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匯新城位于浦東最東南,距人民廣場75公里。面積152.1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65萬,下轄申港社區、蘆潮港社區、綜合社區三個社區,轄13個居委會、2個居民委員會籌建組、1個行政村。
[1]
2012年4月29日,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新城“。
[2]
根據南匯新城新一輪規劃,其未來定位將從“新城”調整為“獨立輔城”。
[3]
盡管已經得到了不少政府財稅、政策方面的傾斜,但由于遠離市中心,南匯新城在其舉全力“造城興業”的背后,千億元投資和居住人口稀少之間出現矛盾,例如,南匯新城城區人口僅6.5萬人,其中高校師生員工就占了4.4萬人。
[4]
。滴水湖區域新樓盤無商戶入駐、無企業辦公,空置占了絕大部分,道路車流和人氣明顯不足。如何破解產城融合中產業支撐城市發展與人口導入之間的難題,成為考驗主政者的一道嚴峻挑戰。
[5]
- 中文名稱
- 南匯新城
- 外文名稱
- Nanhui New Town
- 別 名
- 南匯新城
- 行政區類別
- 鄉鎮
- 所屬地區
- 上海浦東新區
- 下轄地區
- 申港社區、蘆潮港社區、綜合社區
- 政府駐地
- 南匯新城鎮申港大道200號
- 電話區號
- 021
- 郵政區碼
- 201306
- 地理位置
- 長江與杭州灣交匯處
- 面 積
- 152.15平方公里
臨港新城行政管轄
編輯臨港新城介紹
南匯新城鎮位于長江與杭州灣交匯處,東臨大海、北倚浦東、南與嵊泗及大小洋山島隔海相望,距上海市中心約70公里,南匯新城鎮由原申港街道、蘆潮港鎮和老港鎮大治河以南(不含大河村和東河村)的區域合并組成。東至長江,南至杭州灣,西至奉賢區和浦東新區泥城鎮、書院鎮邊界,北至大治河。
[7]
總面積67.7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間,南匯新城鎮將著力建設城市、發展產業、集聚人氣、培育文化、營造氛圍,大力推進南匯新城建設,將南匯新城建成為上海市東南端的經濟、文化中心,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發展區域,長江三角洲地區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集中體現21世紀新型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產業功能的綜合性現代化濱海新城,努力建設綠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
[8]
自2002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以來,經歷了10年的努力、拼搏、奮戰,南匯新城已初見城市雛形。截至2011年底,南匯新城鎮共完成投資271億元,其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54億元,公益性項目總投資94億元,社會(經營性)投資項目總投資31億元,住宅項目總投資92億元。主城區行政辦公、生活居住、商業配套、社會事業、旅游休閑等功能逐漸完備,城市雛形已現,進入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功能開發并舉的重要轉型發展階段。
[9]
臨港地區開發始于2002年,隨著南匯區并入浦東,原臨港地區行政管理模式發生較大調整。在主城區內原屬于市級機構上海臨港新城管委會的相關單位管轄權轉到浦東新區政府旗下的浦東臨港新城管委會名下,隸屬于浦東新區政府,并于2012年4月26日改稱為“南匯新城管委會”
[2]
。但產業區仍屬上海臨港產業區管理委員會管理,歸屬于上海市政府。
[10]
2012年09月19日,市委、市政府對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完善:合并上海臨港產業區管委會和南匯新城管委會,成立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和南匯新城鎮。《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2013年1月12日起施行。《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明確,設立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為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托浦東新區管理,負責統籌推進該地區開發建設。這意味著過去的產業區和新城兩個管委會將合二為一,臨港地區正式納入了“市屬區管”的管理模式。
[11]
2015年4月17日,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鳴波在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期間透露,根據新一輪規劃,其未來定位將從“新城”調整為“獨立輔城”。
[3]
未來南匯新城與上海主城區的關系,類似日本橫濱與東京的關系,其規劃的人口總量在100萬—150萬。
[12]
南匯成陸于唐代前后,《舊唐書》記載,由“揚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因該地曲突入海,形狀如嘴,故稱“南匯嘴”,曾稱“海曲”、“南沙”。根據《上海市政區類地名保護名錄》,南匯屬于“第一保護等級”的地名。按照《保護名錄》的規定,還在使用的地名不得隨意撤銷或更名,對屬于第一保護等級的地名,尤其要加強保護。
[13]
2012年,原蘆潮港鎮和原申港街道合并,成立南匯新城鎮。
[14]
臨港新城泥城鎮
臨港之門——泥城
[15]
