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辛世文
- 國 籍
- 美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廣東湛江
- 出生日期
- 1942年9月15日
- 畢業院校
- 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 主要成就
-
植物基因復制之父
中國工程院院士
辛世文人物經歷
編輯1942年9月,辛世文出生于廣東湛江赤坎區,原籍雷州市附城鎮芙蓉村,童年居住在赤坎新華路,并在附近的學校讀了兩年小學。辛世文的家景十分貧寒,全家靠父親做些小本生意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清苦,常常忍著饑餓上學。為養活一家人,父親離鄉背井到香港謀生。
辛世文8歲時,與弟弟隨母親到香港投靠父親,當時生活仍非常貧困。因無錢按時繳交學費,很多時候只能站在課堂窗外旁聽,憑著堅毅的意志,辛世文在逆境中完成中小學學業。繼而考入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后赴美國深造。
1974年畢業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曾任美國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分子生物部主任及夏威夷大學植物分子生理系正教授
[4]
。
辛世文學術研究
編輯辛世文教授擔任威斯康辛大學助理研究教授和美國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首席研究員和分子生物研究室主任期間,曾深入巴西熱帶雨林,通過艱苦的采集,獲得了富含甲硫氨酸的典型植物標本———巴西豆。回到美國的研究室里,他夜以繼日地設計實驗,深入研究,終于在1980年提取、并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同時第一個發現植物基因亦含插入順序而被國際同行譽為克隆植物基因之父;不久,他又將克隆出來的巴西豆高甲硫氨酸基因成功地轉移到其它植物,從而在全球首次證實轉基因可增加植物甲硫氨酸含量及營養
[3]
。
1987年,辛先生因眼睛對美國大陸的豚草花粉過敏,發生紅腫疼痛等癥狀;同時,他對在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從事完全以盈利為目的的應用研究也興趣不高,因而選擇到美國受花粉影響最小的夏威夷大學擔任教授,并繼續進行轉基因研究,且不斷取得可喜成果
[3]
。
辛世文回報故國
編輯辛世文加入美國國籍后,仍不忘祖國的養育之恩,對于祖國的科學事業一往情深。早在1980年,他就開始應邀擔任中國國家蔬菜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顧問和客座教授,后來更成為該中心的蔬菜種質課題副主任;1990年之后,他又先后應聘擔任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及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科技顧問,并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眾多單位開展著雙邊或多邊的分子生物工程技術合作研究。1995年,他干脆遠別妻兒,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專職講座教授,并于1996年正式就任生物系主任
[3]
。
辛世文是生物基礎理論和應用科學研究領域的世界級杰出科學家,他的加入,給中國生物學界帶來了生氣。1992年,他代表夏威夷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和中國北京蔬菜中心合作的高賴氨酸蛋白改進谷物營養課題研究獲得成功,致使3個單位共同獲得一項美國專利。1996年,他榮獲國務院外專局給為中國建設作出杰出貢獻的外國專家頒發的“友誼獎”及獎章。1998年,他與北京大學陳章良教授協調,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基因工程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研究,交流互動,共同開發生物技術產品,共同培養研究生等等。稍后,他又與袁隆平院士、陳章良和常鎮汝教授聯合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香港科學資助基金(簡稱中港基金),以開展水稻和大豆功能基因組研究。1999年,他再次與袁隆平院士攜手合作,用分子遺傳技術開展雜交水稻品質改良和用分子標志技術改進水稻形態、增進抗病能力的研究。2000年,他又參與創辦了由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學及安信公司共同集資1億元成立的“上?!愀邸残叛芯炕饡保卫硎隆K€與上海植物生理所合作開展了水稻抗逆分子機制及應用研究。短短數年間,他已在中國現代分子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領域刮起了一股強勁的科研旋風
[3]
。
為了回報祖國和母校,辛先生現在一家分居三地。他的夫人梁淑莊仍在夏威夷大學研究生物神經,兒子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醫學博士;一家人一年只能見幾次面。而且,他那雙對花粉過敏的眼睛,在夏威夷本已康復,而現在在香港又開始有點過敏的癥狀了。對此,辛先生在接受香港記者采訪時承認,“這的確是很大的犧牲,不過,我們都很珍惜現在擁有的研究機會。我今年59歲,再過10年左右就要退休了,希望能夠對中國將來的糧食供應有點影響?!?sup class="sup--normal" data-sup="3" data-ctrmap=":3,">
[3]
辛世文對家鄉湛江念念不忘,一往情深,幾次回湛省親和訪問參觀,對湛江經濟迅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巨大變化,由衷高興,還回到老家雷州市芙蓉山內村拜會父老鄉親,共商科技興農良策,為家鄉盡一份赤子之情。2005年12月辛世文回湛那次,時值逢冬,雷州家鄉的村民一早就冒著嚴寒出村外夾道等候,歡迎隊便長達3公里,令辛世文感動不已,稱這是血濃于水,終身難忘的親人情
[4]
。
辛世文人物評價
編輯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辛世文攜科研團隊落戶龍崗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6-09-21]
- 2. 辛世文 .中國工程院[引用日期2019-01-06]
- 3. 人物側記:克隆植物基因之父辛世文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9-21]
- 4. 廣東籍“院士”名單在網上熱炒 .湛江晚報[引用日期2016-09-23]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