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集美大橋
- 外文名
- Ji Mei Da Qiao
- 全 長
- 8.43公里
- 始建時間
- 2006年12月20日
- 通車時間
- 2008年07月01日
- 性 質
- 跨海橋梁
- 地 址
- 廈門島與集美半島之間
- 所屬國家
- 中國
- 所屬城市
- 福建省廈門市
- 門票價格
- 免費
- 開放時間
- 全天
- 適宜游玩季節(jié)
- 四季皆可
集美大橋概況
編輯集美大橋位于廈門島北部海域,道路主線起于本半島五石路環(huán)島北路南側路段,先上跨環(huán)島北路,再以隧道方式下穿規(guī)劃機場(廈門高崎機場)跑道,后以跨海大橋方式跨越潯江海域,并在集美 區(qū)樂海路登陸前行,再上跨同集路后落地,最后順接集美大道并連接福廈高速公路連接線;共建BRT線起于本島縣黃路,沿環(huán)島北路北側以高架方式左轉接入道路主線,在上跨同集路后與道路主線分離,最后上跨孫坂路后落地順接集美大道。
集美大橋主線全長10.057km,共建BRT線長10.073km,其中跨海大橋長3.82km,下穿隧道長1.36km,互通立交5座,2處收費站。主線道路為雙向6車道,BRT為2個車道,橋梁總寬度36 m,設計行車速度主線為80Km/h,BRT線為60Km/h。項目概算總投資29.5488億元,建安投資26.0396億元。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廈門成為半島,鷹廈鐵路和324國道福建段(福州、經(jīng)過莆田、泉州至廈門段等)得以連入廈門,
[1]
對廈門的國防和經(jīng)濟都有巨大貢獻。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廈門對外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
。

集美大橋(16張)
集美大橋的建設將溝通廈門半島和半島外北部的集 美、同安等地區(qū),是那時市委、市政府根據(jù)建設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和海灣型城市的戰(zhàn)略部署,為擴充城市空間、加快島外的發(fā)展,調整產業(yè)布局、優(yōu)化經(jīng)濟結構,進而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對從根本上迅速解決廈門大橋交通擁堵問題、緩解日益增加的進出島交通壓力,對提升廈門的城市形象,以及促進和實現(xiàn)廈門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島內外經(jīng)濟協(xié)調發(fā)展具有特殊和極其重要意義。
集美大橋于2006年12月20日正式宣布動工,那時市五套班子領導參加了開工典禮,為盡早解決進、出島交通擁堵這一迫切問題,于2008年07月01日前建成通車,總工期僅約1年半。
集美大橋簡介
編輯集美大橋與廈門大橋相同,集美大橋也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結構,規(guī)劃設計的寬度達36米多,雙向八車道。據(jù)悉,由于橋面較寬,為了分解橋梁壓力,將采用三幅橋型建設,即將一座橋分為三座橋梁施工,整體看上去就如是由三座橋拼接而成。由于廈門現(xiàn)有橋梁最多是雙向6車道,該橋建成后將是廈 門所有進出島通道中最寬敞的。
另外,為了保證車輛在各條主干道上均能順利駛上集美大橋,集美大橋沿線將設立五石路互通、新環(huán)島路互通、環(huán)東海域互通和同集路互通四處互通立交。
由于集美大橋的其中一段途經(jīng)機場,為了確保機場的正常運轉,途經(jīng)機場段建設了一座下穿明挖隧道,這段1.4公里的隧道也將是大橋施工中一大難點。另外,為了滿足橋下3000噸級船舶通過,集美大橋橋高設計15米—20米,橋跨最大的是100米。
集美大橋的一大壯舉:2007年03月,集美大橋建設開始,2008年05月,集美大橋整體完工,創(chuàng)下世界同型橋梁的建設速度的2—3倍。