。臨港泥城分城區是新城城市建設區的組成部分,是臨港產業區和臨港物流園區生活服務配套基地。將建設成為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以生活居住用地為主的生態型城市社區。臨港泥城分城區基地總面積約7.12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10萬。距浦東國際機場18公里,距蘆潮港碼頭4公里,距滴水湖約10公里,南鄰浦東鐵路和臨港產業區,東鄰國際物流園區,北部與規劃中的主產業區相對,西接郊區環線、滬蘆高速公路(S2),交通便捷,四通八達,是上海市規劃的地區級商業中心。
[16]
臨港泥城分城區城市規劃由德國著名的AS&P設計事務所設計,規劃體現“現代德國理性主義”基本風格定位,規劃遵循這一定位,以圍合的空間、立體的造型、簡約的線條和先進的現代建筑技術,著力構建結構嚴謹、功能實用、富有空間層次感的城市風貌。
[17]
臨港泥城分城區分別依托原泥城和彭鎮設立社區功能軸的兩個核心,以對原有的設施按最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和標準予以更新完善;圍繞社區功能軸建設社區中心綜合組團,有社區的市民廣場、文化中心、中心公園、商業服務中心、體育中心、醫療服務中心以及公共交通樞紐。沿中心綜合組團南北兩側分別建成六個居住組團。工業小區(含配套工業區和都市工業區)設于社區西北角。 居住社區根據不同人群居住要求, 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現代居室要求,將居住用房、 周邊產業區生活配套用房建設成景觀獨特、配套齊全的現代化社區。按照未來 10萬人口涌入標準,設計完整的商業生態規劃和商業布局格式,將商業設施與便利商業服務相結合,娛樂與人文相結合,營造人氣凝聚、配套便捷、服務齊備的商業環境。
泥城分城區產業區將積極配套臨港產業區,重點發展技術精、稅收高、就業廣、環保優的產業項目,同時積極促進本地現有工業結構相應調整,構建完備的生態產業鏈。
“泥城”名稱由來:白鶴廟周邊抗擊海潮所建的土堤。清朝咸豐年間,有一寧波虞姓人氏,在一泥墩上,只見一只白鶴立地歡唳,聲音悅耳動聽。虞叫家人前往欲擒,那白鶴飛飛落落,虞氏家人終不得手。虞氏對白鶴飛行方向作了觀察,發現它飛行軌跡恰恰兜了個四四方方的圈子。虞氏心想:白鶴是吉祥之鳥,此地定是塊風水寶地,于是定居于此開墾建莊園。又據白鶴飛的蹤跡筑起了數尺高的土堤。以防海潮侵襲,利于開墾堤內土地。后虞氏把莊園改建成廟宇,因沒有改變外面的白壁瓦屋,故此白鶴廟成了遠近聞名的與眾不同的廟宇,自此四方百姓視此地有神佛保佑,紛紛遷居于此。后人把白鶴廟周邊抗擊海潮所建的土堤,稱之為“泥城”。
[18]
臨港新城書院鎮
臨港之翼——書院。
[15]
臨港書院分城區位于南匯新城主產業區北翼,總規劃面積約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近8萬。城區北倚新城內河航運干道---大治河;東鄰連接浦東國際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的快速交通干道---兩港大道;南接南匯新城重要交通干道---東大公路;西靠主產業區交通干道---Y6路;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是南匯新城活力十足的分城區。分城區主要分為產業區、西北社區、西南社區、東北社區、東南社區及中央公園社區六大區域,通過運用國際先進設計理念,全面打造與南匯新城相匹配、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化生態城區和產業配套區。
“書院”名稱由來:租稅糧倉庫的名字。清朝嘉慶年間,當時的清政府為了儲存書院地區的租稅糧,建造了5開間兩廂房的倉庫,當地人叫它“收租廠”。因為這些租稅糧專用于南匯縣的私塾和各類教育經費,故又叫“書院廠”,簡稱“書院”。書院聞名四鄰,后以此取名。
[19]
臨港新城萬祥鎮
臨港之窗——萬祥。
[15]
萬祥分城區位于南匯新城的西北部的主產業區內,是新城的北門戶,距離張江高科僅40公里(車程約40分鐘),與浦東國際機場相距12公里(車程約15分鐘),總面積為23.4平方公里。
[20]
分城區緊靠 A30 郊環線和浦東鐵路。產業區五大功能定位:航空科技產業園、廠房區、裝備制造區、物流配送區、總部經濟區萬祥分城區產業區融合于整個臨港主產業區內,建設面積約為4平方公里,用地范圍東至Y8道路、南至白玉蘭大道、西至Y10道路、北至X9道路。萬祥分城區社區結構布局主要以“三層結構 三層布局-永續環境 永續生活永續生命”為核心思維。社區通過建設四高標準的新型生活區,將逐步成為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并與新城協調發展的新型生態型城市社區。高標準的生活社區將為產業工人提供居住、休閑、娛樂的最佳場所。
[21]
“萬祥”名稱由來:雜貨店“萬祥裕”的名字。清朝光緒年間,貨商夏裕芳在開設“萬祥裕”大南貨店,規模宏大,經營范圍廣。因地段適中,生意興隆,名聲遠播。附近的商店見“萬祥裕”南貨店生意興隆,也逐步北遷,在“萬祥裕”附近開店、辦廠,久而久之形成一條南北向長約0.5公里、沿馬路塘港彎曲的集鎮街道,從此人們稱去“萬祥裕”南貨店購貨,就簡說為去“萬祥”。萬祥就此叫出其名。
[22]
臨港新城平安鎮
臨港之玉——平安鎮。臨港奉賢園區位于長江口和杭州灣的交匯處,南擁得天獨厚的海岸線資源,北接鐵路與高速出入口,東連洋山深水港、浦東機場,西臨杭州灣大橋,具備航空、港口、鐵路、公路、內河、軌道(地鐵16號線)“六龍匯聚”的區位優勢。成立于2008年,是上海臨港產業區的主導園區之一,總體規劃17.04平方公里。臨港奉賢園區不斷提升產業能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臨港奉賢園區正在全面升級為以智能制造、智慧社區、低碳生態、宜業宜居為特征的“智能制造小鎮”。
[23]
為填補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打造以智能制造、智慧社區、低碳生態、宜業宜居為特征的“智能制造小鎮”,臨港奉賢園區正與國內知名規劃團隊合力建設一個產城融合的高端產業社區,總面積4平方公里,一期規劃1.2平方公里。臨港奉賢產業社區各類功能性配套設施及全市特色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包括
