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壽桓

編輯 鎖定
周壽桓(1937.4.3—) 著名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專家,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委常委,全國光輻射安全和激光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分會秘書長,國際IEEE高級會員。1962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994年8月-1996年12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1964年起從事固體激光工程及應用的研究,在全固態激光、高光束質量激光、高亮度激光、非線性頻率變換等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果。共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部級一等獎4次,二等獎6次;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次。專利10項,發表論文60多篇。70年代初提出DPSSL的技術設想,是我國最早開展DPSSL研究之一。全部國產元件DPSSL綠光輸出率先突破100瓦,打破國外禁運;高重頻倍頻DPSSL,Q開關單縱模DPSSL,突破環境關、工程實用化研究取得突破。國內最先將非穩腔用于Nd:YAG激光器,開拓非穩腔、VRM腔激光器,設計定型并發展成高可靠、高功率、高光束質量激光器產品。與國內單位合作率先實現230 nm~1390 nm的可調諧激光輸出;研制成功跑道視程激光探測儀,氣象激光雷達,激光水下探測試驗系統等。 [1] 
中文名
周壽桓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省成都市
出生日期
1937.4.3
職    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主要成就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光華科技基金獎
代表作品
《波動光學》
籍    貫
北京市朝陽區
工作單位
四川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周壽桓科研成就

編輯
1964年起從事固體激光工程及應用的研究,在全固態激光、高光束質量激光、高亮度激光、非線性頻率變換等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果。70年代初提出DPSSL的技術設想,是我國最早開展DPSSL研究之一。全部國產元件DPSSL綠光輸出率先突破100瓦,打破國外禁運;高重頻倍頻DPSSL,Q開關單縱模DPSSL,突破環境關、工程實用化研究取得突破。國內最先將非穩腔用于Nd:YAG激光器,開拓非穩腔、VRM腔激光器,設計定型并發展成高可靠、高功率、高光束質量激光器產品。與國內單位合作率先實現230 nm~1390 nm的可調諧激光輸出;研制成功跑道視程激光探測儀,氣象激光雷達,激光水下探測試驗系統等。
2013年國內首次突破萬瓦級高亮度激光關鍵技術,實現輸出平均功率P=13 kW,光束質量β=1.7,連續工作時間大于100s。2005年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概念激光,2012年觀察到激光輸出,為國際首創。

周壽桓個人榮譽

編輯
現任總裝科技委兼職委員,工信部電子科技委常委,固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973”項目技術首席專家,985平臺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組長。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國際IEEE高級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激光與紅外》雜志主編,《中國激光》雜志副主編。共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三等獎2次;部級一等獎4次,二等獎7次,三等獎5次,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次。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發表論文100多篇 [3]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