集美大橋工藝
編輯集美大橋建橋工藝走在世界前列,海上箱梁施工采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短線匹配法節(jié)段預制懸拼”工藝,施工規(guī)模全國第一,同時也是國內第一次在跨海大橋上采用。該項工藝實現(xiàn)了大橋下部墩臺在海中、上部箱梁在陸地同步流水施工,有效地節(jié)約了工期;該工藝已獲批“國家級工法”,集美大橋成為該項工藝的“樣板工程”向全國推廣。
集美大橋還在海面以下建設了國內第一座下穿機場主跑道的隧道,該跑道可起降所以大型飛機,施工難度大。為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建設單位廈門路橋建設集團組織各參建單位克服了重重困難,施工工程蔚為壯觀的工、料、機的大量和集中投入為國內同類橋梁所罕見,在施工高峰期共動用6臺亞洲最大架橋機、22萬平亞洲最大箱梁預制工廠、46套世界最先進液亞鋼模、600臺鉆機、100臺各類吊機、80艘大型船舶、12萬噸臨時鋼材、參建人員10800名。
集美大橋特點
編輯集美大橋設有2個收費站,主站(嘉庚體院館集美大道方向往沈海高速)設有混合車道2組、2條次費車道;副站(集美濱海大道,同安翔安方向)設有2條年費道、1條次費道。它擁有國內投資規(guī)模最大的橋梁運行監(jiān)控系統(tǒng),包括交通監(jiān)控、通風、閉路監(jiān)視、緊急電話、火災報警等多個子系統(tǒng),系統(tǒng)復雜,涵蓋面廣,技術含量高,有力地確保大橋的良好運行和正常運營。
全國首家創(chuàng)新采用“渠化車道優(yōu)化設置”方案的收費站。
廈門轄區(qū)內凈橋面最寬,凈寬36米,設置了雙向八車道,中間為BRT(廈門快速公交BRT)專用道。
國內首次采用全世界最先進的“短線匹配預制選拼工藝”,將大橋分為2345榀箱梁,一邊在陸地上預制,一邊在海上拼裝,確保了大橋建設速度與施工質量。
由于采用新工藝、新工法,創(chuàng)造了世界橋梁史建橋速度之最,從2006年12月20日開工,至2008年7月建成通車,僅用19個月,建成了全長8.43公里,其中海上橋梁3.82公里,下穿隧道1.36公里,4座互通立交(五石路互通立交、新環(huán)島路互通立交、環(huán)東海域立交、同集路互通立交),2處收費站。
國內第一個采用“M”字造型的橋梁,橋梁景觀極為美麗壯觀。
集美大橋意義
編輯集美大橋于2008年07月01日建成通車,工程質量優(yōu)良,創(chuàng)造了國內外建橋速度的又一個奇跡。是國內“短線預制懸拼”工藝施工規(guī)模第一、施工跨度第一、施工速度第一、獲批為“國家級工法”并向全國推廣的樣板工程。集美大橋的建成通車,對破解廈門進出島擁堵問題,對加快集美、同安、翔安的發(fā)展,對推動環(huán)東海域的開發(fā)建設,對于加強廈門與周邊地區(qū)的經(jīng)濟社會互動和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還把服務廈門、泉州、漳州、三明、龍巖等整個閩南、閩西地區(qū)的廈門空港和廈門西客站用最便捷的方式連接起來,使機場與西客站的客貨實現(xiàn)快捷集散疏運。
[3]
集美大橋交通信息
編輯駕車從集美大橋跨海只需八分鐘。
集美大橋斷裂
編輯
集美大橋斷裂(2張)
2016年3月5日,有網(wǎng)友發(fā)微博稱,該石碑已經(jīng)拼合。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集美大橋 相關 廈門交通 .中新網(wǎng).2010[引用日期2014]
- 2. 集美大橋 .集美大橋[引用日期2015-02-20]
- 3. 集美大橋 .廈門路橋[引用日期2012-09-26]
- 4. 廈門:“集美大橋”題名石碑高空斷裂砸地(圖) .鳳凰[引用日期2016-03-01]
- 5. 廈門“集美大橋”石碑突然斷裂 .中國日報[引用日期2016-02-29]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