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繞長安簡介
編輯八水繞長安渭(wèi)河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于陜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渭河繞西安之北。
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經過史學家考證,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帶,姜水位于寶雞,姬水則是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樣,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后來,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后稱為漢人,唐朝以后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后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1]
八水繞長安涇(jīng)河
涇河以駐地命名,涇河歷史悠久,東漢三國時即有此河。涇河流域的歷史貢獻,最主要的是周王朝的發跡和秦國在涇陽縣興建的鄭國渠。周王朝發跡于豳(今陜西彬縣),從公劉至周太王(古公亶文)十余代在豳居住,開發農業后來受到戎狄的侵略,周太王由豳遷岐,才由涇河流域遷徙到渭河流域,定居岐山下的周原(今岐山,扶風縣一帶)傳至文王,武王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終于建立了西周王朝。周先祖居豳,其文治武功對伐紂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詩經·豳風·七月》對農事活動作了生動細致的描寫,說明當時西周農業在全國曾起先導作用。歷史把“重稼穡、殖五谷”稱為豳風遺訓。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留著古建筑“誦豳堂”,頤和園內還有座“豳風橋”,可見涇河農業對我國農業影響之深遠。
[2]
八水繞長安灃(fēng)河
發源于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全長82公里,總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 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秦咸陽、漢長安也位于灃河、渭河交匯處,漢、唐時的昆明池也是引灃河水形成的。灃河繞西安之西。
不知是哪一年秋天,幾天幾夜的瓢潑大雨,灃河水驟然暴漲,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洪水流奔到灃西的一個拐彎處,沖決了河堤,急馳而下。眨眼間,良田淹沒,房倒屋塌,百姓娘哭娃叫,死傷不計其數!災情報到朝廷,皇上怕淹沒了京城,便撥下十萬兩銀子修復決口,委派了一名姓馬的縣官來領工。馬縣官接了修河的圣旨,高興得連做夢都哈哈大笑!心想,這下,一大筆銀子就裝進自己的腰包了。
馬縣官從各地抽集民夫和能工巧匠,剛要動工治河,又一想,民夫和銀子都在自己手心攥著,為何不給自己修個花園?他便讓一部分人在河岸扎營下寨應付,自己領著大隊人馬在家里修建花園。這一修就是一月有余,眼看著交工的日期到了,馬縣官一急,便偷工減料,日夜催促打罵民夫,只圖工程進度快,不求質量好。這一天,河堤完成了一半,馬縣官正在工地上監工,突然,從灃河上游沖下一條鯉魚。馬縣官見了,欣喜萬分,忙令民夫下河打撈。不料,那鯉魚就勢向河堤上一撞,只聽嘩啦一聲,河堤被沖垮了,鯉魚也不知去向。一位民夫見鯉魚撞垮了河堤,就勸告馬縣官,修堤治水是百年大計,要以堅固為重,千萬不可馬虎!馬縣官聽后大怒,一腳把那民夫踢進河里。
沒過幾天,河堤又匆匆忙忙修了一半,又被那鯉魚一頭撞倒了。馬縣官起了疑心,怪!一條小小的鯉魚,竟能撞倒河堤,絕不是非凡之物!不過,這河堤是皇上下旨修筑的,鯉魚竟如此之大膽!下次來,我一定要捉它去問罪!想到這里,馬縣官在河心下了鐵網,一邊等鯉魚來落網,一邊催民夫重修河堤。直到工程完結,鯉魚再沒來撞堤,馬縣官暗自高興。一算賬,還余下兩千兩銀子,全歸了自己!他請來朝廷大臣,設宴擺席,慶工交差,還想再領一筆賞錢。
酒過三巡,咔嚓一聲驚雷,傾盆大雨劈頭蓋腦而來,風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灃河水猛漲三丈,黃泥沙上下翻滾,馬縣官嚇得臉色蒼白屁滾尿流。正在這對,那鯉魚又橫沖直撞而來,馬縣官急中生智,以為他的官帽是皇上所封,準能鎮住鯉魚,便卸下來拋進河里,鯉魚哪管這一套,尾巴一擺,打落官帽,一頭撞翻了河堤!洪水咆嘯著,把決口越沖越大。馬縣官一見前功盡棄,自己又私修花園,克扣了銀子,皇上要是發怒問罪,丟官事小,腦袋也保不住!眼看無法,就撲到了河里。說也奇怪,馬縣官剛撲下河,水勢一下子就降落下來了。
八水繞長安澇(láo)河
澇河初名“潦”。《詩經·洞酌》中有“洞酌彼行潦”,也就是這“遠去挑水潦河邊”的詩句,使澇河流域先民的勤勞英姿,躋身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澇河在歷史上的知名度,雖然比不上甘河,可它的歷史之久遠,特別是地質考古發現還超過了甘河。 地處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但由于受地形影響,山區平川氣候差異較大,氣候特征迥異。