外國語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初中,及幼兒園等不同教育階段的學校
足球基地:成熟高效的青少年國際足球訓練基地-
主題公園:大型生態、休閑娛樂、景觀苗圃一體化的生態主題公園-
高端養老社區:居家+醫療+養老三位一體、高端醫養結合、健康親情社區
臨港新城自然環境
編輯南匯新城地區規劃區位于浦東東南,氣候潮濕多風,30%的規劃面積是新城規劃后圍墾成陸。以圍墾前海岸線為基準,規劃區全部位于距離海岸線10km范圍內,處于陸地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系統的交匯點,屬于典型生態過渡特點的海岸帶地域系統。同時位于上海市域主導風向東南沿海前沿的區位還決定了南匯新城是臺風、風暴潮經常的登陸點。這兩重屬性決定該區域復雜、開放的生態系統特征,既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也具有易受擾動的生態敏感性。由于地處東海沿岸,臨港地區土質均為鹽堿沙土。據上海市園林科研所的采樣分析,主城區土壤pH值大于8.5的土地占97.5%,而一般植物適宜的土壤pH值為6.5至7.5之間。此外,當地土壤含鹽量極高,多半為重鹽土和中鹽土,植物生長環境惡劣。
[25]
臨港地區濕地面積較大.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量。濕地面積達1089kin,占規劃區總面積的36.72%。沿海灘涂濕地和縱橫交錯的河流湖塘濕地形成了多樣的水生植被群落,也為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生態環境,是上海市域生物多樣性較高的地區之一。
臨港新城產業經濟
編輯臨港新城第一產業
農業主要存在于南匯新城、泥城、書院、萬祥四鎮,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業基礎比較薄弱,東四鎮一直是以種養和捕撈為主要產業的傳統農業鎮,加之當前東四鎮受到新城開發建設規劃的控制和影響,短時期內在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等方面難以取得長足的進展。 隨著南匯新城開發建設的深入,大量農田被征用,農業在整個生產總值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對于已經開發的村,由于土地已經全部被征用,農民全部變為市民,因此發展農業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對于半開發村和未開發村而言,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依然是農民維持生計和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半開發和未開發村發展農業面臨的瓶頸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在產業布局上,農業并非主導產業,由于開發建設的推進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大量農業用地被控制、儲備或征用以等待開發,因此區域開發的前景不夠明晰,導致農業發展缺乏明確的方向,農戶不敢輕易投入資金開展產業化、農業集約化、設施化規模經營,因此這種“過渡型”農業發展的未來尚不明朗。②由于不少土地已經被征用、自家土地受控,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當地已經無用武之地,農村、農業和農民存在的最大問題還在于如何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臨港新城第二產業
臨港地區第二產業主要分布在“上海臨港產業區”內,臨港產業區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上海臨港產業區已引進產業項目130個,產業項目總投資額達430億元,其中外資14.2億美元,已落戶產業項目的達綱產值預計將達1200億元。
重裝備區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以"高、新、先"為特色的高端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物流園區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著力打造成港口物流、產業物流、特種物流協調發展的綜合物流樞紐。
主產業區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主要聚焦發展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綜合區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以研發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和輕型制造業,重點發展電子通訊、信息技術、光電子、機電設備、航空配套等產業。
民用航空產業配套
在200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集團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協議,在臨港產業區設立國家級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配套基地,吸引國家航空產業配套項目,發展發動機、航電、機電、環控、新材料和航空物流產業。首批啟動項目為航空發動機項目,由中航工業集團為主出資組建中國商用飛機發動機公司,注冊資本60億元。
汽車整車制造
