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島

編輯 鎖定 討論999
青衣島是,屬于18區之中的葵青區,面積10.69平方公里,是香港第5大島嶼。今日的青衣島,其實是由3個海島填海而成。這3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島,以及位于今日青衣島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島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中文名
青衣島
外文名
Tsing Yi Island
簡    稱
青衣
古    稱
春花落、秤衣
地    點
香港新界葵涌對出

青衣島青衣島簡介

編輯
青衣島得名自青衣魚,說法有二。一說昔日青衣島東北方的海域盛產青衣魚;而另一說法則是青衣島的外形似青衣魚。
青衣早在1970年代中期便開始開發,先在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近青衣橋的長青邨便在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個公共屋邨。青衣隨后到1980年代中期才正式大舉開發,除了有大量公共屋邨落成外,1988年青荃橋亦正式通車。2005年,位于青衣東南填海區的葵青貨柜碼頭的六個泊位全面啟用。

青衣島交通發展

編輯
隨著赤鱲角新機場工
走遍青衣島
走遍青衣島(16張)
程展開,1990年代中期機場鐵路便正式興建,并于1998年通車,于青衣島設有青衣站,地鐵東涌線及機場快線均在青衣設站。與此同時青衣亦興建了連接馬灣青馬大橋、連接大欖隧道屯門公路汀九橋青朗公路、連接西九龍公路和青馬大橋的長青橋長青隧道,以及連接青荃橋、青衣站、青馬大橋和汀九橋的青衣北岸公路。島上設有青嶼干線觀景臺。自此青衣便成為通往新機場和香港各區的交通樞紐。
從前青衣的交通依賴雙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和渡海小輪,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青衣的交通便告癱瘓。即使以后青荃橋通車也未能解決上述問題。隨著新機場核心工程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梁交通,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4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及長青橋)及供地鐵使用的青荔橋。青衣居民的交通選擇增多,堪稱四通八達。從前交通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交通做成影響。
在以前,由經青衣前往新機場必須經青衣西路進入青嶼干線前往,由于該路也有不少青衣區巴士線行走,在繁忙時間就十分擠迫。但青衣北岸公路于2002年通車后,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
現時青衣是全港最多橋接駁該處的地方,有5條。

青衣島青衣市中心

編輯
青衣市中心大致上位于青衣東北面,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里,如青衣城青衣公園青衣海濱公園、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運動場、地鐵青衣站、青衣渡輪碼頭、以及幾個巴士總站等等,市中心東南面亦有幾座工業大廈。
古跡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詞條標簽:
地理 地形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