[4]
八水繞長安潏(jue)河
發源于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潏河繞西安之南。
潏河,是西安地區最負成名的河流,古稱泬水,發源于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據有關資料記載,從古生代至三迭紀末,經過多次區域構造的強烈運動,多期多次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混合巖化作用,形成了多旋回褶皺復雜的地質構造帶,其地形地貌有秦嶺山地、黃土臺塬、洪積平原和河谷沖積平原四個區域。由于北西向斷裂的影響及浐、潏兩河的侵蝕沖刷,將黃土臺塬分割為炮里、八里、少陵、神禾四塬,其中少陵、神禾兩塬位于潏河樊川段。潏河受流水的長期作用,形成眾多切割較深的峽谷。其中著名的有大峪、小峪等,出峪后流經大峪、王莽、杜曲、樊村、申店、郭杜、黃良、內苑、興隆、灃惠、五星等十多鄉鎮,途經大峪、胡留、劉秀、王莽、南寨東村、紅廟、洋橋、寺坡、申店等村莊,流至樊村牛頭寺附近,向北分為皂河,經三橋、漢城入渭河,今皂河實為潏河之下游古河道,約先秦時人工開鑿新河道,繞神禾塬西去與滈水相會,才形成今天潏河水寨――香積寺段,全長約4公里。向西則與滈河在郭杜鎮香積寺合流,由寺向南流去,在秦都鎮附近匯入灃河,河道全長67.2公里,流域面積687平方公里,河道兩岸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等,地勢資源亦相當豐富。
八水繞長安滈(hào)河
八水繞長安浐(chǎn)河
發源于藍田縣湯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全長70公里。浐河繞西安之東。
八水繞長安灞(bà)河
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鎮,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63.7平方公里,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唐在此地設驛站,親友出行多在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樹,春天柳絮紛飛如雪,“灞柳風雪”成為長安八景之一。 灞河繞西安之東。
灞河位于陜西西安市城東。據《西安府志》記載,灞橋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舞,煙霧蒙蒙,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觀。唐朝時候,在灞橋設有驛站,稱作“灞亭”,人們多在此處迎送賓客,依依話別,并折下枝頭柳枝相贈。“柳”者,留也!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變成了一種特有的習俗。灞水、灞柳、灞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生死離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在這個地方表現得淋漓盡致。
[5]
注意:皂河不應屬于“八水”,它原是潏河的古道,河原來沿今之河直接入渭,后于長安區附近之瓜洲村經人工改造繞經神禾原,在香積寺附近和滈河匯流,稱為洨河,西流于秦渡鎮注入灃河。 皂河起自長安區水寨村,流經長安區韋曲、杜城、申店進入西安市區,再經丈八溝、北石橋、三橋鎮、六村堡至草灘入渭河。全長32公里,西安市區段長27.4公里。
八水繞長安再現八水
編輯西安治水再現盛唐“八水繞長安”景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出現漢唐盛世的十三朝古都西安,城市管理者已建成各類水面面積近4萬畝,再現了盛唐“八水繞長安”景象。
據西安市水務局初步統計,截至目前,西安市共建成各類水面面積37793.2畝。2010年,西安市將開始治理灃河,恢復漢代昆明池,修建6處灃河平原水庫,預計還可增加水面1萬畝。
隨著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西安市將形成“東連臨潼、西接咸陽、南拓長安、北跨渭河”的發展新格局,昔日的“八水繞長安”將成為西安的城中河,“八水進長安”的城市水系新格局和有水文化特色的魅力城市正在形成,增強了城市防洪排水功能同時,美化了城市人居環境。
西安市水務局局長楊立說,一個城市有水才有靈氣,有水才有生機。未來的西安將成為中國西部“東有浐灞廣運潭、西有灃河昆明湖、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漢城團結庫、中有明清護城河”的獨具特色歷史文化與各類水系相得益彰的魅力水城。
[4]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蕩蕩乎八川分流 回首“八水繞長安” .新華網陜西頻道[引用日期2014-03-01]
- 2. 蕩蕩乎八川分流 回首“八水繞長安” .新華網陜西頻道[引用日期2014-03-01]
- 3. 蕩蕩乎八川分流 回首“八水繞長安” .新華網陜西頻道[引用日期2014-03-01]
- 4. 蕩蕩乎八川分流 回首“八水繞長安” .新華網陜西頻道[引用日期2014-03-01]
- 5. 蕩蕩乎八川分流 回首“八水繞長安” .新華網陜西頻道[引用日期2014-03-01]
詞條標簽: