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史

(建筑知識)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中國建筑是以中國長江黃河一帶為中心,受此地區影響,其建筑形式類似,使用材料,工法,營造語言,空間,藝術表現與此地區相同或雷同的建筑,皆可統稱為中國建筑。中國古代建筑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由于幅員遼闊,各處的氣候,人文,地質等條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國各具特色的建筑風格。尤其民居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闌式建筑、西北的窯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氈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中文名
中國建筑史
中    心
長江黃河
特    點
悠久的歷史
形成原因
氣候,人文,地質等
代    表
南方的干闌式建筑
國    家
中國

中國建筑史基本信息

編輯
中國建筑史,主要分為中國古建筑史及中國近現代建筑史。 [1]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等……
清末至今,西式建筑逐漸成為中國主流建筑形式,中式建筑從外觀形式上日漸衰退。

中國建筑史中國古建筑

編輯
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筑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特征

中國古建筑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筑外觀上看,每個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墻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塊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筑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歷代建筑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筑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形式

中國古代建筑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筑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結構

梁柱式結構體系
“墻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梁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于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梁承重,墻壁只作間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墻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并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墻壁不承重,墻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梁柱式結構特點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于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于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筑,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后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筑的特點之一。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形狀

中國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筑、一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后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后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后為后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筑,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余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云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筑的莊嚴雄偉。這類建筑,不論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于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采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于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筑。這種情況最適宜于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于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采用著,并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筑風貌。建筑色彩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色彩

中國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樸淡雅。建筑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筑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墻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筑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筑藝術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 琉璃瓦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強,,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并以黃色為最高貴,只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朝雍正時,皇帝特準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鴟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戧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十一個,最少的是三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面為騎鶴仙人,然后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海馬押魚狻猊、斗牛、行什。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筑墻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類是琉璃貼面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 彩畫
彩畫是中國古建筑中重要的藝術部分。我們今天看見天安門城樓、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內外,特別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同時使黃綠各色屋頂與下部朱紅柱子門窗之間有一個轉換與過渡,使建筑更覺輝煌絢麗,這實在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畫也有實用和美化兩方面的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墻壁表面。古時候有一種椒房,即是在顏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僅可以保護壁面和梁柱而且還可散發香氣驅蟲。裝飾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內外明快而美觀。彩畫的圖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顏色,并逐漸繪畫各種動植物和圖案花紋,后來逐步走向規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時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璽(以金色龍鳳為主要題材)、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琢墨、煙琢墨、雄黃玉、雅五墨等,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貴*。另一類是后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面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 色調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墻、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墻、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雕飾

中國古建筑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筑物里面或兩旁或前后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筑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成就

中國古建筑在建筑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辟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筑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筑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區城鎮、城堡、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部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筑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于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臺,出墻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綜合上述,中國古建筑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筑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分類

建筑類別
從建筑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筑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筑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唯園林建筑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屋頂樣式
中國古建筑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后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敕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于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后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筑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筑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后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墻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后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并不挑出山墻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于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于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后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于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中國建筑史古建筑比較

與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國古建筑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千年來一直如此,并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筑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臺,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采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筑物還采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中國建筑史歷史分野

編輯
  • 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13th BC~3th BC(同時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 成熟時期:
    秦漢2th BC~4th AD(同時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臘、羅馬)
  • 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5th AD~7th AD(同時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 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7th AD~11th AD(同時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 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11th AD~14th AD(同時期西方建筑分野:歌德時期)
  • 停滯時期:
    明清15th AD~19th AD(同時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藝復興之后)
  • 再生時期:
    20th AD至今
夏商周
最早的構成因就地取材的而有“筑土構木、建房架屋”,早期大致上有以下三種形式
  • 干闌式—長江流域,潮濕多雨,人居樓上因地制宜
  • 木骨泥墻式---黃河流域,傘架方式,圓形結構
  • 夯土墻---奴隸時代,與青銅器時代制度有關
春秋戰國、秦漢
代表性建筑:長城、阿房宮、彌山跨谷、未央宮
秦磚漢瓦是這一時期的代表語匯。
魏晉南北朝
  1. 魏晉
  2. 北朝
  3. 南朝
隋唐五代
  1. 隋及初唐
  2. 盛唐
  3. 中晚唐、五代
宋、遼、金、元
  1. 北宋
  2. 遼代
  3. 南宋
  4. 金代
  5. 西夏
  6. 元代
明清
營造法式
代表性建筑:
現代
世界建筑思潮對中國建筑的影響
代表性建筑:

