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秋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張錦秋(1936.10-),教授級高級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張錦秋于1954至1960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習。1961至1966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攻讀“建筑歷史和理論”研究生,師從建筑學家梁思成莫宗江教授。自1966年2月起,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筑設計,并自1987年起任總建筑師。
張錦秋的建筑設計思想堅持探索建筑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其設計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將規劃、建筑、園林融為一體 [1] 
中文名
張錦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36年10月7日
職    業
建筑設計師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主要成就
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梁思成建筑獎
代表作品
陜西歷史博物館、長安塔、大唐芙蓉園

張錦秋人物經歷

編輯
1936年10月,張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
張錦秋 張錦秋
均畢業于高等學府的建筑系。
1948年,隨父母遷往上海,進入上海市立務本女子中學(后更名為本立第二女中)就讀。
1954~1960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學習。
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1~1966年,在清華大學攻讀”建筑歷史與理論及古建園林“研究生。
1966年以來,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簡稱:中建西北設計院)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1976年,參加毛主席紀念堂的設計。
1987年,開始擔任中建西北設計院總建筑師。
1991年,獲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張錦秋 張錦秋
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7年,獲中國國家特批一級注冊建筑師。
2005年,當選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筑師。
2000年,獲得梁思成建筑獎,同年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稱號。
2010年10月20日,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成為該基金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 [2] 

張錦秋主要成就

編輯

張錦秋科研成就

  • 建筑創作綜述
張錦秋的建筑設計生涯分為三個階段: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在清華大學學習研究階段,代表作為《頤和園后山西區的園林原狀及造景經驗》論文。
在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工作,進入建筑創作階段,代表作:西安大雁塔景區三唐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群賢莊小區,三項目均獲國家優秀設計獎,建筑學會創作大獎,被譽為“新唐風”。
此后創作領域擴展到城市設計,西代表作:安鐘鼓樓廣場、陜西省圖書館和美術館、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曲江遺址公園、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等。其中二項獲建設部和全國優秀規劃設計獎,三項獲全國優秀設計獎,二項獲建筑學會創作大獎;在建筑創作上又不斷創新,呈多元化探索,如: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天人長安塔、臨潼大唐華清城等。其中陜西歷史博物館延安革命紀念館被選入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百項經典工程 [1] 
2006年10月舉行的《〈長安意匠叢書〉·大唐芙蓉園》首發式,推出她創作的七卷本《〈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筑作品集》,從公用到民用、從紀念性殿堂到賓館及現代民居、從博物館到宗教建筑、從建筑單體到大型園林及城市設計,涵蓋廣泛 [3] 
張錦秋在中建西北設計院工作中,在“華清池”大門設計中建立了唐文化概念,從
張錦秋 張錦秋
阿培仲麻呂紀念碑設計開始確立了新唐風建筑的風格。為了探尋傳統建筑與現代工藝、材料相結合的融合之路,實現新館歷史風貌與現代建筑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結合。黃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園和南湖的創作是對陜西生態的復興和環境的重建。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設計中,實施了雨水利用和中水利用。陜西歷史博物館從總平面布局和建筑設計均預見了未來的需求,預留了發展余地。
2010年10月20日,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頒獎大會上,她表示:“大獎并不屬于個人,是團隊的光榮,同時也是獻身于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建筑人共同的榮譽。獲獎以后,將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國的沃土上為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建筑開拓、創新、求實、奉獻” [4] 
  • 建筑作品
陜西歷史博物館
張錦秋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張錦秋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博”是張錦秋來中建西北設計院到達西安之后接受的第一項重大任務。在20世紀70年代,周恩來就曾建議,作為文物大省的陜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當時這個任務交了中建西北設計院,張錦秋為項目負責人。設計任務書要求:博物館建筑本身,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個仿唐代宮殿建筑,整個庭院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院落四周的崇樓簇擁著中央殿堂,整個建筑體現出了唐代建筑的簡潔和大氣。而建筑本身也與現代博物館的功能緊密結合,崇樓內就是一個報告廳。曲徑通幽的回廊增加建筑的親切感。而陜博在設計上最大特色還在于,它打破了皇家建筑慣用的紅墻黃瓦,而是以黑、白、灰為主色調。歷時四年建成后的陜西歷史博物館,1991年對外開放,成為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同時,陜西歷史博物館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水平博物館 [5] 
長安塔
長安塔為西安世園會四大標志性建筑之一。
世園會四大標志性建筑:張錦秋設計的長安塔 世園會四大標志性建筑:張錦秋設計的長安塔
張錦秋對于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把握設計成敗的關鍵,做了思考。“它不是簡單的觀光塔,而是文化標志性建筑,首先要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宇宙觀哲學思想。要求塔與周圍的山水融為一體,塔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同時人在塔中也有融于自然、能與自然互動之感。”唐詩中“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開襟坐霄漢,揮手拂云煙”等名句,使張錦秋從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了靈感。
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筑,要表現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蘊含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塔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象征著吉祥。張錦秋的長安塔設計,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遠望長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色,每一層挑檐上都有一層憑座,逐層收分,韻律和諧。各層挑檐體現了唐代木結構建筑“出檐深遠”之勢。但檐下與柱頭間卻用金屬構件組合,抽象地概括了傳統建筑檐下斗拱系統。玻璃幕墻設在外槽柱內側,通過玻璃肋與立柱和橫梁固定。一系列處理,使長安塔蘸滿唐風唐韻,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它生于斯、長于斯,而非“天外來客”。
張錦秋院士在揚州作報告 張錦秋院士在揚州作報告
張錦秋說:“長安塔,‘天人合一’是它的‘靈魂’,唐風方塔是它的‘形態’,現代鋼結構是它的‘骨架’,而蘊含高科技的超白玻璃和不銹鋼的造型構件則是它的‘肌膚’。”
在塔的內部空間,建筑師也試圖創造一個永恒的綠色環境。張錦秋提出把塔的7個明層的塔心筒墻面視作一幅巨畫,用油畫的手法繪出一組菩提樹林,菩提象征著圣潔、和平、永恒。在建筑師、畫家、室內設計師的密切合作之下,這個設想終于成為現實 [6-7] 
  • 學術作品 [8] 
書名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時間
從傳統走向未來 一個建筑師的探索
西安
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大唐芙蓉園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
現代民居群賢莊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
大唐芙蓉園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物華天寶之館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延安革命紀念館-長安意匠張錦秋建筑作品集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1
盛世伽藍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2
天人古今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
從傳統走向未來 一個建筑師的探索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6
  • 設計成果獎
項目名稱獲授獎項
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1981年國家建工總局優秀工程獎
陜西省體育館
1986年陜西省優秀設計一等獎
法門寺工程
1990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
1991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表揚獎
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
1992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二等獎
三唐工程
1990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
1992年國家優秀設計銅獎
陜西歷史博物館
1992年中建總公司優秀設計一等獎
1993年中國建筑學會首屆建筑創作獎
1993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銅獎
西安鐘鼓樓廣場及地下工程
2000年建設部優秀規劃二等獎
慈恩寺玄奘紀念院
2001年陜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2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2002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銅獎
群賢莊小區
2003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4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佳作獎
2004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
陜西省圖書館、美術館
2003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2004年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銅獎
西安國際會議中心-曲江賓館
2003年陜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3年建設部優秀工程設計三等獎
黃帝陵祭祀大殿(院)工程
2004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優秀獎
2007年陜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
2008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行業一等獎
2009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獎
大唐芙蓉園
2006年建設部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
2006年陜西省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
2007年陜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2008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行業一等獎
2009年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銀獎
延安革命紀念館
2011年陜西省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
西安博物院
2007年被評為西安未來十大標志性建筑之一 [9] 
長安塔
2011年西安世園會四大標志建筑之一 [7] 

