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
放大
縮小
封泥名詞解釋
編輯封泥封泥簡介
封泥封泥考釋
封泥是一種官印的印跡,為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驗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漢時期。王國維《簡牘檢署考》云:“古人以泥封書,雖散見于載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廢,幾不知有此事實。……封泥之出土,不過百年內(nèi)之事,當(dāng)時或以為印范。及吳式芬之《封泥考略》出,始定為封泥。”
封泥的使用最早見于先秦文獻,如《周禮》、《左傳》中關(guān)于“璽之”、“璽書”等幾處記載。但它的實物發(fā)現(xiàn)是近二百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農(nóng)民挖山藥時發(fā)現(xiàn)一批封泥,約百余。其中若干為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龔自珍所得。吳榮光也得到6枚,1842年,他將其摹入《筠清館金石》中,這是對封泥的最早著錄。但時人并不明其用,誤以為“漢世印范子”。后劉喜海根據(jù)《后漢書·百官志》守宮令下本注“主御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最早為封泥正名,并于咸豐二年1852年《長安獲古編》摹入西安所得“東郡太守章”、“同心國丞”等封泥30枚。對封泥使用的系統(tǒng)透徹研究始于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的《簡牘檢署考》。1913年,他幫助羅振玉輯成《齊魯封泥集存》,對封泥的功用及價值的論述是十分精辟的。從此對封泥的編訂與考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封泥歷史由來
編輯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大建咸陽宮,其中一處名章臺,秦始皇曾在這里“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于是,中央各公卿機關(guān)、全國各郡縣的奏章便向這里源源匯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簡,作為當(dāng)時的一種保密措施,上奏官員要將竹簡捆好,并糊上泥團,再在泥上鈐上自己的璽印,然后放在火上燒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臺,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親自驗查,封泥完好,確未被奸人私拆偷閱,才敲掉泥封殼御覽。
[2]
封泥外形
編輯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繩跡,形狀不定,大多是不規(guī)則圓形,少數(shù)呈方形。
由于施行封泥時,軟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滿方槽
封泥文獻記載
編輯臨淄封泥的著錄主要見于《鐵云藏封泥》、《鄭廠所藏封泥》、《封泥考略》、《齊魯封泥集存》、《澄秋館藏古封泥》、《續(xù)封泥考略》、《再續(xù)封泥考略》、《封泥存真》、《臨淄封泥文字》、《封泥匯編》、《古封泥集成》、《秦封泥集》等。
封泥背景知識
編輯封泥,又稱泥封。是印章按于泥上作為實物和木制牘函封緘的憑證。衛(wèi)宏《舊漢儀》中有“天子信璽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記載。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硬陶罐口部的封泥盒,封泥文字“軚侯家丞”。甘肅金塔縣漢代肩水金關(guān)遺址出土的封存文書的封泥裝置上的封泥盒,封泥文字“居延右尉”,是古人使用封泥形式的珍貴物證。我們見到的這一時期的印章幾乎全是白文(陰文),就是因為陰文鈐于泥土變?yōu)殛栁模子诒孀R。封泥與古璽相表里,它可以說是秦漢印章在泥上的“印蛻”實物。隋唐以后,紙張的盛行,替代了簡牘,印色取代了泥,封泥喪失了它的社會功能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封泥,不僅具有非同尋常的考古學(xué)術(shù)價值,更具有豐富的藝術(shù)內(nèi)涵。經(jīng)學(xué)者考證,現(xiàn)存的秦漢印實物,多半是殉葬用的明器,并非那個時期的實用印章,它的制作技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都難以和實用印章相比,而封泥則是由官方正式頒發(fā)的璽印,或者私家常用的璽印鈐出的。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實地反映了當(dāng)時印章藝術(shù)的實際情況,無疑它是古代印章文化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chǎn)。