中國建筑史史學研究

編輯

中國建筑史開山

梁思成、林徽因等

中國建筑史發展

吳良鏞等

中國建筑史梁思成著作

編輯
版本一
書名: 中國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1-1-1
ISBN: 9787108033536
開本: 16開
定價: 65.00 元
版本二
書名:中國建筑史
ISBN: 978-7-5306-4881-0
作者:梁思成
開本:大32開
裝訂:平
字數:266 千字
定價:¥24.00
版印次:1-1
原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責任編輯:董令生
出版日期:2007-09-01

中國建筑史內容簡介

《中國建筑史》 [2]  是中國建筑歷史的宗師梁思成于戰火紛飛的1944年在四川宜賓的李莊完成的扛鼎之作,是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建筑史。當時對中國建筑的研究尚處于起步的階段,對古建筑的實地調查也僅僅限于l932--1937年這短短的5年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要弄清中國建筑兩千年來發展的歷史源流,梳理清楚其發展脈絡,自然只能先從主流建筑人手,這就是為什么此書內容側重于宮殿廟宇(即重點在大木作)。而對中國建筑中極富特色的園林,豐富多彩的民居基本沒有論及。此書完成后,先生深感建筑史尚需深入的課題還很多。但當時正是抗戰勝利,軍興以還,各地城市摧毀已甚,失地收復之后,立即有復興焦土的艱巨工作隨之而至,所需人才當以萬計,當務之急是為國家造就建設人才,首先是建筑師。今后數十年,國家建設實有待于此輩人才之養成。因此他到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建筑史的研究只得暫緩進行。
本書是先生的重要遺著,因此補充的圖片也全部采用當年先生所拍攝的圖片,盡管這批圖片經過水殘質量已大不如前了。《中國建筑史》除供高等學校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作教材外,也可供考古、風景園林、旅游、工藝美術、舞美等專業人員及廣大讀者閱讀、參考。全書分中國古代建筑、近代中國建筑、現代中國建筑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對發展概況進行綜述外,重點對城市建設與各類型的建筑作了分章論述。其中古代建筑部分所占分量較重,內容較系統、全面,對木構建筑特征和清式建筑做法也辟有專章介紹;近現代建筑部分則著重于建筑發展的概括論述和典型實例的分析,使讀者對近、現代中國建筑的發展有一個完整而具體的了解。為了使讀者獲得更豐富而形象的相關信息,《中國建筑史》還配有光盤,收錄古代建筑重要實例的彩色照片約千幅。

中國建筑史作者簡介

梁思成(1901-1972),廣東省新會人,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建筑史學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和建筑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護中國古代建筑和文化遺產。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國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

中國建筑史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建筑之特征
第二節 中國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節 《營造法式》與清工部
《工程做法則例》
一 《營造法式》
二 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第二章上古時期
第一節 上古
第二節春秋戰國
第三節 秦
第三章 兩 漢
第一節 文獻上兩都建筑活動之大略
第二節 漢代實物
第三節 漢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
第一節 文獻上魏·晉建筑之大略
第二節 南北朝之建筑活動
第三節 南北朝實物
第四節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節 隋·唐都市宮苑陵墓寺觀建筑之梗概
第二節 隋·唐實物
第三節 隋·唐之建筑特征
一 建筑型類
二 細節分析.
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
第一節 五代汴梁之建設
第二節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第三節 遼之都市及宮殿
第四節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第六節 五代·宋·遼·金之實物
一 木構
二 磚石塔幢
三 其它
第七節 宋·遼·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一 建筑型類
二 細節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第一節 元·明·清宮殿建筑大略
第二節 元代實物
一 元代木構
二 元代磚石建筑
第三節 明代實物
一 都市
二 明代木構
三 陵墓
四 明代佛塔及其它磚石建筑
第四節 清代實物
一 宮殿
二 苑囿離宮及庭園
三 壇廟
四 陵墓
五 寺廟
六 磚石塔
七 住宅
八 橋梁
九 牌坊
第五節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一 建筑型類
二 細節分析
第八章 結 尾——清末及民國以后之建筑
附文一 油印本《中國建筑史·前言》
二 讀樂嘉藻《中國建筑史》辟謬
后 記

中國建筑史潘谷西著作

編輯
封面 封面
出版社: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第6版 (2009年8月1日)
叢書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3] 
平裝: 545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112109329, 9787112109326
條形碼:9787112109326
產品尺寸及重量:25.6 x 18.2 x 2.8cm;821g
ASIN: B002MKP00G
參考資料
詞條標簽:
食品 生活 建筑 學科 地點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