張錦秋榮譽表彰

獲授時間榮譽稱號
1991年
獲首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
1994年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2001年
獲首屆“梁思成建筑獎”
2004年
獲西安市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
2010年
2010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 [2] 

張錦秋社會任職

編輯
黨政任職:
起始年月結束年月單位類型單位名稱區域類型職務(或身份)
2008-032013-03人大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全國人大代表
2003-01人大陜西省人大省市自治區代表
1998-032003-03政協第九屆全國政協全國全國政協委員 [10] 
1993-031998-03政協第八屆全國政協全國全國政協委員 [11-12] 
學術兼職:
單位名稱職務
全國市長培訓中心、清華大學教授
陜西省城市規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建筑學會第十屆副理事長、現任顧問
西安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
中國建筑學會第九屆常務理事
清華大學雙聘教授 [11] 

張錦秋人物影響

編輯
行星命名
張錦秋院士 張錦秋院士
2015年5月8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準,國際編號為210232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錦秋星” [13]  
命名“張錦秋星”,是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申請,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準。行星命名是國際社會對張錦秋獻身建筑事業所做貢獻的肯定。

張錦秋人物評價

編輯
張錦秋是建筑業中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應用于當代
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建筑的領軍人物 [14]  。(中國科學報
張錦秋的設計思想堅持探索建筑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將規劃、建筑、園林融為一體 [1]  。(中國工程院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
詞條標簽:
行業人物 工程師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