓和公寓樓
沈理源還設計了很多單所小洋樓和公寓樓,這些樓房與外國人設計的洋樓相比毫不遜色。在五大道地區,他設計的單所小洋樓有:張作霖三姨太許氏舊宅、周明泰舊宅等,此外還有里弄式公寓樓民園西里和大興村。
許氏舊宅位于睦南道11號,此房建于1926年。主樓為三層磚木結構,多坡瓦頂,紅磚墻面,構件外露,拱券門廊,為英格蘭庭院式。此房在上世紀20年代由許氏居住,張作霖也曾住過。后此房一度由波蘭領事館使用,現為共青團天津市委員會辦公使用。
民園西里位于常德道,沿街為聯排式,內為里弄式,建于1939年。該房為磚混結構三層樓房,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樸實無華。
周明泰故居位于河北路277號,是一所英庭院式樓房,建于1933年,由沈理源工程師按周意圖設計。該樓墻面深褐色琉缸磚全部來自英國。窗套上方的仙女雕像象征著幸福吉祥。首層為連列券式敞廊,二層為雙柱式外廊,華麗秀美,比例明快。頗具羅馬建筑風韻,并飾以精致的花雕和波紋。門窗皆為菲律賓木,窗臺為漢白玉,鋼窗鑲嵌著空心玻璃。
南開大學木齋圖書館,建成于1928年,為丁字型磚木結構樓房,2層,局部4層。立面兩側面對稱,中部為大圓頂,中西合璧風格。該樓是南開大學一處標志性建筑。建成后,一樓為“經濟研究所”、“東北研究會”、“教學研究室”;二樓為圖書館和閱覽室。因為“東北研究會”搜集了不少日本侵略者在東北的罪行,所以日本侵略者對其恨之入骨。1937年7月29日,日軍在海光寺炮擊南開大學,首先向木齋圖書館炮擊,把大圓頂炸毀,這處標志性建筑從此消失。
沈理源主要著作
編輯詳細介紹:
本書系1944年初版的《西洋建筑史》由沈理源先生根據《比較建筑史》第10版西方建筑部分編譯而成,是《比較建筑史》迄今為止的惟一中譯本。
《比較建筑史》自第18版起更名為《弗萊徹建筑史》,目前已印行至第20版。《弗萊徹建筑史》是世界上最有學術價值的建筑通史之一,其史料的確切性、內容的廣泛性、插圖的精致性已成為建筑
學術著作的世界典范,被譽為建筑師的“圣經”。《西洋建筑史》保留了《弗萊徹建筑史》第18版前的風格。
本次再版,將初版的《本編》、《圖版》
、《附錄》三冊合一,將繁
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全文采用新式標點;同時,對內容進行了校注,對新舊譯法有較大變化者加注說明,對圖版質量作了較大的改進,使這一世界建筑史名
著更臻完善,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本書是研究西方建筑的珍貴資料,適合廣大建筑理論與歷史專業的師生、建筑師及對建筑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收藏。沈理源在大學教學工作中,除講授建
筑設計課之外,還講授西洋建筑史。為此,曾將福萊徹爾著《比較世界建筑史》一書中西洋建筑部分譯成中文,1944年在北京大學印刷400冊。它是我國第一部中文版西洋建筑史教材。
沈理源創作思想
編輯沈理源早期的建筑活動是指從191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的這一建筑階段。這一時期。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帝國主義忙于戰后重建,無暇顧及對外的侵略與擴張。因此,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充分發展,國內經濟得以復蘇。建筑活動也因此而迅速發展。建筑市場的繁榮與發展為留學建筑師的歸國創業做了物質上的準備。思想上,五四浪潮剛剛掀起,其沖擊波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此時的中國建筑師活動從整體上看尚處于萌芽狀態,其生命力尚不足以從認識上和行動上對國內思潮產生及時回應,而只可能憑借與生俱來的西方學院派建筑理論與知識對國內建筑活動作出本能的反映,所以此時期的歸國建筑師的設計作品多以西洋古典樣式為特征,古典復興,折衷主義等風格都有所體現。此時,沈理源建筑創作處于探索階段,建筑類型也比較多且雜。
沈理源相關詞條
編輯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