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是中醫(yī)學界的代稱。
杏林傳說故事
編輯董奉,字君異,侯官(現(xiàn)今福建閩縣)人,生於三國時代(約公元221~264年之間)。董奉少年時期,除了學習古籍經典之外,發(fā)奮鉆研岐黃之術,立志要做一位濟世的醫(yī)生。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一位高人,因而修得道術,不但醫(yī)術極為高明,而且能夠預言風雨,民眾都視他為能“呼風喚雨"的仙人。
道術對修身養(yǎng)性,有其一番道理。董奉修得道術后,青春長留,駐顏不變。據說有一個在侯官出生的少年,第一次見到董奉時,董奉已是四十出頭的人,五十年后,此人回侯官探親,看見許多當年的鄰居朋友,都已經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顏貌一如往日,沒有一點變化,心中很奇怪,就問董奉:“當初我看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滿頭白發(fā),您卻仍然健壯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 “偶然耳”。長生不老,乃是歷代許多帝王、權貴們夢寐以求的事,但如白居易的詩所說:“又無大藥駐朱顏”。因此,前來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和“法術”的人,日益增多,攪得董奉終日不能安寧,于是,他便離開家鄉(xiāng),周游天下,以醫(yī)術濟世救人。
他經過交州(現(xiàn)今廣西),刺史士燮罹中毒性休克,厥亡三日,經董奉救治,死而復生,這一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江南。士燮全家萬分感激,特地在府邸的旁邊建造了一座高樓,供董奉居住,一日三餐均親自侍奉。一年后,董奉謝絕了士燮的盛情挽留,離開交州北上。
途經鐘離(今安徽鳳陽)時,他看到當地人民由于三國爭戰(zhàn)而貧病交加,十分同情,便在鳳凰山之南六十里的一個貧困的小山坡上居住下來。他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把江南種植果木的農業(yè)技術知識傳播給鐘離農民,鼓勵人們在荒山坡上種植杏樹以救荒致富,可惜很多人對這位懸壺治病的“游醫(yī)郎中”,提倡的種杏致富的意義持懷疑態(tài)度,并不實行。于是,董奉定下了一奇特的規(guī)章:看病不收費用,但重病者病痊愈后,要在他居住的山坡上種植杏樹五株;病輕者,種一株。由于他醫(yī)術高明,醫(yī)德高尚,遠近患者紛紛前來求治,數年之間就種植了萬余株杏樹,成為一遍杏林。杏子成熟時,董奉寫了一張告示,規(guī)定:來買杏的人,不必通報,只要留下一斗谷子,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他把杏子交換來的谷,用以救濟貧民。據說,每年有二、三萬貧病交加的人,受到董奉的救濟。《寰宇記》云:“鐘離縣杏山,吳時董奉居于此,為人治病,惟令種杏五株,數年,杏至萬株。”《鳳陽縣志》也載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吳時董奉種杏于居,不數年,在他的住處又種植了十多萬株杏樹,至今在杏山還留有杏林遺跡。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醫(yī)生,名叫董奉,家住廬山。他常年為人治病,卻不接受別人的報酬。得重病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讓病人種植五棵杏樹;病情不重的人,他給治好了,就要病人種植一顆杏樹。這樣十幾年以后,杏樹就有十多萬棵了。春天來臨,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綠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間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時候,他對人們說,誰要買杏子,不必告訴我,只要裝一盆米倒入我的米倉,便可以裝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換來的米,救濟貧苦的農民。
董奉在廬山遺跡頗多,根據資料和史實基本可以確定:
①山南般若峰下今歸宗寺、淵明醉石間有董奉居住過的杏林草堂,稱為董奉館,又稱董真人升壇,后在此處又曾建杏壇庵,清代名為香泉寺。
②山北蓮花峰下(現(xiàn)稱龍門溝),董奉去世后,當地人懷念他,在其升仙處建太乙宮祀之,觀內有丹井,觀后有種杏軒等。
③西林寺后山的伏虎庵是董奉“虎口取骾”和“虎守杏林”遺址。
④距董奉館3華里即今東林寺西北1華里處有董奉的煉丹臺等。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明代名醫(yī)郭東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種杏千余株。蘇州的鄭欽諭,庭院也設杏圃,病人饋贈的東西,也多去接濟貧民。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病危,當時的名醫(yī)嚴子成給他治好了,他特意畫了一幅《杏林圖》送給嚴子成。后來,人們在稱贊有高尚醫(yī)德,精湛醫(yī)術的醫(yī)生時,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高手”等詞句來形容。近現(xiàn)代的一些醫(yī)藥團體、雜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為醫(yī)界的別稱。有關“杏林”的佳話,不僅成為民間和醫(yī)界的美談,而且也成為歷代醫(yī)家激勵、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醫(yī)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也成了醫(yī)學界的代名詞。