上汽集團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整車及發動機基地沖壓、車身、油漆、總裝、發動機五大車間以及車體分配中心、能源中心等單體已經建成投產,主要生產自主知識產權KV4、KV6系列發動機、自主品牌“榮威550”整車,最終形成30萬臺各型發動機和22.5萬輛整車的生產規模;到2010年形成五個生產平臺、30款車型的規模。屆時上海形成本地三大汽車整車制造基地(嘉定、金橋、臨港)“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
船舶關鍵件制造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機項目、電氣船用曲軸項目、中船重工和瓦錫蘭合資的中速柴油機發電機組項目已經投產;中船重件碼頭已經建成;滬臨金屬加工配套項目、韓國東和恩泰熱交換器項目正在建設中;沃爾沃高速游艇發動機項目、船舶工藝設備配套項目已經開工。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機項目具備年產170萬馬力柴油機的能力,主要制造汽缸直徑600毫米以上的大功率低速柴油發動機,同時可制造理論上最大的汽缸直徑1080毫米的柴油機(現已批量制造世界最大的缸徑900毫米的柴油機),滿足12000箱集裝箱船的主機需要;基地二期已經開工,最終形成年產400萬馬力的生產規模,是全國最大最先進的船用柴油機生產基地。大型船用半組合式曲軸項目年產160根曲軸(已可生產為缸徑900毫米柴油機配套的曲軸),未來可達360根,打破了日本、韓國、捷克、西班牙等少數國家對該領域的高度壟斷。
發電及輸變電設備制造
生產百萬千瓦等級核電主設備、重型燃氣輪機、具有極端(特大、重型、超限)重型裝備制造能力的電氣重裝聯合廠房,具有1400噸吊裝能力、5000噸泊位條件的電氣重件碼頭已建成投產;一機床公司核電內堆件項目年內將完工,年產核電堆內構件和控制棒驅動機構4.5套(全國唯一具有此生產能力的企業);核電起重運輸項目將年產核電成套起重運輸、重型起重運輸等設備4.9萬噸;這些裝備將為我國實現核電設備的基本國產化奠定基礎。2008年7月,長21米、最大直徑4.4米、重3350噸的60萬千瓦核電機組蒸發器已下線并運往秦山核電站,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日本、韓國之后能制造該設備的少數國家之一。特高壓交流重型輸變電設備和直流輸電設備項目已經開工,產業區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高端發電及相關設備制造基地。
海洋工程設備制造
中船集團已開工建設具有世界大型海洋工程與船舶制造專業配套基地,其中專用產業碼頭兩座,年產海洋工程平臺4座,海洋工程生活模塊或船用生活模塊30個。代表著鉆井平臺的世界先進水平。今后進一步重點發展具有高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征的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等海洋油氣裝備,將為我國發展新興的深海油氣采掘事業服務,提高我國在全球海洋工程設備制造領域的地位。
工程機械等其他制造
港口和物流機械為主,中集集裝箱制造及維修、卡爾瑪港口機械、科尼(KONE)港口機械、振中樁機等項目已經建成投產并將擴建。隨著田中激光機械、阿特拉斯空壓機、開山空壓機、蒂森克虜伯工程機械、希爾博裝卸機械、希斯莊明機床、大型煤礦液壓支架、履帶挖掘機等項目的建成和落地,該基地涵蓋的領域將更加豐富。中國重點突破的16個裝備制造業發展領域中,臨港產業區的項目已涉及到8個。其中,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大型船用設備、發電及輸變電設備、海洋工程設備、航空配套產業等五大裝備產業基地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臨港集團已同中船集團、中船重工集團、中國商用飛機公司、中航集團、上汽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中集集團、三一重工、華儀電氣、開山集團、卡特彼勒、沃爾沃、三井造船、蒂森克虜伯、西門子、科尼、卡爾瑪、瓦錫蘭、韓國東和恩泰等國內外著名裝備制造企業集團建立戰略聯盟。已經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81.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25億元,引進外資總額12億美元,實現生產總值年增長60.4%,工業總產值年增長48.1%,稅收收入年增長34.9%。
而蘆潮港、泥城、書院、萬祥四鎮由于基礎薄弱,加之大面積的動拆遷,雖然保留和安置了一部分工業企業,但并未能形成規模和特色,雖然建筑業借助于開發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規模仍然較小,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在外界環境改變的情況下難以持續保持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隨著大規模動遷安置基地建設的完畢,加上臨港基金最后期限的到來,分城區內的都市型產業園區發展空間狹小等因素的制約,屆時如何繼續保持工業經濟增量、并實現總量突破,是亟需解決的難題。
臨港新城第三產業
進入2013來,以現代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第三產業的啟動,臨港即將迎來一個第三產業發展階段。
臨港新城存在問題
編輯臨港開發已然在產業調整和人口集聚道路上努力奔跑了10年,但人口導入依然困難重重,并一度被媒體稱為“空城”。2013年7月22日,CBS 9頻道 《60minutes》關中國房地產泡沫的一期節目《ghost cities》更將臨港稱為是上海版的“ghost city”。
[27]
南匯新城盡管已經得到了不少政府財稅、政策方面的傾斜,但在其舉全力“造城興業”的背后,千億元投資和新城人口稀少之間出現矛盾。如何破解產城融合中產業支撐城市發展與人口導入之間的難題,成為考驗主政者的一道嚴峻挑戰。例如南匯新城城區人口僅4.6萬人,其中,3.1萬人為大學生。滴水湖區域新樓盤無商戶入駐、無企業辦公,空置占了絕大部分,有些道路車流和人氣明顯不足。
[28]
地處偏遠,遠離市區,缺少便捷的交通系統,配套差,是南匯新城人氣不足的原因之一。
