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厚群,1932年5月3日出生于江蘇無錫,水工結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學位委員會副主席、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
1950年陳厚群進入清華大學土木系學習;1952年前往前蘇聯留學,進入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從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畢業后回國,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結構材料研究所工作;1972年至1978年擔任水利電力部水利調度所水情室副主任;1978年至1982年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抗震防護研究所副所長;1978年作為先進集體代表出席全國科學大會;1981年至1982年在美莫芝加哥哈扎工程公司工作;1982年至1984年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抗震防護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
[1]
;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1年獲得國際大壩委員會榮譽獎。
- 中文名
- 陳厚群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江蘇省無錫市
- 出生日期
- 1932年05月03日
- 職 業
- 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
- 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
- 主要成就
-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
- 《高拱壩抗震安全》、《混凝土高壩抗震研究》
- 性 別
- 男
- 政治面貌
- 中國共產黨黨員
陳厚群人物經歷
編輯
陳厚群(11張)
1950年3月,陳厚群進入清華大學土木系學習。
1952年3月,陳厚群作為俄專留蘇預備部學員,10月前往前蘇聯留學,進入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
1956年1月,陳厚群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2月,陳厚群從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畢業后回國,進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結構材料研究所工作,擔任專業組長(至1972年6月)。
1972年6月至1978年3月,陳厚群擔任水利電力部水利調度所水情室副主任。
1974年,陳厚群負責主編《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
1978年3月至1982年4月,陳厚群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抗震防護研究所副所長。
1981年7月至1982年8月,陳厚群在美莫芝加哥哈扎工程公司工作。
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陳厚群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抗震防護研究所所長。
1995年,陳厚群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于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水工結構工程)。1月,擔任中國工程院學部副主任、主任、主席團成員。
陳厚群主要成就
編輯陳厚群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陳厚群先后主持并作為主要骨干完成了劉家峽、新豐江、楓樹壩、白山、二灘、東江、小浪底、拉西瓦、小灣、三峽、溪洛渡等許多大型工程的結構抗震研究,為解決重大工程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一定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鑒于重大工程抗震問題的復雜性,陳厚群注重分析計算的試驗和實測檢驗。20世紀80年代初,他負責建置了中國第一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模擬地震振動臺。并先后為三峽工程、秦山核電和大型油罐、北京電視塔等重大工程的結構和設備進行了抗震驗證
[2]
。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8.10 | 《陳厚群自傳 追夢人生》 | 陳厚群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2012.01 | 《高拱壩抗震安全》 | 陳厚群等著 |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
2011.12 | 《混凝土高壩抗震研究》 | 陳厚群編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8.12 | 《全級配大壩混凝土動態損傷破壞機理
研究及其細觀力學分析方法》
| 馬懷發,陳厚群著 |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
2000.04 | 《中國水工結構重要強震數據及分析》 | 陳厚群主編 | 北京:地震出版社 |
1964 | 《應用電子模擬計算機求解壩體抗震問題》 | 陳厚群著 | 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1964 | 《從壩體運動方程求解其自振特性的方法探討》 | 陳厚群編 | 水利電力部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項名稱 |
---|---|---|
1995年 | 小浪底工程進水塔群結構安全分析和孔板塔抗震模型試驗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1997年 | 東江拱壩壩體庫水地基動力相互作用現場試驗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1999年 | 拱壩動力非線性分析和試驗研究及其工程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03年 | 龍羊峽拱壩抗震安全運行評價 | 社會團體二等獎 |
2006年 | 小灣拱壩超設計概應水平地震作用及極限抗震性能的試驗和分析研究 | 社會團體二等獎 |
2007年 | 全級配大壩混凝土動態性能研究 | 社會團體二等獎 |
陳厚群人才培養
- 團隊建設
陳厚群作為一門學科的帶頭人,他一直在思考科研團隊的體制和規章問題: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在任務和分配上力求公正、公平和公開,這樣才能夠做到統籌兼顧,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在他負責科研團隊的那些年中,堅持以研究室為核算單位,不搞課題承包,就是出于這樣的想法。但光有這點還不夠,在他看來,一個團隊的凝聚力更主要是來自團隊的協作精神和和諧創新的氛圍。這才是提高團隊成員創造能力的關鍵。團隊的凝聚力來自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來自“得人心”
[6]
。
- 指導學生
陳厚群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84年 |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
1984年 | 全國水電系統特等勞模 |
1985年 | 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
1985年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
1989年 | 全國先進工作者 |
1989年 | 全國水利系統特等勞模稱號 |
1990年 | 建設部全國抗震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
1995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 [1] |
200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10年 | 第八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8] |
2011年 | 國際大壩委員會榮譽獎 |
陳厚群社會任職
編輯時間 | 擔任職位 |
---|---|
1987年01月 |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
1998年03月至2003年03月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1999年 | 西安理工大學的特聘教授 [9] |
2000年01月 |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
2004年01月 | 中國水利學會名譽理事 |
2004年01月 | 國際大壩委員會地震專業委員會副主席 |
2007年01月 | 中國建筑學會抗震防災協會名譽理事長 |
2016年12月8日 | 同濟大學顧問教授 [10] |
國際大壩委員會和國際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會地震委員會委員 | |
中國建筑學會與中國地震學會的地震工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兼結構動力學學會副主任委員 | |
河海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雙聘院士 [11] | |
國家地震烈度評定委員會常委 | |
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學部常委,水利部技術委員會常委 [7] | |
張光斗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 | |
《世界地震工程》、《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水利水電技術》、《工程地震》編委 |
陳厚群人物評價
編輯陳厚群在水工結構抗震理論、數值模擬、軟件開發、試驗技術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混凝土壩的抗震加固研究和解決重大工程的抗震關鍵問題方面,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5]
。(西安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評)
陳厚群人物影響
編輯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 · 陳厚群 .中國工程院[引用日期2018-12-01]
- 2. 水利專家 陳厚群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引用日期2018-12-20]
- 3. 陳厚群 水工結構抗震專家 .何梁何利基金[引用日期2018-12-20]
- 4. 陳厚群院士、歐陽曉平院士工作室在西安理工大學成立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2016/10/24[引用日期2018-12-20]
- 5. 中國工程院陳厚群院士來我校講學 .西安理工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2018-05-25[引用日期2018-12-20]
- 6. 陳厚群院士:無需揚鞭自奮蹄 .清華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0]
- 7. 師資隊伍 陳厚群 .西安理工大學[引用日期2018-12-20]
- 8. 光華工程科技獎歷屆獲獎人名單 .中國工程院.2011-06-01[引用日期2018-12-20]
- 9. 師資隊伍 陳厚群 .西安理工大學[引用日期2018-11-28]
- 10. 陳厚群院士同濟大學顧問教授授證儀式暨學術報告會 .同濟大學.2016-12-10[引用日期2018-12-01]
- 11. 教師詳情 陳厚群(雙聘) .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引用日期2018-12-20]
- 12. 我院隆重舉行陳厚群院士學術報告暨80壽辰座談會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2-05-04[引用日期2018-12-20]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