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模式是主體行為的一般方式,包括科學實驗模式、經濟發展模式、企業盈利模式等,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中介環節,具有一般性、簡單性、重復性、結構性、穩定性、可操作性的特征。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實現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銜接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要素與結構才有可操作性。
[1-3]
模式,指事物的標準樣式。如:發展模式。
- 中文名
- 模式
- 外文名
- pattern
- 拼 音
- mó shì
- 引 證
- 《魏書·源子恭傳》
模式基本解釋
編輯模式是結構主義用語。指用來說明事物結構的主觀理性形式。法國萊維-施特勞斯認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分為還原主義的或結構主義的。還原主義的方法是把復雜的現象還原到以簡單的現象來說明,如生命現象可以還原到以物理化學過程來說明。而復雜的現象只能用結構主義的模式法說明。
模式有的是在以前經驗中形成,有的是面對現象時立即形成。模式是否與現象的本質相合,則必須在認識過程中逐漸檢驗和修改,以便逐漸得到正確的認識。結構主義的理論認為結構帶有整體性,結構的一個成分變化會引起其他成分的變化,因而認識結構的模式必須有一系列的轉換形式,后者必須是可以預測的,以便采取一種可以正確說明結構的模式。這一概念與皮亞杰心理學中的圖式概念有類似的含義。
[4]
模式引證解釋
編輯指事物的標準樣式?!?a target=_blank href="/item/%E9%AD%8F%E4%B9%A6">魏書·源子恭傳》:“故尚書令、 任城王 臣 澄 按故司空臣 沖 所造明堂樣,并連表詔答、兩京模式,奏求營起?!?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聞先生之藝久矣,愿見筆法,以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鍥洨濱遺書序》:“ 王君 、夏君表章前哲,以為邦人士模式,可謂能勤其職矣?!?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5" data-ctrmap=":5,">
[5]
模式心理模式
編輯亦譯“范型”。一般指可以作為范本、模本、變本的式樣。作為術語時,在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涵義。在普通心理學中,指外界事物貯存在記憶中的有組織的心理圖像。
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利特用這一概念說明記憶過程。在認知心理學中,指信息加工的過程,或事物的有組織的結構。在皮亞杰的認識發展論中,指兒童對一類對象、事情或行為的心理結構,亦即適應環境的行為方式,也稱“圖式”。
- 參考資料
-
- 1. 陳世清:對稱經濟學 術語表(二十) .中國改革論壇網.2017-02-14[引用日期2017-03-27]
- 2. 陳世清:超越中國主流經濟學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3
- 3. 陳世清:經濟學的形而上學,2[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1.
- 4. 彭漪漣,馬欽榮 主編.邏輯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 5. 資料 .漢典[引用日期2014-11-28]
- 6. 楊治良 主編.簡明心理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