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百科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
曾恒一,海洋石油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代海上石油鉆探船、海上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大型駁船、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等。主持國家“863”工程的“海洋邊際油氣田資源開發技術”項目研究并組織編制了海上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渤海五號、七號自升式鉆井船”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中文名
- 曾恒一
- 出生日期
- 1939.9.22
- 職 業
- 海洋石油工程專家
- 畢業院校
- 重慶南開中學
目錄
- 3 成就及榮譽
- ? 機械采金代替人工淘金
- ? 海洋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駁船
- ? 海洋石油勘探
曾恒一人物簡介
曾恒一 。1956年畢業于重慶南開中學,1961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89年獲建設部授予的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現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海洋石油深水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海上油氣田開發工程的前期研究、設計及建造工作。曾獲得多項國家獎與省部級獎,為我國海洋石油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十五”期間積極推進我國海洋石油深水發展戰略的研究,為準備實現我國深水技術跨躍式發展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作為國家863計劃領域專家指導并參與了“淺水大型浮式生產裝置關鍵技術研究”的課題,取得原創性成果,首次提出了“大型浮體淺水效應”概念,為優化設計開拓了新思路并得到了成功地應用。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恒一人物生平
曾恒一個人履歷
1939年9月22日 出生于重慶市。
1947-1950年 在重慶市巴蜀小學學習。
1950-1956年 在重慶南開中學學習。
1956-1961年 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1961-1972年 在上海第七研究院708研究所工作。
1972-1991年 任渤海石油設計公司室主任、副經理兼總工程師。
1991-1994年 任渤海石油公司副總工程師兼開發部主任。
1994-1998年 任中國海洋石油生產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7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至今 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
曾恒一求學時期
曾恒一,1939年9月22日生于四川省重慶市,8歲在家自學完小學四年級的課程后,考入重慶市巴蜀小學,1950年考入重慶南開中學,195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14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評為學校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
曾恒一出生在山城重慶,沒見過大海,當他第一次在雜志上讀到大海的故事時,便對大海產生了無限的向往。他認為海是神秘的,船是偉大的,船能乘風破浪漫游大海,從小就對船產生了特別的興趣。在初中二年級時,他參加了“船舶模型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制作船模。1953年重慶市舉行少年兒童活動大型展覽會,他帶著親手制作的大型自航客輪模型在展覽廳的水池里做航行表演,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同時也得到了重慶市委領導的高度評價。中學時代的課外活動,使他學到了不少艦船知識,并且迷上了船舶設計與制造,立下了將來當一名造船工程師的志愿。中學畢業,他如愿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從此便與大海和船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大學讀書期間,曾恒一刻苦學習。他自選的畢業設計題目是“大型油輪的設計”,他的答辯得到答辯小組的好評,并獲得優秀成績。
曾恒一工作時期
1961年畢業分配時,曾恒一非常想到造船科研設計單位一展才華,沒想到,接到的分配通知是去重慶大學當教師。正當他準備行裝要去重慶大學報到時,學校領導又通知他,分配方案有變化,要他去大連造船廠報到。聽到這個消息,一心想獻身造船事業的曾恒一高興得跳了起來。到了大連造船廠,他先被分配到船體車間實習勞動,一個月后,又到武昌海軍第一預備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軍訓,便正式來到上海第七研究院708研究所,從事海軍輔助艦船和特種工程船的研究和設計工作。曾恒一從小萌生的愿望和理想終于實現了!