[29]
第二,南匯新城在發展的十年中,城市面積的擴張和城市人口的擴張速度發生了脫節。2012年,中心區圍繞滴水湖的規劃面積已經達到42.1平方公里,是規劃初期5.6平方公里的7.5倍,2013年的規劃面積更大;但人口規模的增幅無法與之匹配,這是對南匯新城空城現象解釋的原因之一。第三,南匯新城開發的政府主導過強,使得市場、產業還未能得到充分的發育,而人口的集聚卻又正是在市場和產業集聚的基礎上來促進的。所以,表現在臨港上,規劃過大,人口集聚并不理想。
[28]
臨港地區常住人口有25萬人左右,其中,南匯新城鎮6.5萬人(含高校師生員工4.4萬人),臨港產業區19.5萬人。與開發初期相比,增加了近10萬常住人口。
[4]
臨港新城教育文化
編輯臨港新城教育資源
南匯新城鎮:工商外國語職業技術學院附小、南匯一中臨港校區、蘆潮港秋萍學校、蘆潮港幼兒園。另有上海中學東校,它是面向全市自主招生。
泥城鎮:泥城幼兒園、 泥城小學,泥城中學,臨港外國語實驗學校(中、小部)
書院鎮: 今日學校、書院幼兒園、新港幼兒園、書院鎮中心校、新港中學、新港中心小學、書院鎮初級中學
萬祥鎮: 萬祥學校、 萬祥幼兒園
臨港新城文化產業
上海國際傳媒產業園位于泥城社區新址東北角,地塊呈三角形,北緣A2高速公路、東至E5路、西臨老團蘆港、南沿同盛大道,占地面積約720畝,其中建筑用地為520畝。這一區塊南接臨港重裝備產業區,東靠物流園區和主城區,北臨主產業區,東南與綜合區相呼應,這是一塊四通八達的核心地段。為使專業園區扎扎實實的打好基礎,當實體園區尚未建設之前,園區經營者用園區的定位和專業服務引進文化傳媒企業。經過7年的虛擬招商,已有800余家行業企業注冊在此。上繳稅收累計已達1.8億元以上,其中95%以上為創意傳媒類企業。
[28]
臨港新城改名事件
編輯據《浦東時報》報道:(記者洪浣寧)原南匯區撤銷后,“南匯”這個名字如何保留一直備受各方關注,在2010年的兩會上,也有一些代表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申港社區(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張校平等11位代表還聯合建議:把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嘴)新城。 張校平代表在提交給大會議案、書面意見組的議案中說,臨港新城中的“港”指的是洋山深水港,難以體現區域特色。而南匯是一個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地名,早在唐朝就因長江河口向南延伸,與杭州灣在此交匯而得名“南匯嘴”。張校平認為,將臨港新城更名為南匯(嘴)新城有利于更好地凸顯該區域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和歷史文化內涵。 不過,地名的更換一向謹慎。兩區剛合并時,恰逢《上海市政區類地名保護名錄》向社會公示,南匯作為區名原本就屬于第一保護等級的地名。張校平代表也建議,如果臨港新城真的要更名,之前一定要進行廣泛的意見征求工作,聽取專家、市民等社會各方意見。
2012年4月26日,上海浦東新區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關于上海市浦東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籌)更名的通知》,臨港新城正式更名為南匯新城(鎮)
[30]
。4月27日,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又下發了《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做好上海市浦東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籌)更名為上海市南匯新城管理委員會相關工作的通知》對更名后的相關工作進行了安排。
[31]
臨港新城城市景點
編輯臨港新城滴水湖
滴水湖又名蘆潮湖,距離上海市中心約76公里,是南匯新城的中心湖泊,由法國GMP公司的總體規劃設計,于2002年6月開始建設。平均水深3.7米,最深處6.2米。當水位在2.7米時,其湖水容量為1620萬立方米。滴水湖呈正圓形,直徑約2.6公里,總面積約5.56平方公里,蓄水量約1620萬立方米,最深約6.2米,湖中還有三個總面積為0.48平方公里的小島,湖水源自大治河,水質為五類地表水。北島占地約23.5萬平方米,西島占地約6萬平方米,南島占地約14萬平方米。滴水湖水利配套工程包括春漣河、夏漣河、秋漣河三條鏈狀河道以及赤風港、橙和港、黃日港、綠麗港、青祥港、藍云港、紫飛港七條射狀河道,還有滴水湖出海閘、蘆潮引河出海閘、黃日港節制閘、綠麗港節制閘,形成了防汛擋潮、引排自如的水利體系。滴水湖建成后改變了浦東地區沒有湖泊的歷史,為第九批國家水利風景區。
[32]
臨港新城南匯嘴觀海公園
內扼揚子江,外眺太平洋,雄踞東海之濱,毗連杭州灣畔———南匯新城的重要地標南匯嘴觀海公園占地1.82公頃,位于南匯新城主城區東南面,也是上海陸域的最東南處。 據史料記載,2000多年前,揚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故稱南匯嘴。滄海桑田,“南匯嘴”的地理位置不斷向東南延伸。1386年明政府為防倭寇侵犯在此筑城,便是現今的惠南鎮;如今的“南匯嘴”,是在吹沙填海的灘涂上新建的,幾年前還是一片海面。 由于臨港開發過程中土地一部分區域系圍海造地形成,南匯嘴觀海公園里的浮雕景墻特意留下這種“記憶”:黝黑的吹泥管、粗獷的填海石,以及那些收集在玻璃金字塔里的海底泥沙,真實地記錄著工程的艱辛;印制在不銹鋼板上圍海造地的資料照片和栩栩如生的建設者工作場景雕塑,展現了當時建設的驚心動魄。 整個公園的標志性雕塑是由不銹鋼管構成的雙層網架結構、總用鋼量約120噸的“司南”。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司南”在這里寓意著發現、交流和開放。 “司南”雕塑的南側是“世界方位經緯紀念廣場”,其中心為“南匯嘴坐標點標識”,與司南主雕相呼應;廣場四周是城市坐標,其上刻有世界十大港口城市的方位經緯度。連接紀念廣場的是以“開拓”為主題的景觀地坪,布置為幾何狀的植物地坪,體現出秩序與理性、科學的精神。2003年8月臨港開發初期,曾有一條4米多長的幼鯨擱淺海灘。數十位民工將它救到附近正在施工中的滴水湖內。由于專家認為“收養”這頭鯨魚的條件并不具備,于是人們又將它平平安安地放回大海。當幼鯨返回大海時,曾在南匯嘴公園附近水面連續三次將頭伸出海面,好像在感謝幫助過它的恩人。
