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偉倫,男,漢族,生物學、森林培育學家。1945年9月18日出生于天津市,原籍河北省。1981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獲碩士學位。1968年7月參加工作,1964.09-1968.07,北京林學院林業系學習。1968.07-1993.09,北京林業大學工作。1993.09-2004.07,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常務副校長。
2004.07—2010.8.18,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植物生理學教授。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文名
- 尹偉倫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天津市
- 出生日期
- 1945年9月18日
- 職 業
- 生物學、森林培育學家
- 畢業院校
- 北京林業大學
- 主要成就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性 別
- 男
尹偉倫個人經歷
編輯1981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獲碩士學位。
1968年7月參加工作。
1964.09-1968.07,北京林學院林業系學習。1968.07-1993.09,北京林業大學工作,期間曾在英國Wales大學、比利時Antwerp大學研究生院學習。
2004.07—2010.8.18,擔任北京林業大學校長,植物生理學教授。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8年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2年當選為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
尹偉倫主要成就
編輯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學學科交叉領域工作。針對中國林地生產力和生態效益低下的原因是造林缺乏抗逆、速生良種,且抗逆性和生長潛力篩選也無快速量化技術的難題開展研究。
[1]
發明植物活力測定儀,首創鑒別苗木和根系死活新技術,為造林壯苗質量把關,鑒定為“具有創造性和突破性的國際領先地位”;創建林木抗旱、抗鹽能力定量評價技術,為干旱地區植被恢復篩選抗逆良種;
建立光合性能預測生長潛力技術,被“世界林業紀要”國際評價為“卓越成就”;.
攻克速生良種園難開花、結實少、不能豐產良種的世界難題,人工促進速生優株早花、豐產良種,極大縮短育種周期,鑒定為“填補林木開花理論空白”。
尹偉倫主要職務
編輯北京林業大學校長;
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楊樹委員會主席;
國際楊樹委員會執委;
中國植物委員會常務理事等;
濰坊科技學院名譽校長、特聘教授。
《四川林業科技》名譽主編
[4]
尹偉倫個人觀點
編輯尹偉倫生物多樣性
中國造林學和森林生物學學術帶頭人、長期致力于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尹偉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生物多樣性是實現林業良種戰略、生物節水戰略、能源替代戰略的物質基礎,林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有多樣性才有森林的健康
尹偉倫說,在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結構完整、食物網健全的情況下,一般不易發生嚴重的病蟲鼠害。中國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等地區,由于鼠類的天敵被過度捕獵、害蟲的天敵數量減少、植物群落結構簡單,導致森林病蟲鼠害危害嚴重。大型食肉動物數量減少會導致食物鏈斷裂、生態平衡被打破,使一些食草動物泛濫。大面積毀林開荒、大強度整地造林、不科學營林撫育,會導致土壤種子庫破壞、鄉土植物喪失、人工林中鄉土植物缺失。
尹偉倫說,中國栽培的速生樹種中,有大量利用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基礎人工培育出的造林樹種,還有不少樹種為短周期人工林培育提供了優良的植物材料。如對舞毒蛾有毒殺作用的楊樹轉化再生植株,抗干旱植物有小葉錦雞、沙打旺、梭梭等。
尹偉倫說,健康苗木的培育、造林成活率的提高,離不開植物根際微生物的作用。以往苗圃地的消毒工序,造成了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消失,很多撂荒地也缺少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土壤生物群落。實踐證明,北方林區大面積營造的落葉松純林普遍存在早落病、枯梢病,華北地區廣泛種植的油松林存在嚴重的松毛蟲害。尹偉倫說,人工林的物種多樣性和群落多樣性可以保證人工林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性。樹種混交造林不僅可以相互促進生長,而且可以預防病蟲害。
價值:
尚未真正被人類認識
尹偉倫說,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并不陌生,但尚未真正認識其無比重要的價值。生物多樣性不僅具有直接和間接的使用價值,還具有選擇價值、遺產價值和存在價值;不僅具有實物產品價值,還是巨大的無形資產。今天,沒有人敢確定還未被利用的物種將來所具有的利用價值。栽培植物的野生親緣種,究竟能提供多少對農林業發展有用的遺傳材料,也很難確定。一個物種的存在價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會帶來多大的損失,人們也難以準確評估。
關注:
期待金融工商界參與
尹偉倫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應只是引起科學家和專業人士的注意,更應該引起金融界和工商界人士的關注。應采取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發行生物多樣性彩票等多種措施籌集資金,用于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具有的各種價值、生態功能,以及形成的自然景觀,就是自然資本。應該把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和間接使用價值列入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統計系統中去加以嚴格管理,防止自然資本貶值和國有自然資產流失。
保護:
建保護區是最佳途徑