曾恒一在708所工作了12年。這期間,他虛心向工人和老工程技術人員學習,一絲不茍地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他都是在辦公室度過的。他先后參加了十多型船舶方案的論證、設計及建造工作,每年都被評為先進生產者,榮立過三等功,是研究室重點培養的年輕人。
1972年,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需要技術人員,曾恒一奉調來到天津塘沽的海洋石油勘探指揮部研究所工作。從此,他又闖進了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所涉及的海洋石油工程,是遠遠超過船舶技術范疇的,他感到需要學習的知識太多了。從此,他鉆進了海洋石油工程,也深深地愛上了海洋石油事業。
曾恒一在海洋石油工作20多年間,先后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艘大型采金工程船、海洋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大型駁船和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以及我國用于海上油田勘探的第一代自升式鉆井船、新型懸臂式鉆井船;組織了海上油氣田總體開發方案的編制,參加了國家“863”重大科研課題的論證。是海洋石油工業的發展給曾恒一提供了施展才華的機遇,加上他本人的理想、志向和勤奮,使他充分發揮了潛力,成為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和年輕的海洋石油工程專家。
曾恒一成就及榮譽
曾恒一機械采金代替人工淘金
1964年初,在上海第七研究院708研究所工作的曾恒一,第一次被提名為主持我國第一艘大型采金工程船的設計負責人,當時他還不滿25歲。這對曾恒一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他最先遇到的困難是不懂采金工藝,對采礦設備不熟悉。接受任務后,他首先利用各種渠道查閱采金方面的文獻和技術資料,認真研究了蘇聯提供的一些簡單的采金工程船方面的圖紙,又虛心向冶金部研究院的技術人員請教,并組織各專業負責人全面討論總體設計上的一些關鍵問題。他同機械設備方面的工程師一道深入到我國最早開采砂金礦的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舊礦區,進行現場調查,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在各專業人員共同努力下,曾恒一完成了總體設計,比較成功地解決了一系列技術和工藝方面的問題,諸如采金工藝流程的簡化問題,挖掘鏈斗的懸鏈線軌跡、斗橋尺度、船體尺度及吃水限制等主要參數間的優化問題,以及整個工程船在船廠預制后,運往陸上金礦組裝的工藝設計問題等。在冶金部組織的審查會上,他們的總體設計方案得到領導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開始施工后,曾恒一率領的設計小組一直堅守在生產一線,與修造廠積極配合,及時處理施工中出現的各種技術問題。1968年,我國第一艘250L大型采金工程船在金礦勝利投產。這是我國以機械采金代替人工淘金的第一次成功的嘗試。采金工人們興奮地說:“機器一響,黃金萬兩。”
曾恒一海洋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駁船
1973年,調來海洋石油勘探指揮部研究所不久的曾恒一,接受了主持建造我國第一艘海洋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大型駁船的任務。當時,沒有任何參考資料,惟一可參考的是從一部日本科教片中看到一個導管架下水的鏡頭,而這個鏡頭僅僅3秒鐘,他從這個轉瞬即逝的畫面中得到了啟發。他想到,大型駁船本身的設計并不復雜,技術難點在于駁船尾部供導管架裝船及下水用的一個可轉動的搖臂和調載系統。搖臂是個強力結構,它與船體的連接只有兩個可轉動的支點,要滿足2000t負荷的瞬間傳遞是個關鍵問題。他同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一起,反復研究搖臂結構的受力特點和調載系統的反應能力,并重點對2000t負荷每一瞬間的變化進行認真分析,對導管架在滑道上及搖臂上的滑移做了模擬試驗,通過大量研究工作,成功地解決了設計中的關鍵難題,順利完成了搖臂結構的計算和設計繪圖,建造出我國第一艘海洋石油平臺導管架下水駁船。
曾恒一海洋石油勘探
我國海洋石油勘探起步的初期,只有兩條鉆井船,一條是國產的“渤海1號”,另一條是從日本引進的舊船“渤海2號”。前者在裝備水平、可變載荷能力方面已不適應勘探作業要求,后者沉墊坐底多次發生滑移,潛伏許多不安全因素。為解決海洋石油勘探急需的鉆井裝備問題,1974年,石油部決定要自行設計和建造10條急需的用于海上石油勘探的自升式鉆井船,這可謂是我國海洋石油勘探史上劃時代的工程,這項任務又落到了曾恒一肩上,當時海洋石油勘探局的領導問曾恒一:“你們設計的圖紙一下子就造10條船,有沒有把握?”曾恒一憑著對海洋石油事業的責任感,憑著在工作實踐中所掌握的科技理論與實際經驗,堅定地回答說:“能行,我們有信心!”曾恒一被任命為鉆井船總體設計的負責人。他同各專業人員一道,從分析已有兩條鉆井船的優缺點入手,多次到海上與船員座談,認真了解他們在海上實際操作中發現的問題,虛心征求他們對改善性能的建議。同時,盡量搜集國外鉆井船的資料,并把當時國外能用于渤海海域作業的4種類型的鉆井船進行了分析比較。為了計算鉆井船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曾恒一自學了波浪理論及風、浪、流重現期推算的預報方法,自學了土壤力學及鉆井船插樁深度的計算、鉆井船沉墊抗滑能力的計算等。在大量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個總體設計方案,大膽地把主要的設計參數定位到世界同類型鉆井船的先進水平上。