杏林董奉
編輯杏林部分釋
董奉曾長期隱居在江西廬山南麓,熱忱為山民診病療疾。他在行醫(yī)時從不索取酬金,每當治好一個重病患者時,就讓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顆杏樹;看好一個輕病,只須栽一顆杏樹。所以四鄉(xiāng)聞訊前來求治的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為醫(yī)酬。幾年之后,廬山一帶的杏林多達十萬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將杏子變賣成糧食用來販濟廬山貧苦百姓和南來北往的饑民,一年之中施舍的糧食達數十萬斗。后來還說有老虎鎮(zhèn)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想吃杏者只能以米谷換取,而董奉則把換來的谷米來救濟貧民,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說。正是由于董奉行醫(yī)濟世的高尚品德,贏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yī)。
杏林相關詞目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醫(yī)術高超的醫(yī)生。
杏林同類典故
橘井泉香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史上還有一則典故“橘井泉香”也與道醫(yī)有關。這則典故說的是西漢時湖南一位叫蘇耽的道人,身懷絕技,對母親極為孝順,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囑咐母親,明 年將有疾疫流行,到時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救治。第二年果然發(fā)生大規(guī)模疫情,他的母親便遵照囑咐,用井中泉水泡橘葉施救眾鄉(xiāng)鄰,活人無數,一時傳為佳話。這則“橘井泉香”典出《列仙傳》之《蘇耽傳》,清代閩人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將其收入《醫(yī)術名流列傳》之中,流傳甚廣。至今湖南郴州市東北郊蘇仙嶺上的蘇仙觀、飛升石、鹿洞,以及市內第一中學內的杼井,都是紀念蘇仙的遺跡。
杏林史料記載
編輯晉代葛洪《神仙傳》載:
董奉者,字君異,候官人也。吳先主時,有少年為奉本縣長,見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罷官去,后五十余年,復為他職,得經候官,諸故吏人皆老,而奉顏貌一如往日。問言“君得道邪?吾昔見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轉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時在彼,乃往,與藥三丸,內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舉其頭,搖而消之,須臾,手足似動,顏色漸還,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語。云:“死時奄忽如夢,見有十數烏衣人來,收燮上車去,入大赤門,徑以付獄中。獄各一戶,戶才容一人,以燮內一戶中,乃以土從外封塞之,不復見外光。忽聞戶外人言云:“太乙遣使來召杜燮’,又聞除其戶土,良久引出。見有車馬赤蓋,三人共坐車上,一個持節(jié),呼燮上車。將還至門而覺,燮遂活。”因起謝曰:“甚蒙大恩,何以報效?”乃為奉起樓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棗,飲少酒,燮一日三度設之。奉每來飲食,或如飛鳥,騰空來坐,食了飛去,人每不覺。如是一年余,辭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問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奉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為具之,至明日日中時,奉死,燮以其棺殯埋之。七日后,有人從容昌來,奉見囑云:“為謝燮,好自愛理。”燮聞之,乃啟殯發(fā)棺視之,唯存一帛。一面畫作人形,一面丹書作符。后還豫章廬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癘疾,垂死,載以詣奉,叩頭求哀之。奉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蓋之,使勿動。病者云:“初聞一物來舐身,痛不可忍,無處不匝。量此舌廣一尺許,氣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奉乃往池中(明鈔本池中作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當愈,勿當風。”十數日,病者身赤無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后忽大旱,縣令丁士彥議曰:“聞董君有道,當能致雨。”