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人(1933.11.05--)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巖土工程專家。浙江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人。歷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員,空軍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軍事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護工程分會常務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巖石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 中文名
- 鄭穎人
- 國 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 族
- 漢
- 出生地
- 浙江鎮??h(今寧波市鎮海區)
- 出生日期
- 1933.11.05
- 職 業
- 巖土工程與地下工程專家
- 畢業院校
- 北京石油學院,同濟大學
- 主要成就
-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
- 《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范》、《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等
鄭穎人人物經歷
編輯1956年9月畢業于北京石油學院石油儲運專業。
1961年9月至1962年9月在同濟大學地下工程專業學習。
2002年1月聘任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顧問教授。
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穎人主要貢獻
編輯1959年以來,先后主持或參加9個軍隊洞庫設計與科研工作,編寫了飛機洞庫總體與結構設計教材,1969年提出了地下油罐鋼筋砼罐室的設計方法,節省了大量鋼筋,被廣泛使用。1979年設計了半埋入流沙地區的封閉形掘開式飛機庫,視底拱為彈性地基曲梁,提出了結構整體連接的計算方法。1971年主持“軍用物資洞庫結構型式改革”的論證,提出了錨噴——內襯結構,已成為當前我軍武器物資洞庫的主要結構型式。近年來在城市巖石工程方面做了一些開創性工作:1992年主持“重慶輕軌工程合理埋深與結構型式”項目,首次提出硬巖地層中淺埋洞室上地表下沉量的監控標準,優化了車站設計。1993年提出利用巖體與地下工程本身承載力的構想,為自貢市解決了淺埋洞室上建高層建筑的難題。1995年在重慶世貿大廈基坑與地下洞室間采用3.7米厚的巖石間壁獲得成功,比有關部門要求的最小間壁尺寸減少了16米。針對重慶市巖質建筑邊坡,突破了按土壓力公式計算巖石壓力的常規做法,提出了基于沿結構面滑裂的巖石壓力計算公式和計算參數,以及以巖體結構面與完整性為主要特征的建筑邊坡的巖體分類方法,提高了工程安全度,節約了經費。
70年代修正了芬納公式,導出了圓形洞室彈塑性與粘彈塑性的位移與圍巖壓力公式,發展了地下工程圍巖力學。80年代初,提出了錨噴支護解析算法與不穩定塊體錨噴支護算法。在巖土本構模型與數值分析方面取得進展,發展了巖土塑性力學。在巖土屈服條件研究中,建立了包含14個常用屈服條件在內的統一屈服準則,修正了辛克維茲一潘德準則中的錯誤,提出了與莫爾-庫侖準則屈服面面積相等的等面積圓莫爾——庫侖準則,使計算更加簡便,且保持較高的精度。提出了由試驗擬合屈服條件的一些方法,從而避免了建立屈服條件的任意性。首次提出了剪脹類土的體積屈服條件與洛德角方向的剪切屈服條件,完善了巖土類材料的本構關系。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巖土多重屈服與應變空間塑性理論”的研究中,建立起多重屈服面與應變空間塑性理論,導出系列公式,該成果在水利、采礦、國防等工程實踐中應用。
在巖土工程數值計算方面,研究了基于應變空間塑性理論的有限元法與邊界元法、邊界元與有限元彈塑性反分析逆解法、用位移表述的彈塑性邊界元法等。1987年,最早提出了彈塑性半解析元法,編制了地下工程方面的計算機應用程序,受到了力學家辛克維茲的關注。
在區域性土的研究領域,解決了工程中的一些技術難題。在主持的“濕陷性黃土地區機場跑道沉降原因分析及修復技術”課題中,提出了壓實黃土雖消除原黃土的濕陷性,但在一般壓實情況下,仍會遇水產生濕化沉降的觀點,揭示了汾陽機場20年來沉降不均,多次翻修無效的原因。1998年完成的“崇明機場軟基處理技術研究”課題,找出了軟粘土(淤泥及淤泥質土)地基強夯處理屢遭失敗的原因,制定了適應于軟粘土地基的強夯新工藝。
個人作品:
編著或合著《巖土塑性力學基礎》、《地下工程圍巖穩定分析》、《地下工程錨噴支護設計指南》、《隧道與坑道靜力學》等4部著作。主持了《軍用物資洞庫錨噴支護技術規范》的編制、參加國軍標《膨脹土地區營房建筑技術標準》的修訂、合作編制了《重慶市建筑邊坡支護技術規范》。發表論文220余篇。
鄭穎人獲獎記錄
編輯培養碩士、博士44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
軍隊、部委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水利部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項。
獲全軍優秀教師稱號。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