為使設計工作建立在有科學依據的基礎之上,他們又做了水池模型試驗、翻沉模擬試驗,分析了各種狀態下的穩性和運動性能,為鉆井船總體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他們在船體結構計算中采用了當時國內剛剛起步的計算機有限元計算方法,在樁腿結構設計上,除計算分析外,還進行了鋼質模型破壞性試驗,對這個強力結構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做到了心中有底。對液壓升降裝置的每個液壓缸、每一個閥,對整個控制系統都做了模擬試驗,這一切為鉆井船的成功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設計工作十分辛苦,設計和計算的主要工具只有三角板、直尺、計算器和手搖計算機。大家加班加點,設計了各種機械設備,并繪出圖紙,連同鉆井船施工圖,圖紙總數超過1萬張。其中設計總圖、結構圖、舾裝圖、系統原理圖、信號燈底座圖以及部分機械零部件圖和部分非標準螺栓圖等都是曾恒一親手繪制的。在鉆井船建造過程中,曾恒一是駐廠代表,他帶領設計組同大連船廠的廣大技術干部和職工共同努力建成并一直在應用的“渤海五號”、“渤海七號”等鉆井船,解決了我國海洋石油勘探的急需。
曾恒一渤海渤中28-1油田
中日合作勘探開發的第一個海上油田——渤海渤中28-1油田,于1986年投入開發建設,當時任渤海石油設計公司主任工程師的曾恒一,出任渤中28-1油田主體工程——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項目的設計經理和項目經理。
渤中28-1油田浮式生產儲油輪,是我國自己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個集原油生產、處理、存儲、外輸等于一體的大型海上浮式裝置。起初,這個項目的基本設計是由外國公司做的,整個設計從壓力等級、工藝流程、備用系數、安全保護直到設施的裝備水平等,標準和造價太高。曾恒一帶領項目組的技術人員,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大膽地簡化了流程,選用適度的標準,從而對原設計做了較大地改進,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
渤中28-1油田浮式生產儲油輪工程項目組,專業面寬,人員眾多,加上日方的代表和專家,工程設計人員達100多人。在曾恒一的帶領下進行分析研究,并逐一解決了諸如儲油輪總尺度與總布置優化、船體結構總強度、冰區加強標準、船體運動參數對生產工藝設施性能的影響、漂浮軟管的抗冰、系泊軟鋼臂系統的壓載等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浮式生產儲油輪是靠單點系泊方式系泊在海上的,在大風大浪中,浮式生產儲油輪圍繞單點回轉,使其永遠處于受力最小的方位。為了掌握單點系統的運動性能及主要參數,曾恒一帶隊到荷蘭瓦格林根試驗室,對整個系泊系統做了各種工況下的水池模型試驗,為設計工作打下了可靠的基礎。在建造過程中,他每天深入施工現場,同工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一道,研究解決工藝方面的問題,嚴格把好建造質量關。經過900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努力,使每一個關鍵性的技術問題都得到解決,整個設計和施工建造工作均得到日方專家的高度評價。1990年5月,中國第一艘按國際標準設計建造的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渤海友誼”號巍峨地屹立于渤海灣中部。這是中國人在海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樹立的一個輝煌的里程碑!
1994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決定成立生產研究中心,主要任務是負責海上油氣田開發的前期研究、總體開發方案的編制、重大項目的概念設計;對投資國外油氣田開發方案的評估;對已投產油氣田制定以提高采收率為中心的技術政策;組織國家“863”工程海洋高科技項目、油氣田開發重大科技項目以及生產中重大技術問題的研究。曾恒一被任命為該中心的副主任。
曾恒一海上油氣田開發研究
曾恒一負責的海上油氣田開發前期研究,每一項都要涉及幾十億元的投資,而且工作非常復雜。生產研究中心組建后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當時我國海上最大油田——綏中36-1油田整體開發方案的論證,曾恒一擔任這個項目的經理。他帶領研究中心的同事本著“要用最有效的辦法,最省的投資,把已發現的油氣儲量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取得最佳效益”的原則,對該油田的整體開發方案進行了全面、充分的論證,為油田的合理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曾恒一“海洋邊際油氣田資源開發技術”
近幾年來,曾恒一主持了國家“863”工程的“海洋邊際油氣田資源開發技術”課題的立項論證及課題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他先后組織了5個海上大中型油氣田的前期研究和總體開發方案的編制。在工作中,他思路開闊,注重基礎數據、基礎資料的認真分析工作,提出向基礎數據要效益的思路,并著手建立相應的數據庫。他吸取國內外海上油氣田開發和建設的成功經驗,積極推進新技術的應用,先后提出了采用獨腿鋼纜支撐的簡易平臺用于開發海上氣田、隔振技術用于錦州20-2抗冰平臺、筒型基礎技術用于開發渤海油田的各型平臺、開展人工島、張力腿平臺、多功能混凝土簡易生產儲油平臺等多項重要建議,給國家節省了大量投資。
1999年,曾恒一被任命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崗位變了,但他對事業的追求和敬業精神沒有變,一如既往地為海洋石油事業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