乃自赍酒脯見奉,陳大旱之意。奉曰:“雨易得耳。”因視屋曰:“貧道屋皆見天,恐雨至何堪。”令解其意,曰:“先生但致雨,當為立架好屋。”明日,士彥自將人吏百余輩,運竹木,起屋立成。方聚土作泥,擬數里取水。奉曰:“不須爾,暮當大雨。”乃止。至暮即大雨,高下皆平,方民大悅。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蕓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二萬余斛。縣令有女,為精邪所魅,醫(yī)療不效,乃投奉治之,若得女愈,當以侍巾櫛。奉然之,即召得一白鼉,長數丈,陸行詣病者門,奉使侍者斬之,女病即愈。奉遂納女為妻,久無兒息。奉每出行,妻不能獨住,乃乞一女養(yǎng)之。年十余歲,奉一日竦身入云中去。妻與女猶存其宅,賣杏取給,有欺之者,虎還逐之。奉在人間三百余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
杏林文化之根
編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北宋文豪蘇軾對廬山奇特瑰麗風光的絕妙寫照。數千年來,廬山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而且以其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和眾多美麗的傳說讓人傾慕。其中,代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杏林文化便是從此山產生并傳頌至今……
杏林文化的開山鼻祖董奉,與南陽的張仲景、譙郡的華佗齊名,并稱為東漢末年“建安三神醫(yī)”。董奉的事跡在民間被廣泛傳頌,董奉的杏林精神被業(yè)界奉為楷模,廬山杏林被世界視為一方圣地。那么,杏林文化的特征和內涵究竟是什么?作為客觀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杏林之名為世代傳頌,究竟何故?帶著這些疑惑,我們去追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軌跡,撥開層層迷霧,將杏林文化的“真面目”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
杏林杏林始祖
據《三國志》記載:“裴注——葛洪神仙傳曰:燮嘗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藥與服,以水含之,捧其頭搖(捎)之,食頃,即開目動手,顏色漸復,半日能起坐,四日復能語,遂復常。”文中的“燮”為七郡總督的綏南中郎將。按當時官吏設置制度,綏南中郎將應有醫(yī)官服侍。連專職醫(yī)官都無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請董奉施治,可見董奉的醫(yī)術高超。他使燮起死回生被稱為“醫(yī)仙”。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外戚專權,軍閥割據,戰(zhàn)事不斷,加之水旱蝗災連連不絕、疫病流行,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日趨激化。張角創(chuàng)立的太平道高舉“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大旗,發(fā)動了震撼東漢王朝統(tǒng)治根基的著名的“黃巾起義”。作為太平道教徒的董奉,從黃巾起義軍的骨干到成為著名的“醫(yī)仙”,位列“建安三神醫(yī)”,說明他飽受起義失敗的悲愴之后,以施醫(yī)療疾作為他流亡安生立命之本。
他選擇交州一帶行醫(yī)安生,然而,好景不長,由于軍閥勢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測,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選擇廬山為隱居之地。在廬山,董奉施醫(yī)濟世,開創(chuàng)了人與自然生態(tài)和諧共榮以及藥食同源的杏林園。
杏林杏林遺址
1991年,一支考察組在廬山山南考察,于一墓穴中發(fā)現(xiàn)明代和尚、歸宗寺主持果清禪師的《重興歸宗田地界址碑記》和有關圖刻。碑記和圖刻詳細記載了董奉杏林、杏壇庵和庵產的情況,指出杏壇庵在陶淵明醉石以東的般若峰下,庵產方圓百里。
又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又君異居山間,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使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君異每年貨杏得谷,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消二萬余斛,尚余甚多。”
受救治、接濟的純樸民眾把董奉尊崇為消災救命的“活神仙”。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他在廬山隱居數年,每年經其治愈的患者,以其施醫(yī)的居所為中心向周邊延展種植杏樹回報救治之恩,因此,廬山腳下皆是杏林范圍,大概面積在3000畝以上。。
他在廬山所進行的實踐和流傳的典故,正是人道、醫(yī)道和天道的結合與體現(xiàn),“其言循虛,其藝控實”是董奉較為客觀的寫照,他的事跡感人肺腑,他的恩德澤被后人。
杏林杏林文化