臨港新城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博物館,全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是我國首個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于上海南匯新城,占地面積2483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46434平方米。2006年1月20日在南匯新城滴水湖舉行中國航海博物館工程開工奠基儀式,2010年7月5日全面建成開放。 中國航海博物館旨在發揚光大“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精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航海文明和優良的傳統;展示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世界航海科學發展的貢獻;展示中國航海事業的新技術、新成就;構建國際航海交流平臺,加強與國際航運界的交往;普及航海知識,培養青少年熱愛航海、獻身航海事業的興趣;營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文化氛圍,滿足城市文明發展的需要。 中國航海博物館室內展示面積達到了21000平方米。館內展區分為三層,第一層設置了航海歷史館、船舶館、海員館,以及漁船與捕魚專題展區;第二層設置了航海與港口館、海事與海上安全館、軍事航海館,以及航海體育與休閑專題展區。博物館還建有天象館、4D影院和兒童活動中心。
臨港新城上海鮮花港
上海鮮花港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核心區規模面積1平方公里,主要由四部分構成。 1、自控溫室生產區60公頃;2、花卉新品種展示區28公頃;3、教育研發推廣區7公頃;4、配套服務區3公頃。其硬件和軟件建設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郁金香花卉新品展示區占地面積為28公頃。園內種植了320萬株郁金香,品種達300多種,展示區富有特色,千姿百態。320萬株郁金香在園藝種植技術人員的精心培育下,經過土壤改良和營養基質的注入及種植方法的調整,花期可延長至4月底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臨港新城濱海森林公園
濱海森林公園是東海灘涂上建造的人工森林公園。設計總面積達3.6平方公里,模擬自然森林生態,種植各類植物生態群落,營造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綠色氛圍。活動內容包括森林浴場、草坪氧吧、高爾夫練習場、休閑自行車、騎馬、野外燒烤、風電科普館等休閑娛樂項目。
臨港新城東海大橋
東海大橋工程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的重要配套工程,為洋山深水港區集裝箱陸路集疏運和供水、供電、通訊等需求提供服務。東海大橋全線可分為約2.3公里的陸上段,海堤至大烏龜島之間約25.5公里的海上段,大烏龜至小洋山島之間約3.5公里的港橋連接段,總長約為31公里。大橋按雙向六車道加緊急停車帶的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橋寬31.5米,設計車速80公里/小時。東海大橋工程2002年6月26日正式開工建設,歷經35個月的艱苦施工,于2005年5月25日實現結構貫通。大橋寬31.5米,分上、下行雙幅橋面,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每小時80公里。大橋全線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設計基準期為100年。大橋的最大主航通孔,離海面凈高達40米,相當于10層樓高,可滿足萬噸級貨輪的通航要求。東海大橋在2005年建成通車。159米高的兩座大跨度海上斜拉橋主塔在國內最高;位于顆珠山島和大烏龜島之間的深海大堤綿延1.22公里,也是國內的突破和創新;而最大的奇跡在于建設速度——在風高浪急的外海,運用高效、科學的施工技術,實現大橋貫通僅用3年
臨港新城洋山深水港
洋山深水港區位于杭州灣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嶇列島,由大、小洋山等數十個島嶼組成,是中國首個在海島建設的港口,洋山深水港規劃建設52個大型集裝箱泊位,2020年工程全部完成后,預計年吞吐量可達1500萬標箱。 洋山港港區規劃總面積超過25平方公里,包括東、西、南、北四個港區,按一次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自2002年至2020年分三期實施,工程總投資超過700億元,其中2/3為填海工程投資,裝卸集裝箱的橋吊機械等投資約200多億元。到2012年,洋山港將擁有30個深水泊位,年吞吐能力達1500萬標箱,可使上海港的吞吐能力增加一倍。 東港區為能源作業港區,分二期建設。一期工程包括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和海底輸氣干線,建設規模為每年進口300萬噸LNG,每年可向上海市區供應約40億立方米LNG。成為國際水平的清潔能源供應基地,與西氣東輸、東海天然氣形成多氣源供應局面,共同保障上海的能源安全。其中LNG接收站位于洋山深水港區中西門堂島,主要建設3座16萬立方米LNG儲罐、3臺LNG卸料臂及其他相應的回收、輸送、氣化設施和公用配套工程,占地39.6公頃,并預留二期擴建場地。LNG專用船碼頭包括一座8萬至20萬立方米LNG專用船碼頭及重件碼頭配套設施等。