中國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分布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脊椎動物6300余種,無脊椎動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種類更為繁多。尹偉倫說,大部分生物種類尚未被人們所認識,對生物多樣性展開大規模、深入持久的調查,弄清野生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瀕危狀況,是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物種被過度開發,棲息地萎縮并且片段化,普陀鵝耳櫪僅存1株,華蓋木僅存5株,野生東北虎也僅剩幾只。130多年保護區建設實踐證明,保護區是永久性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最佳途徑。
[5]
尹偉倫創新教育
尹校長一直把自己的職務定位于教師。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在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實踐中,他總結出了許多心得和體會。他領銜完成的“森林資源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也是全國林業院校中惟一獲得一等獎的項目。至此,他所在的學校已連續三屆獲得這一殊榮。尹偉倫特別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他說,全社會都很關注、很重視創新教育,是因為創新是國家是否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國家是否能在世界科技之林擁有自己地位的重要條件。創新教育應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養人才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問題。他認為,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幫助被教育者樹立為國家、為民族有所作為的遠大理想。沒有遠大理想,不想有所作為,何談創新?要使學生樹立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抱負。有志氣、有志向,有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遠大抱負,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啟蒙。這個觀念應該成為創新教育的切入點。其次,創新是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要引導學生不怕艱辛,戰勝困難,在奮斗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來,而不能一蹴而蹴、淺嘗輒止。再次,創新也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沒有日積月累,就不可能品嘗到創新的快樂。
具體到創新能力的培養,他強調抓好創新思維的培養和教育。要盡量啟發學生,讓學生知道前人在創新中是如何思維的。不但要告訴學生,前輩們發現了什么、發明了什么,還要告訴他們前輩們發現、發明這些新東西時的思維方式。不要只告訴學生愛迪生發明了什么,還要向學生解讀他是如何發明的。只談一些結果性的東西,忽視了創新思維、理念的推介,就很難培養出真正的創新人才來。在教學中,他除了傳授知識,在講一些經典的內容時,都盡量向學生介紹有關的思維方法和實驗設計方法。
他倡導要幫助學生站在巨人的肩上,運用新的思維,創造新的事業。他說,要多開設一些對學生思維訓練有幫助的課程,不斷建設新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新的思維方法、方式。尹偉倫認為,要給學生創造一個較好、較快的接觸創新工作的機會。引導學生盡早參加科研活動,以培養創新能力。他常說,大學教育要給學生足夠的自我發展的學術空間。課上如此,課下更是如此。他特別重視第二課堂的作用,將其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使其成為第一課堂的補充、延伸和完善,讓學生在個性發展中調整自己的方向。
[6]
尹偉倫個人哲學
尹偉倫從事的林業行業,在社會上不是熱門行業。尤其是前些年,林業的社會地位不高,不少人看不起、或者說不了解林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自己該何去何從?他的回答是,既來之,則安之,則努力奮斗之。他想用自己的行動,來驗證從老人那里聽說的老話—“行行出狀元”。
當年,他考入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林業專業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既然學了,就要努力學好。在綠色的校園里,到處都有他學習的榜樣。老一代的林業大師汪振儒、范濟洲,年輕些的林學家沈國舫、王沙生、高榮孚,都給過他許多教誨和幫助。從他們身上,他學到了許多東西。他明白,在林業這個相對落后一些的專業領域里,在較為困難的工作環境中,需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更加地努力。
學習是他永遠的追求。尹偉倫大學生畢業后,正逢十年動亂。他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失去了深造的機會。在學而無用的社會環境下,無論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沒有放松自己的學習。遠離了所學的森林生物學專業,走進了基層林業局的機械修理廠,開始整天和扳子、鉗子打交道。但憑借著扎實的基礎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在恢復招生之后,他以優秀成績考取了母校的森林生物學碩士研究生。是勤奮,給他插上了奮飛的翅膀。
在事業的天空中飛得久了,他形成了自己的苦樂觀:奮斗的過程,會把苦轉化為樂。他體會出了一個道理: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是學術上有所發展的基本功。特別是從事林業科學研究更如此。林木的生長周期長,一棵樹長起來,需要好多年,林業的科研更不容易出成果。他不急功近利,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無論是在多么困難的時期,甚至拉家帶口、30多歲還在讀碩士時,他還是不急不躁,一點一點地為明天積累,為未來奠基。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曲阜將設立院士工作站就園林項目進行研究 .濟寧新聞網.2010-06-29[引用日期2013-08-12]
- 2. 尹倫偉 .中國工程院[引用日期2013-08-12]
- 3. 四川林業科技名譽主編 .尹偉倫詞條[引用日期2017-11-17]
- 4. 《四川林業科技》第九屆編委會 .四川省林學會.2016-01-19[引用日期2017-11-20]
- 5. 尹偉倫談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網.2005-6-12[引用日期2013-08-12]
- 6. 尹偉倫:賢者樂林 .教育與職業[引用日期2013-08-12]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