“杏林”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醫(yī)學的代名詞,自古醫(y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yī)著以“杏林醫(yī)案”為藏,醫(yī)技以“杏林圣手”為贊,醫(y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醫(yī)道以“杏林養(yǎng)生”為崇。
代表著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化現(xiàn)象。醫(y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杏林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不是來自官方導向、典籍傳世、系統(tǒng)教育或師徒相授,而是來自民眾,它的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
董奉在廬山修道行醫(yī)、濟世救人,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嘯”、“潯東斬蛟”等,代代相傳。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在醫(yī)界代代相承的效仿中,形成了廣泛的價值認同而轉換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這種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就是根植大眾心中的寄托與追求,是醫(yī)德、醫(yī)技的表達,是強勁的民族文化體現(xiàn)。
歷代文學名家在廬山留下了許多贊譽董奉行醫(yī)濟世、獨創(chuàng)杏林的歷史名篇。
清代征士放《杏林詩》云:“吾亦知醫(yī)術,平生慕董君,藥非同市價,杏以代耕耘。山下虎收谷,溪邊龍出云。芳林伐已久,到此仰余芬。”
他們描繪了杏林仙境的獨特風光和超然感受,再現(xiàn)了杏林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信任互動的美好情景,也表達了對董奉的崇敬之情。
杏林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園創(chuàng)立于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經久不衰的杏林文化從它的內涵層面上來說,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構筑的杏林文化內涵深深地打上了“道與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廬山幾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順五行”,在現(xiàn)實中構建“和諧杏林園”,從而達到其修道從醫(yī)的最高境界——無為而為。“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體現(xiàn)了一種超然境界。
“敷浴治癘”、“斬鼉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無不體現(xiàn)董奉對平民百姓的寬厚善良,以及自然療法、環(huán)境調適與心理調適的妙用。從“百禽群獸,游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蕓治也”,山里山外群眾往來杏林的恬淡愜意的畫卷,使人們看到杏林文化的內涵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這種“和諧”是通過“懲惡揚善”、“伐其不足、損其有余”來實現(xiàn)的,同時達到“至親”、“至善”、“至誠”、“至信”、“至中”、“至和”。
“杏林”體現(xiàn)的是一種價值標準,包含著“親、善、誠、信、中、和”豐富的內涵,其靈魂是“道”與“德”。凡習醫(yī)藥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為“杏林中人”。這正是杏林文化延續(xù)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時也是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精神的開宗。
杏林杏林位置
編輯杏林杏壇
傳說中孔子聚徒講學的地方。
杏林集美杏林街道
杏林,位于美麗的海上花園廈門,華僑陳嘉庚的故鄉(xiāng)集美。是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杏林漁村是中外游客來往廈門的必經地。面積24.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萬人、流動人口1.8萬人。轄3個社區(qū):紡織、曾營、寧寶;4個村委會:西亭、杏林、內林、高浦。杏林比鄰漳州市,并建有杏林大橋與廈門島相連
杏林已拿地200米以上大樓有杏林灣商務營運中心12號樓 56層 261.9米(建筑高度249.95米,樁基施工底板澆筑) 此外,臺塑集團將在廈門建大陸最高樓的消息再次傳出--- 要在杏林中亞城建高123層的高樓。杏林會是未來廈門摩天大樓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高樓在島外大批涌現(xiàn),是廈門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轉變的趨勢。
杏林進出島設施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