用LNG船運來的進口天然氣將通過東海大橋預設的40公里長的海底輸氣管線送到臨港輸氣站,進入上海城市天然氣高壓主干網系統。 東港區還是遠東最大的成品油中轉基地,規劃建設1900米長的油品碼頭作業區,這是一座國家戰略儲備油庫,共分三期建設,一期工程是成品油庫和生產生活設施區,2009年3月投入使用,可儲成品油42萬立方米;遠期工程完成后可儲存成品油270萬立方米,將用中小型油輪轉運至上海等地。 南港區以大洋山本島為中心,西至雙連山、大山塘一帶,東至馬鞍山。將作為洋山港2020年以后的規劃發展預留岸線。北港區、西港區為集裝箱裝卸區,是洋山港的核心區域。規劃深水岸線10公里,可布置大小泊位30多個,可以裝卸世界最大的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貨輪和巨型油輪,全部建成年吞吐能力可達1300萬標箱以上,約占上海港集裝箱總吞吐量的30%,單獨計算可躋身世界第五大集裝箱港。北港區以小洋山本島為中心,西至小烏龜島、東至沈家灣島,平均水深15米,岸線全長5.6公里;分為三期建設。
臨港新城紅色泥城主題館
臨港泥城堪稱浦東的延安,發生過聞名全國的泥城暴動,也在這里打響了浦東抗日第一槍,開辟了第一個抗日革命根據地。上海浦東臨港“紅色泥城主題館”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2000平方米。紀念館由大型紀念廣場、史跡展館和泥城頌廳三個部分組成。真實展現了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各個革命時期浦東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跡以及建設發展時期浦東人民在紅色精神指引下勇立潮頭,勵精圖治的輝煌業績。紀念館涵蓋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陳列展示等功能,為浦東新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4年4月,紅色泥城主題館正式開館,重新對外免費開放。
[33]
臨港新城周邊交通
編輯臨港新城軌道交通
臨港新城蘆潮港火車站
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是鐵道部全路18個中心站中第一個建成的,也是第一個建在港口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位于南匯新城,緊鄰物流園區,采用縱列式布置,2010年設計能力172萬TEU,到發場設4股道,裝卸場設4線束共8條裝卸線,設有進出站門區、綜合辦公區、冷藏箱區、特種箱區、專用箱區、空箱及備用箱區、箱管區、裝卸機械停車場以及集裝箱清洗維修等場地。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集裝箱班列轉場為順向作業,作業效率較高。裝卸線按照具備發車條件設計,集裝箱班列可從裝卸場直接發出,而到達列車接入到達場后,再由機車頂送方式進入裝卸場。2006年,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投入運營后的第一年,完成鐵路集疏運量僅有0.5萬標準箱,只占洋山深水港區集裝箱當年吞吐量323.6萬標準箱的0.2%。2007年1~6月份,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完成集疏運量1.1萬標準箱,占洋山深水港區集裝箱吞吐量270萬標準箱的0.5%。截止2007年上半年,蘆潮港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已經陸續開行了至合肥、南昌、蘇州的班列。其中,合肥班列每周開行二至三次,南昌每周一列班列,蘇州每周一列班列,并著手準備試運行常州班列。公司對外經營的范圍將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拓展,積極發揮鐵路長距離運行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洋山保稅港區與內陸地區的聯系,為洋山保稅港區吸引更多的貨源。
臨港新城蘆潮港碼頭
蘆潮港車客渡碼頭遠通寧波、舟山、普陀山,近至大小洋山,是出海游客的必經之地;如今,嵊泗游、普陀山游成為兩條火爆的旅游路線,每年有50萬左右的游客從這兒渡海,只要幾個小時,便能踏上嵊泗、普陀山的沙灘。
臨港新城公交線路
南匯新城鎮區域:
申港1路,南匯新城內部環線公交,滬城環路共享區始發。連接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東岸漣城小區、上海市六院東院、宜浩家園、滴水湖馨苑、滴水湖地鐵站等。發車間隔20-45分鐘,單一票價2元
[35]
。
1009路,南匯新城內部公交,起終點分別是滴水湖地鐵站和水華路橄欖路(上海電機學院),中途主要停靠:宜浩佳園和水華路方竹路(上海市臨港科技學校)。單一票價1元。起訖站發車時間:水華路橄欖路6:30-19:20;滴水湖地鐵站6:00-19:00
[35]
。
書院鎮:
泥城鎮:
萬祥鎮: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概況信息 .浦東新區南匯新城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2-22]
- 2. 關于上海市浦東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籌)更名的通知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引用日期2012-06-14]
- 3. 臨港如何建設“獨立輔城” .東方早報[引用日期2015-08-10]
- 4. 集聚度不高 臨港面臨人口導入之困 .每經網[引用日期2016-10-13]
- 5. 上海臨港新城發展現狀:千億投資下人口稀少 .大公網[引用日期2015-09-10]
- 6. 臨港新城開發建設十周年后改名南匯新城 .新浪網.2012-04-30[引用日期2015-09-05]