封泥藝術(shù)價值
編輯印章在蓋印過程中,由于軟泥入槽多少不一,如正好填滿方槽,則泥塊干后呈方形,如軟泥多而溢出方槽,則這塊泥干后呈不規(guī)則的圓形,加之年代久遠,自然剝蝕脫落致使封泥的邊緣殘缺破損,這種寬厚的邊欄,粘連斷續(xù),極富變化,給人以古拙質(zhì)樸,自然率真的美感,其美妙在于實中見虛,虛中見靈,氣格壯偉雄強而意味純樸諧和,天然去雕飾。
封泥在篆刻藝術(shù)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末篆刻大師吳昌碩印作中,那種高古雄渾,大氣磅礴的風(fēng)貌,無不留有封泥的氣質(zhì)和古韻。他是從封泥中吸取養(yǎng)份,最有成就的一代宗師,吳氏在《聾缶》一印的邊款中曰:“力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學(xué)封泥者宜守此二語。”又說“方勁處兼圓轉(zhuǎn),古封泥時或見之”。
封泥相關(guān)著作
編輯《齊魯封泥集存》
《續(xù)封泥考略》
周明泰輯。六冊。收錄454枚(其中兩枚重見),成書于1928年。有唐蘭、柯昌泗序及周明泰自序各一,體例一仍吳、陳的《封泥考略》。周氏封泥本從兄周進舊藏,由黃縣丁樹楨轉(zhuǎn)來,以臨潼、劇縣出土為主。周進并有《建德周氏藏封泥拓影》一冊行世,收封泥487枚。
《封泥發(fā)現(xiàn)與研究》孫慰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1出版
封泥其他相關(guān)
編輯太田博史所捐秦封泥
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于2004年9月在北京,將他收藏的250枚秦代封泥捐贈給南京藝蘭齋美術(shù)館。
據(jù)專家鑒定,這批捐贈的封泥出土于陜西西安相家巷遺址。相家巷封泥是中國古代封泥最集中的一次發(fā)現(xiàn),這里出土的封泥涉及的官名多,有不少在史籍上也不見記載。由于其中中央官署、職官比例很高,專家因此推斷相家巷一帶可能是秦時官署所在地。
據(jù)介紹,此次贈由藝蘭齋收藏的秦代封泥中出現(xiàn)的未見于文獻記載的官名達幾十種。出現(xiàn)的“尚佩”、“尚惟”、“尚臥”、“尚浴”等字樣都是典籍記載未見或者名目不同的。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認為,這批封泥的文字多而且比較完整,所涵的職官在相家巷封泥中具有代表性,品目較多,有若干職官也是此前各家藏品中沒有的。印文中有中央官印100多種,丞相之印、郡縣官印20多種,特設(shè)官6種。封泥中前所未見的“郎中左田”“郎中西田”證明了秦時郎中令有管理公田之責(zé)。“造工”“鐵兵工丞”“弩弓室”等封泥表明秦代工官系統(tǒng)復(fù)雜而且分工專門。“高櫟苑丞”“橘府”“南郡府印”“蜀大府丞”等封泥都是此前未見的新品。
所捐秦封泥背景
1995年夏,西安北郊漢長安城遺址北的相家巷村村民在農(nóng)田中挖糞坑時,突然間,成批成批的、上邊有文字的圓坨坨泥塊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時隔不久,在北京琉璃街文物市場,發(fā)現(xiàn)有人在出售秦封泥。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館長路東之先生不惜重金,收藏了其中的1000余枚,另有250余枚流入日本。
1996年12月,西北大學(xué)文博學(xué)院周曉陸教授向秦俑博物館研究室主任張文立通報了這一重要消息,隨后將之在該館舉辦的學(xué)術(shù)演講會上公布。爾后,部分封泥原件在西北大學(xué)亮相。按照國家文物保護的有關(guān)法規(guī),封泥“不論年代一律不出口”,當(dāng)務(wù)之急是動員珍藏者將這些文物交給國家。隨后西安中國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接受當(dāng)?shù)卮迕窬栀浀?00多枚秦封泥,經(jīng)初步整理,秦封泥上顯示的秦中央及地方官署及職員名稱達300多個,成為“鎮(zhèn)館之寶”。接著西安市文物局對原出土地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了部分秦封泥,總數(shù)達2000多枚。其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全、文化價值之高,創(chuàng)中國印章史和中國封泥史之最。
2004年9月23日,南京藝蘭齋美術(shù)館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終于摸清了流入日本的秦封泥的去向,后日本收藏家太田博史將自己收藏的250枚秦封泥全部捐贈給南京藝蘭齋美術(shù)館,國寶封泥終于回歸祖國。
封泥漢語典故 封泥
編輯封泥基本信息
詞目:封泥
拼音:fēng ní
解釋:喻據(jù)守雄關(guān)。
封泥詳細釋義
典源
《后漢書》卷十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524~
