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 中文名
- 地形地貌
- 外文名
- topography
- 定 義
- 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化
- 基本地形
- 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
- 表 示
- 等高線繪制出來的地形圖
- 所屬學科
- 地質學
地形地貌概述
編輯如果要進一步追究,這里的山岳為什么如此高聳?那里的山丘為什么顯得低矮?為什么河流會從這里通過,而且彎彎曲曲?湖泊的邊岸為何如此平直?諸如此類的問題,僅僅停留在地形的觀察上是解答不了的。
而必須進一步研究高山和低山內在的巖石特征和差異,或者研究地質構造有無控制之類;湖岸的平直,是否有巨大的斷層通過;河道的彎曲,是否在流域范圍內有軟硬不同的巖層控制所致。總之,我們研究了地表形態的差異原因或成因以后,才能解答這些問題,這就是地貌的具體內容。
所以,地貌是在地形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須探究其前因后果。總之,地貌學乃是研究地形成因的科學。
地球的地形分為“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形處在漫長的演化之中,陸地和海洋互相轉換。考古發現,喜馬拉雅山地區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表明這里曾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隆起抬升為高山。關于海洋與大陸的演變,有著名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1]
地形地貌空間單元
編輯1、星體地貌形態:占有整個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態,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個單元。
3、大地貌形態:占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面積,包括單獨的山脈和盆地。
4、中地貌形態:占有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比如獨立的山峰。
6、微地貌形態:從數平方厘米到數平方公里,是復雜地貌形態的最小單元,比如洼地、淺溝等。
微地貌形態和小地貌形態可以稱為單獨形態,整體地貌形態、巨地貌形態、大地貌形態和中地貌形態則可稱為復雜形態,由單獨形態構成。而在實際上,各個地貌形態之間沒有嚴格確定的界限。
地形地貌地圖表述
編輯地貌形態的文字表述,主要包括其成因、組成和年齡,還有平面形態、垂直剖面形態以及縱剖面形態。平面形態是地貌形態在平面坐標系上投影的形狀,常以直徑、扁率、長軸長度、短軸長度、面積、彎曲系數等參數表示。其中,彎曲系數為δ = L' / L,L'為曲線長度,L為直線長度。垂直剖面形態,又稱橫剖面形態,包括坡形、坡面長、坡度等。縱剖面形態包括起伏特征、大小等。
坡度用以表現坡面的傾斜程度。在實際情況下,由于地表是一個曲面,任一點的坡度都是不同的,所以坡度是指一個平均值。
切割密度是一區域內谷地長度與面積的比,為σ = L / A,L為區域內谷地長度或數量,A為區域面積。
切割深度是區域內最高點和最低點的高差,表述為D=E高-E低。
在地圖上,地貌形態主要表現為等高線。例如,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地形地貌形體要素
編輯地表形體是由每個基本的地貌要素構成,包括面、線和點。
地貌面,亦可以稱為地形面或坡面,由坡面高度、傾斜度、坡長、傾斜方向、延伸方向及水平投影面積形狀構成。地貌面的構成參數也可以稱作特征參數,可以確定地貌面的空間特征。自然地貌面可以分為平面、斜面和垂直面,以兩地貌面之間所成二面角夾角2°和55°為界限。0°~2°為平面,2°~55°為斜面,55°~90°為垂直面。
地貌線是兩地貌所成二面角的交線,可以分為坡度變換線和坡面變換線兩種,包括山脊線、山麓線、谷底線等。坡度變換線是垂直(上下)方向的地貌面產生的交線,坡面變換線是水平(左右)方向的地貌面所成的交線。地貌線的表現形式可以有直線、曲線和折線,而事實上,大多數地貌線由于受自然侵蝕轉而成為圓棱面。
地貌點是地貌面或線的交點,比如山頂點。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