- 7. 浦東新區政府發布調整浦東部分行政區劃通告 .浦東新區政府[引用日期2014-06-14]
- 8. 南匯新城介紹 .南匯新城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6-14]
- 9. 南匯新城簡介 .南匯新城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6-15]
- 10. 楊建鋒.臨港新城區域發展功能再定位的思考:上海企業雜志,2011年01期 :http://dlib.cnki.net/kns50/detail.aspx?dbname=CJFD2011&filename=SHQY201101026
- 11. 上海力度最大的區域發展制度安排已施行 .鳳凰網.2013-01-24[引用日期2013-01-25]
- 12. 臨港引百萬人口 打造“獨立輔城” .環球網[引用日期2015-08-10]
- 13. 上海“嘴”里有玩頭 有多少帶”嘴"字的地名你造嗎? .網易[引用日期2015-11-29]
- 14. 浦東新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合并蘆潮港鎮和申港街道、建立南匯新城鎮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的說明 .浦東新區人大[引用日期2014-06-17]
- 15. 何建木.上海城市的發展與轉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60-120
- 16. 上海規劃建設14個市級商業中心 .東方網[引用日期2017-03-17]
- 17. 泥城總體規劃設計 .臨港泥城[引用日期2017-03-17]
- 18. 泥城鎮志-第二章 建置 .浦東史志[引用日期2014-01-16]
- 19. 書院鎮志-第二章 建 置 .浦東史志[引用日期2014-01-16]
- 20. 萬祥簡介 .萬祥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5-06-15]
- 21. 萬祥分城區簡介 .上海臨港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3-12-08]
- 22. 萬祥鎮志-第二章 建置 .浦東史志[引用日期2014-01-16]
- 23. 園區介紹 .臨港奉賢園區[引用日期2017-01-01]
- 24. 產業社區 .臨港奉賢園區[引用日期2017-01-01]
- 25. 上海臨港新城綠化陷鹽堿之困 設計有所預防仍難應付高鹽堿土質和空氣 .中國花卉報[引用日期2012-06-14]
- 26. 臨港規劃 .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引用日期2015-12-26]
- 27. CBS9 60Minutes《Ghost Cities of China》 .新浪[引用日期2014-01-28]
- 28. 上海臨港新城發展現狀:千億投資下人口稀少 .大公網[引用日期2014-01-28]
- 29. 臨港地區建設8年人口較少 居民稱還像住在村里 .解放日報[引用日期2014-01-28]
- 30. 做好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更名相關工作通知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2012-4-27[引用日期2015-09-21]
- 31. 做好臨港新城管理委員會(籌)更名相關工作通知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2012-05-23[引用日期2015-06-26]
- 32. 浦東“滴水湖”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6-08-31]
- 33. 紅色泥城主題館 .浦東廉政[引用日期2017-03-17]
- 34. 上海地鐵12、16號線試運營 .中國政府網.2013-12-29[引用日期2014-01-01]
- 35. 46條公交將接駁16號線 .新浪網.2013-11-01[引用日期2014-01-09]
- 36. 申港2路 .丁丁網.2013-03-09[引用日期2014-01-09]
- 37. 軌交16號線下月開通 浦東制定配套方案 .上海市官方網站.2013-11-14[引用日期2014-01-09]
- 38. 龍港快線 .丁丁網.2013-09-18[引用日期2014-01-09]
- 39. 龍港快線B線 .丁丁網.2013-08-19[引用日期2014-01-09]
- 40. 龍臨專線 .丁丁網.2013-09-09[引用日期2014-01-09]
- 41. 龍蘆專線 .丁丁網.2013-10-03[引用日期2014-01-09]
- 42. 蘆杜專線 .丁丁網.2013-09-18[引用日期2014-01-09]
- 43. 川蘆專線 .丁丁網.2013-09-21[引用日期2014-01-09]
- 44. 龍新蘆專線今起調整走向 .新浪網.2008-08-20[引用日期2014-01-09]
- 45. 龍平蘆專線 .丁丁網.2013-10-31[引用日期2014-01-09]
- 46. 蘆潮港一路昨天開通 .新浪網.2009-09-29[引用日期2014-01-09]
- 47. 上海龍東專線 .8684上海公交查詢網.2013-12-14[引用日期2014-01-09]
- 48. 上海1061路 .8684上海公交查詢網.2013-11-08[引用日期2014-01-09]
- 49. 上海書院2路 .8684上海公交查詢網.2012-07-05[引用日期2014-01-09]
- 50. 上海書院3路 .8684上海公交查詢網.2012-07-05[引用日期2014-01-09]
- 51. 上海泥城1路 .8684上海公交查詢網.2012-07-05[引用日期2014-01-09]
- 52. 上海浦東7路 .8684上海公交查詢網.2012-10-16[引用日期2014-01-09]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