初,囂與來歙、馬援相善,故帝數(shù)使歙、援奉使往來,勸令入朝,許以重爵。囂不欲東,連遣使深持謙辭,言無功德,須四方平定,退伏閭里。五年,復(fù)遣來歙說囂遣子入侍,囂聞劉永、彭寵皆已破滅,乃遣長子恂隨歙詣闕。以為胡騎校尉,封鐫羌侯。而囂將王元、王捷常以為天下成敗未可知,不愿專心內(nèi)事。元遂說囂曰:「昔更始西都,四方響應(yīng),天下喁喁,謂之太平。一旦敗壞,大王幾無所厝。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dāng)?shù),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羈旅危國,以求萬全,此循覆車之軌,計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北收西河、上郡,東收三輔之地,案秦舊跡,表里河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及此,且畜養(yǎng)士馬,據(jù)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要之,魚不可脫于淵,神龍失埶,即還與蚯蚓同。」 [3]
初,囂與來歙、馬援相善,故帝數(shù)使歙、援奉使往來,勸令入朝,許以重爵。囂不欲東,連遣使深持謙辭,言無功德,須四方平定,退伏閭里。五年,復(fù)遣來歙說囂遣子入侍,囂聞劉永、彭寵皆已破滅,乃遣長子恂隨歙詣闕。以為胡騎校尉,封鐫羌侯。而囂將王元、王捷常以為天下成敗未可知,不愿專心內(nèi)事。元遂說囂曰:「昔更始西都,四方響應(yīng),天下喁喁,謂之太平。一旦敗壞,大王幾無所厝。今南有子陽,北有文伯,江湖海岱,王公十?dāng)?shù),而欲牽儒生之說,棄千乘之基,羈旅危國,以求萬全,此循覆車之軌,計之不可者也。今天水完富,士馬最強,北收西河、上郡,東收三輔之地,案秦舊跡,表里河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此萬世一時也。若計不及此,且畜養(yǎng)士馬,據(jù)隘自守,曠日持久,以待四方之變,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要之,魚不可脫于淵,神龍失埶,即還與蚯蚓同。」 [3]
典源譯文
起初,隗囂與來歙、馬援相好,所以帝幾次派來歙、馬援奉使往來,勸隗囂入朝以重爵相許。隗囂不愿歸東,連連遣使帶著深表謙辭的奏章入見,說自己沒有功德,要等到四方平定,再告退回鄉(xiāng)。五年,帝再次派來歙說服隗囂派兒子入侍,隗囂聽說劉永、彭寵都已經(jīng)破滅,就派遣長子隗恂隨來歙到京晉謁,被封為胡騎校尉,封鐫羌侯。而隗囂將領(lǐng)王元、王捷常常以為天下成敗還是未知數(shù),不愿一心一意歸順光武。王元就對隗囂說“:過去更始西都長安,四方響應(yīng),天下景仰歸向,說是天下太平了。一旦更始失敗,大王幾乎沒有安身之所。現(xiàn)在南有公孫述,北有盧芳,江湖海帶,有張步、董憲等王公十多位各據(jù)一方,而想遷就馬援的意見,放棄千乘的基業(yè),寄居作客于危險的國度,以求萬全,這是循著覆車的軌道而進,不是好計啊。現(xiàn)在天水完整富裕,兵馬最為強盛,北攻西河、上郡,東收三輔之地,按照秦的舊跡,外山內(nèi)河互為表里。王元請以少數(shù)兵力為大王扼守險要函谷關(guān),這是萬世一時的良機。如果現(xiàn)在不能采用此計,那么暫時畜養(yǎng)兵馬,據(jù)險自守,堅持下去,以等待四方的變化,即使圖王不成,退一步也足以稱霸一方。總之,魚是不能脫離深水的,神龍失去了依托,就與蚯蚓沒有兩樣了。”
[4]
釋義
“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guān) 。”用一小團小泥丸就可把函谷關(guān)封閉住,后遂以“封泥”喻據(jù)守雄關(guān)。
封泥同源典故
封泥運用示例
作者
| 詩題
| 詩句
|
唐彥謙
| 送樊琯司業(yè)歸朝
| 未見泥函谷,俄驚火建章。
|
奉和圣制潼關(guān)口號應(yīng)制
| 不將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 |
李益
| 再赴渭北使府留別
| 平戎七尺劍,封檢一丸泥。
|
李賀
| 奉和二兄罷使遣馬歸延州
| 空留三尺劍,不用一丸泥。
|
賈員外處見中書賈舍人巴陵詩集覽之懷舊代書寄贈
|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被遺忘的寶貝——封泥 .東方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2-14]
- 2. 泥封上的秘密 .博寶藝術(shù)網(wǎng)[引用日期2012-12-14]
- 3. 典故 一丸(王元,隗囂) .搜韻[引用日期2013-02-08]
- 4. 后漢書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原文閱讀、全文翻譯) .紅潮網(wǎng)[引用日期2013-02-08]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